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几对关系的区分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我国相关法律制度中对交通事故和与交通有关的事故、交通违章中的作为和不作为、责任推定与过错认定等几对关系没有进行准确区分,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中的责任认定存在诸多问题。用"由车辆引发"、"发生在车辆的运行中"、"由过错或意外引起"等三个因素来限定交通事故,存在过于扩大交通事故"疆域"的弊端,混淆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与我国《侵权责任法》、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乃至我国《民事诉讼法》、我国《刑事诉讼法》、我国《刑法》等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是导致与交通有关的案件处理错误的主要原因,因而交通事故仍然需要以违章行为为核心进行限定。对交通违章的认识不能仅局限于作为形式,不作为形式的交通违章同样应当受到关注。目前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过程,普遍存在以责任推定替代过错认定的错误,导致行政法上的责任转换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等后果,在交通事故中的责任推定从过错认定中完全剔除之前,至少应当允许不服责任认定的当事人提出反驳,以减少错案的发生。
        
引文
1在司法实践中,有时候交通事故认定书已然发挥着生效判决的作用。参见陈兴良:《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责任及认定》,《法制日报》2000年8月20日。
    2 例如2000年前后北京的张惠来交通肇事案、沈阳的陈淑珍交通事故案、武汉倪将铭及汪慧兰交通事故案等在全国引发的关于“撞了白撞”的热烈讨论。参见刘黎明、陈升华:《行人违章交通事故归责原则异议》,《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近期如比亚迪车撞翻违章变道的大众车事件,导致了人们对有关责任认定的不同看法。参见《比亚迪撞翻大众事件定论:大众仍负全责》,http://auto.sina.com.cn/service/j/2016-03-21/detail-ifxqnskh1055251.shtml,2016年3月21日访问。
    3 全国各地不少公安厅局都制定了有关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规范性文件,如北京市公安局制定的《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确定标准(试行)》,上海市公安局出台的《上海市公安局关于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若干规定》,广东省公安厅发布的《广东省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规则(试行)》等。
    4中新:《男子竟与情人合谋制造“车祸”撞死妻子》,http://news.163.com/15/1209/14/BADA7OLL00014AED.html,2016年3月30日访问。
    5 参见郑上勇:《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规则》,《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6 张克文、齐文远:《责任事故犯罪中故意的推定》,《法学》2013年第4期。
    7 关于交通事故的归责原则,学界存有争议。杨立新教授认为,机动车一方造成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者行人人身损害的,实行过错推定原则;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者行人相互之间造成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的、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者行人与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财产损害的均适用过错原则。参见杨立新:《我国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规则原则研究》,《法学》2008年第10期。张新宝教授则认为,我国的交通事故归责原则包括保险公司的无过错责任、机动车之间的过错责任、机动车对行人、非机动车的无过错(严格)责任。参见张新宝:《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归责原则的演进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法学论坛》2006年第2 期。笔者于本文中采纳杨立新教授的观点。
    8 参见刘家安:《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及责任归属》,《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5期。
    9 对于依据无能力赔偿来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有学者提出了批判。参见杨忠民:《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不可转换——对一项司法解释的质疑》,《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
    10参见前注8,刘家安文。
    11 参见前注7,杨立新文。
    12 参见杨润凯:《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概念的法律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3当然,交警部门先行介入与道路交通有关的事故也未尝不可,但必须严格区分交通事故及其他与交通有关的事故的处理程序及过错判断依据。
    14参见叶金强:《风险领域理论与侵权法二元规则体系》,《法学研究》2009年第2期。
    15 徐斯逵、马社强:《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路权理论”的商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6 参见徐斯逵:《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规则及其理论》,《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7 参见刘艳红:《交通过失犯认定应以结果回避义务为基准》,《法学》2010年第6期。
    18 参见上注,刘艳红文。
    19 同前注15,徐斯逵、马社强文。
    20参见北京市公安局网站,http://www.bjgaj.gov.cn/web/detail_get Wsgs Info_210687_col1376.html。
    21 参见前注17,刘艳红文。
    22 参见劳东燕:《刑事推定、证明标准与正当程序——对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例的解读》,《中外法学》2010年第5期。
    23参见前注9,杨忠民文。
    24 参见李恩慈:《刑法中的推定责任制度》,《法学研究》2004年第4期。
    25 参见陈瑞华:《论刑事法中的推定》,《法学》2015年第5期。
    26 参见邹兵建:《交通碰瓷行为之定性研究——以李品华、潘才庆、潘才军诈骗案为重点的分析》,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判解》(第12 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80页。
    27 参见洪冬英:《民事诉讼中推定的运用与规制》,《法学》2010年;陈少林:《推定的运用与刑事证明方式》,《法学评论》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