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抑或创新?——对中国农民合作社特殊性的理论思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lienation or Innovation? A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the Particularity of Chinese Farmers' Cooperatives
  • 作者:徐旭初 ; 吴彬
  • 英文作者:Xu Xuchu;Wu Bin;
  • 关键词:合作社 ; 异化 ; 产业化机制 ; 合法化机制 ; 定义域
  • 英文关键词:Farmers' Cooperative;;Alienation;;Industrialization Mechanism;;Legalization Mechanism;;Definition Domain
  • 中文刊名:ZNJJ
  • 英文刊名:Chinese Rural Economy
  • 机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与法学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7-12-29 14:54
  • 出版单位:中国农村经济
  • 年:2017
  • 期:No.396
  •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优化研究”(项目编号:7137306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连片特困地区农民合作社的治理结构及其益贫效应研究”(项目编号:17YJC79016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贫困地区农村合作组织的治理结构及其减贫绩效研究”(项目编号:2016B12)的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ZNJJ201712001
  • 页数:16
  • CN:12
  • ISSN:11-1262/F
  • 分类号:4-19
摘要
本文试图探讨三个涉及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根本问题:(1)中国的农民合作社是否特殊?(2)如果中国农民合作社的特殊性是既定的,那么,它为什么特殊?(3)这些"中国特色"的合作社还是不是"合作社"?本文研究发现,基于Leavitt的组织模型,作为舶来品的合作社在目标、参与者(成员)、技术(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基本组织要素方面均呈现出鲜明的中国本土特色。从历史因素和制度因素考察,中国的农民合作社之所以会呈现出特色形态,是因为其背后隐含着两大关键机制——先赋的产业化机制与引致的合法化机制。通过回归合作社制度硬核,并适当放宽合作社的定义域,本文认为,可以将"惠顾"划分为"直接惠顾"和"间接惠顾"。进而,本文推断,当前中国大多数农民合作社是具有合作制属性、同时产业化和制度性色彩鲜明的股份合作制的改进型(且为过渡型)中间组织,这些合作社并非异化的或伪形的合作社,而是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创新形态。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swer three fundamental questions that rela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s' cooperatives in China. Are Chinese farmers' cooperatives special? If they are special, then why? Are these cooperatives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till cooperatives? Based on Leavitt's organization model, the study finds that farmers' cooperatives in China as exotic products are showing distin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basic organizational elements, such as goals, participants(members), technology(culture) and social structure. From the historical and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s, two key mechanisms explain the special form of Chinese farmers' cooperatives, i.e. a congenital industrialization mechanism and an induced legalization mechanism. The study proposes to divide "patronage" into "direct patronage" and "indirect patronage", taking into accounts both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cooperatives and their broader definition domain. It concludes that most of Chinese farmers' cooperatives have cooperative properties, which are industrial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They are improved intermediate organizations in shareholding cooperative system. These cooperatives are not alienated or ill-shaped, but rather innovative forms rich i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1.陈义媛,2017:《大户主导型合作社是合作社发展的初级形态吗?》,《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2 .邓衡山、王文烂,2014:《合作社的本质规定与现实检视——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农民合作社》,《中国农村经济》第7期。
    3 .邓衡山、徐志刚、应瑞瑶、廖小静,2016:《真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何在中国难寻?——一个框架性解释与经验事实》,《中国农村观察》第4期。
    4 .邓宏图、王巍、韩婷,2014:《转型期农业合作社的现实与逻辑:来自山东寿光的经验观察》,《中国农村经济》第7期。
    5 .冯小,2014:《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异化的乡土逻辑——以“合作社包装下乡资本”为例》,《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
    6 .国鲁来,2001:《合作社制度及专业协会实践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农村观察》第4期。
    7 .黄祖辉、邵科,2009:《合作社的本质规定性及其漂移》,《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期。
    8 .李琳琳、任大鹏,2014:《不稳定的边界——合作社成员边界游移现象的研究》,《东岳论丛》第4期。
    9 .李友梅,2001:《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10 .刘老石,2010:《合作社实践与本土评价标准》,《开放时代》第12期。
    11 .马彦丽、黄胜忠,2013:《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研究中的泛化和实践中的异化》,《新疆农垦经济》第8期。
    12 .潘劲,2011:《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背后的解读》,《中国农村观察》第6期。
