长江中下游马头斑岩型钼铜矿床常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及迁移规律
详细信息   
摘要
安徽马头钼铜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斑岩型矿床的典型代表,矿床在空间上划分出了3个不同的蚀变分带,即钾长石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和青磐岩化带。该文对该矿床不同蚀变带内的常量元素迁移规律和稀土元素特征进行了探讨:(1)常量元素的迁移规律明显,从钾长石化带和石英‐绢云母化带到青磐岩化带,均为带入的主要成分有K2O、CaO、Fe2O3、SiO2、H2O+,说明引起蚀变的流体中富含K2O、CaO等;而Na2O、FeO、MnO等成分的明显带出,说明矿化蚀变作用导致Na2O、FeO等成分向矿体迁移方向流失,其中Na2O的贫化最明显,与成矿元素Mo、Cu呈显著的负相关;(2)马头钼铜矿床花岗闪长斑岩的稀土配分模式图表现为左高右低的较平滑曲线,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稀土元素的质量迁移计算结果同样证明了稀土元素在矿化蚀变过程中发生了分馏,且从钾长石化带到青磐岩化带,稀土元素带出量呈递增趋势;(3)该矿床样品的稀土元素配分特征表明,较新鲜花岗闪长斑岩与蚀变围岩的曲线基本相同,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花岗闪长岩熔体,并且可能有海水的混入。由δEu、δCe值及Fe2O3与FeO带出带入的关系可知,斑岩流体晚期氧逸度逐渐升高,表明成矿环境可能由相对还原过渡到氧化环境;(4)除Al2O3、TiO2保持惰性外,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在矿化蚀变过程中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带入带出,富集贫化特征和迁移规律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