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水生植物对太湖沉积物再悬浮特征的影响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许晓伟陈昌仁万福绪谢宇
  • 会议时间:2011-12-10
  • 关键词:水体沉积物 ; 水生植物 ; 再悬浮特征
  • 作者单位:许晓伟,万福绪,谢宇(南京林业大学,南京210037)陈昌仁(南京林业大学,南京210037;江苏省水利厅,南京210029)
  • 母体文献:首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
  • 会议名称:首届中国湖泊论坛
  • 会议地点:南京
  • 主办单位:中国科协
  • 语种:chi
  • 分类号:X17;X52
摘要
采用新型再悬浮模拟器,在底泥中种植沉水植物伊乐藻(Elodea nuttalli)和挺水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并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在0.2~0.5 N·m-2的切应力下和1~30 min的持续搅拌条件下,对太湖原状沉积物的再悬浮特征开展模拟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种植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减少水体中悬浮物浓度,各实验组及对照组最终SPM浓度大小均为:无植物>覆盖度30%的伊乐藻>覆盖度60%的伊乐藻>密度50株·m-2的芦苇>覆盖度90%的伊乐藻>密度80株·m-2的芦苇>密度150株·m-2的芦苇;各组的SPM浓度均随切应力的增大显著增大,在不同切应力下,各组内SPM浓度均随搅拌时间变化呈现先增加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规律,无水生植物的桶内SPM浓度初期变化更为剧烈,而种植水生植物的桶内SPM浓度初期变化较为缓和,且种植密度越大这种变化越小;种植挺水植物芦苇对SPM浓度的削减程度要明显大于沉水植物伊乐藻,而且在不同切应力下,增大芦苇种植密度使SPM浓度降低的幅度要比增大伊乐藻覆盖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