    13 .邵科、朱守银,201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不良类型、成因与应对思路》,《农业经济与管理》第1期。
    14 .斯科特,2002:《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黄洋、李霞、申薇、席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5 .斯科特,2006:《对组织社会学50年来发展的反思》,李国武摘译,《国外社会科学》第1期。
    16 .仝志辉、温铁军,2009:《资本和部门下乡与小农户经济的组织化道路——兼对专业合作社道路提出质疑》,《开放时代》第4期。
    17 .王敬培、任大鹏、李晓聪,2014:《典范逻辑:对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的追踪调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18.王曙光,2008:《农民合作社的全要素合作、政府支持与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第11期。
    19 .吴彬,2015:《合作社是什么——基于对国际合作社定义、价值及原则的重新解读》,《中国农民合作社》第2期。
    20 .吴彬、徐旭初,2009:《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益贫性及其机制》,《农村经济》第3期。
    21 .熊万胜,2009:《合作社:作为制度化进程的意外后果》,《社会学研究》第5期。
    22 .徐建群,2016:《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建设的思考》,《农村经营管理》第9期。
    23 .徐旭初,2005:《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4 .徐旭初,2008:《新形势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农村经营管理》第11期。
    25 .徐旭初,2012a:《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辨析:一个基于国内文献的讨论》,《中国农村观察》第5期。
    26 .徐旭初,2012b:《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中的问题及相应的修法思考》,《中国合作经济》第7期。
    27 .徐旭初,2015:《谈谈合作社的真假:合作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中国农民合作社》第12期。
    28 .徐旭初、吴彬,2017:《〈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范化效应检视》,《东岳论丛》第1期。
    29 .应瑞瑶,2004:《论农业合作社的演进趋势与现代合作社的制度内核》,《南京社会科学》第1期。
    30 .苑鹏,2001:《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31 .张晓山,2004:《促进以农产品生产专业户为主体的合作社的发展——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例》,《中国农村经济》第11期。
    32 .张晓山,2009:《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管理世界》第5期。
    33 .张晓山,2017:《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修订引发的思考》,《求索》第8期。
    34 .张晓山、苑鹏,1991:《合作社基本原则及有关问题的比较研究》,《农村经济与社会》第1期。
    35 .张艳芳,2011:《论合作社价值追求的传承与超越——兼论合作社的制度构建》,《企业经济》第4期。
    36 .张颖、任大鹏,2010:《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从合作社的真伪之辩谈起》,《农业经济问题》第4期。
    37 .周娟,2017:《农民分化结构下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韩国的经验与启示》,《农业经济问题》第5期。
    38 .Barnard,C.I.,1938,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9 .Barton,D.,1989,"Principles",in Cobia,D.W.(ed.):Cooperatives in Agriculture,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pp.21-34.
    40 .Barton,D.,2004,"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n American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Legislative Issues of Farmer Cooperatives,Taizhou,Zhejiang,China.
    41 .Chaddad,F.R.,and M.L.Cook,2004,"Understanding New Cooperative Models:An Ownership-control Rights Typology",Applied Economic Perspectives and Policy,26(3):348-360.
    42 .Clark,P.B.,and J.Q.Wilson,1961,"Incentive Systems:A Theory of Organization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6(2):129-166.
    43 .Coltrain,D.,D.Barton,and M.Boland,2000,"Differences between 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 and Traditional Cooperatives",paper presented at the Risk and Profit 2000 Conference,Manhattan,Kansas,USA.
    44.Cook,M.L.,1995,"The Future of U.S.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77(5):1153-1159.
    45 .Crozier,M.,and E.Friedberg,1977,L'acteur et Filesysteme,Paris:Editions du Seuil.
    46 .Hansmann,H.B.,1996,The Ownership of Enterprise,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47 .Hendrikse,G.W.J.,and C.P.Veerman,2004,"On the Future of Cooperatives:Taking Stock,Looking ahead",in Hendrikse,G.W.J.(eds.):Restructuring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msterdam:Erusmus University Amsterdam,pp.91-108.
    48 .Leavitt,H.J.,1965,"Applied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Industry:Structural,Technological and Humanistic Approaches",in March,J.G.(eds.):Handbook of Organizations,Chicago:Rand McN ally,pp.1144-1170.
    49 .Meyer,J.W.,and B.Rowan,1977,"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83(2):340-363.
    50 .Simon,H.A.,1945,Administrative Behavior,NY:MacM illan.
