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软体动物现存量及空间分布格局(2006-2007年)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蔡永久;龚志军;秦伯强
  • 单位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 单位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出生年:1985
  • 学历:硕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太湖;软体动物;空间分布;河蚬;铜锈环棱螺
  • 起始页:713
  • 总页数:7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30529,3077040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1-YW-14)联合资助。
  • 刊名:湖泊科学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9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海洋湖泊学会
  • 主编:王苏民
  • 地址:南京市北京东路73号
  • 邮编:210008
  • 电子信箱:jlakes@niglas.ac.cn
  • 卷:21
  • 期:5
  • 期刊索取号:P224.06646
摘要
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对太湖软体动物进行了一周年调查。软体动物在30个采样点的出现率为90.0%,采集的232份样品中共记录到9科12属12种。软体动物在分布区的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66ind./m2、102.2g/m2。河蚬(Corbiculafluminea)和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是太湖软体动物的优势种,河蚬的出现率为90.0%,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74ind./m2、58.3g/m2,其主要分布在西南湖区(393-896ind./m2)和贡湖湾(393-552ind./m2);铜锈环棱螺的出现率为56.7%,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8ind./m2、61.6g/m2,主要分布在东太湖(140-299ind./m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河蚬空间分布格局取决于生境类型和底质性质,而螺类的分布与水生植物的分布相一致,说明水生植物对螺类的分布有重要影响,这与经典的螺-草互惠理论相一致。比较1987-2006年太湖软体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发现,20年来河蚬的高值区域已由梅梁湾、竺山湾转变为大太湖,河蚬个体大小趋于小型化发展(P<0.001),而环棱螺小型化趋势并不显著(P=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