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以辽宁满族民间叙事与区域史的建构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ral History and Official History:The Two Ways of Talking about History: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olk Narrative and Regional History of Manchu in Liaoni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 作者:詹娜
  • 英文作者:ZHAN Na;
  • 关键词:口述历史 ; 正史 ; 历史主义 ; 辽宁满族民间叙事
  • 英文关键词:oral history;;official history;;new-historicism;;folk narrative of Manchu in Liaoning
  • 中文刊名:MSYA
  • 英文刊名:Folklore Studies
  • 机构: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0
  • 出版单位:民俗研究
  • 年:2019
  • 期:No.143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民间叙事与区域史建构——辽宁满族民间文学的文化透视”(项目编号:12CZW085)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MSYA201901008
  • 页数:13
  • CN:01
  • ISSN:37-1178/K
  • 分类号:81-92+159
摘要
在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真正的历史是由英雄人物在大历史观下发生的"历史事实"和普通民众在小历史观下叙述的"历史故事"两部分构成。作为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民间口承叙事以其"边缘化""微观政治"的口述历史特征而存在,与正史记载互成合力和分力。一方面,口述历史通过民间口承叙事不断强化正史上曾经涌现的事件或情绪,为正史的记录做加法;另一方面,口述历史通过民间口承叙事不断删减或滤出不被底层民众所接受和认可的历史事件和族群情感,为正史的记录做减法。正是这种合力与分力、加法与减法的互为补充,才共同完成了区域文化史的整体建构和感性传承。
        I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historicism,the true history consists of two parts:the"Historical facts"created by heroes under the great historical view,and the"historical stories"narrated by common people under the little historical view.As one of the two ways talking about history,folk oral narrative exists with its oral history character of"marginalization"and "micro-politics",forms joint force and separating force with the official history.On the one hand,oral history continuously strengthens the events or emotions in official history by folk oral narrative and doing addition for official history records.On the other hand,oral history continuously deletes or filters out the historical events and group feelings that are not accepted by the subaltern,doing subtraction for official history records.It is the mutual complementation of joint force and separating force,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that finishes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and emotional inheritance of regional cultural history.
引文
(1)江帆:《满族说部叙事的隐性主题与文本意义——以<雪妃娘娘和包鲁嘎汗>为例》,《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第4期。
    (2)詹娜:《辽宁满族民间文学的史料价值探析》,《文艺争鸣》2013年第2期。
    (3)杨春风:《从“满族说部”看母系氏族社会的形成、发展与解体》,《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9期。
    (4)杨春风、张雪霜:《满族神话、史诗形成时期初探》,《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6期。
    (5)董学文:《文学的历史观与“新历史主义”》,《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页。
    (2)江帆:《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90页。
    (3)万建中:《传说记忆与族群认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郭沫若:《我们研究民间文学的目的》,转引自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艺集刊》第一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50年。
    (2)[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页。
    (3)[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0页。
    (1)江帆:《满族民间叙事的文化素质与文本张力——谈<满族民间故事·辽东卷>》,《满族研究》,2011年第2期。
    (2)江帆:《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92页。
    (1)关嘉禄、佟永功译:《旧满洲档·天聪九年五月初六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2)夏秋主编:《满族民间故事·辽东卷》下卷,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253页。
    (1)《满洲实录》卷二,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
    (2)参见赵志忠《满族文化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3—165页。
    (1)夏秋主编:《满族民间故事·辽东卷》(上卷),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239页。
    (1)[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马俊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8页。
    (2)葛剑雄:《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1页。
    (1)参见李燕光、关捷主编:《满族通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01-105页。
    (2)《明宣宗实录》卷84,转引自李燕光、关捷主编:《满族通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03页。
    (3)夏秋主编:《满族民间故事·辽东卷》上卷,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12页。
    (1)李燕光、关捷主编:《满族通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06页。
    (2)访谈对象:秦玉成,满族,61岁,桓仁县八里甸子镇村民。访谈时间:2008年7月25日。访谈地点:桓仁县八里甸子镇秦玉成家。访谈人: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