    51 .Simon,H.A.,1964,"On the Concept of Organizational Goal",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9(1):1-22.
    (1)数据来自胡璐、董峻:《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93.3万家》,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9/22/c_1121708911.htm。
    (1)摘自2010年6月10日何秀荣在“企业‘下乡’的收获与困惑——企业与农村社区商业合作模式研讨会”上的发言(转引自刘老石,2010)。
    (1)转引自李友梅(2001)。
    (2)转引自吴彬(2015)。
    (1)理论上讲,合作社成员主要扮演着顾客、惠顾者、所有者和控制者四类角色(Coltrain et al.,2000;Barton,2004)。鉴于惠顾者在广义上就是一个固定的顾客,因此,在合作社语境下,“顾客”这个术语可以被内含于“惠顾者”。因此,合作社成员的主要角色分别是惠顾者、所有者和控制者。
    (2)转引自国鲁来(2001)。
    (1)详见ICA,1995,Co-operative Identity,Values&Principles,https://ica.coop/en/whats-co-op/co-operative-identity-valuesprinciples。
    (2)软硬技术的区分主要源自合作社与生俱来的双重属性(企业属性和共同体属性)——合作社的理想与旨趣更多地是共同体属性(或形态)的,而其途径和手段则主要是企业属性(或形态)的。
    (1)在当前扶贫攻坚中,由于产业化扶贫日益成为精准扶贫的主要途径之一,实际上贫困地区的农民合作社也带有鲜明的股份合作制色彩,而非典型的合作制色彩。
    (1)转引自(李友梅,2001)。
    (2)美国社会学家Meyer and Rowan(1977)提出,社会认可的合法性基础包括文化制度、观念制度、社会期待等。这里所指的“合法性”,就是农民合作社获得社会和政治力量承认、支持、参与的基础,而“合法化”是组织寻求合法性基础的过程。
    (1)转引自李友梅(2001)。
    (2)Barton(1989)指出,传统的合作社硬核原则(hard-core principles)包括:(1)成员民主投票(一人一票,即成员民主控制);(2)成员资格平等;(3)基于成本开展运营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按惠顾额分配盈余;(4)限制权益资本分红(即资本报酬有限)。本文之所以未单列“成员资格平等”原则,是认为可以将这一原则视作内化于“成员民主控制”的前提条件。
    (1)参见ICA,1996,Background Paper to the Statement on the Cooperative Identity,http://www.uwcc.wisc.edu/icic/issues/prin/21 -cent/background.html。
    (2)事实上,合作社的质性程度因时、因地、因社而异,虽有一个大致的质性底线却又常常缺乏共识,所以难免莫衷一是、仁智各见。
    (1)张晓山(2017)也指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修订中,有两个问题应深入讨论,其一便是“没有交易额的合作社是否还能算作合作社”。
    (2)事实上,新型合作社形态大都在工商部门完成了登记注册,取得了合作社法人资格。
    (3)目前,国际合作经济界并无此分法。而在中国,要解释股份合作制,可能必须进行此理论创新,否则,很难解释股份合作制组织的合作制属性。当然,本文从“惠顾”入手进行合作社本质规定性的重构,并不是认为可以不再坚守“按惠顾额返还盈余”(即二次返利)的制度硬核,而是认为应当创新性地重新认识“惠顾”。
    (4)正如Hansmann(1996)认为的,现代企业(股份公司)实际上是合作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更准确地说是债权人合作社或资本合作社。在此意义上,现代企业(股份公司)就是一种极端的要素惠顾型合作社。实际上,Chaddad and Cook(2004)深受Hansmann的企业所有权理论影响,据此提出了目前较为公认的合作社产权类型的二叉树分析框架。
    (5)在此尤应指出,社区股份合作社或许应该单独加以讨论,因为它更多地是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一种带有合作制色彩的经营方式变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
    (1)至少在目前是改进型或过渡型,还未进入稳定态。
    (2)类如旅游合作社、农宅合作社、劳务合作社,由于具有显著的在地性,所以有时也与村社组织具有一些联系。
    (1)转引自斯科特(2006)。
    (2)这一点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合作化运动及其后的人民公社运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伪形”是一个矿物学名词,指的是一个矿坑中原有的矿石已被溶蚀殆尽,只剩下一个空壳,而当地层变化时,另一种矿质流了进来,居于该壳内,以致此矿的外形与内质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