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与中华文明的主体性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Versus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 作者:刘曙光
  • 英文作者:Liu Shuguang;
  •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 ; 中华文明的主体性 ; 国家主体性 ; 民族性与世界性
  • 中文刊名:JHKX
  • 英文刊名:Jiangsu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
  • 出版日期:2019-01-10
  • 出版单位:江苏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302
  • 语种:中文;
  • 页:JHKX201901005
  • 页数:14
  • CN:01
  • ISSN:32-1312/C
  • 分类号:34-46+263
摘要
哲学社会科学本身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特色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内在逻辑要求。作为文化软实力,哲学社会科学不仅仅是一种真理性、规律性的探索,更代表特定时代、特定国家的价值观念、意志和利益,必须"有补于治道"。哲学社会科学必然体现国家主体性,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的大小取决于国家硬实力。哲学社会科学,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对立统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既体现"文明的冲突",又体现文明的和谐与共同发展。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坚持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指导思想上的中国特色、创新动力上的人民主体性;要通过融通古今中外,凸显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在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运动中建构中国话语。要着力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论、主张、方案,展示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拓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价值"。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for their own sake fall into a category of social history. The past fourdecades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shows that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inherent logical re-quire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when they reach a certain point of development. As soft pow-er,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do not only delve into truth and laws, but also represent values, willand interests of a specific era or countr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inevitably reflect national sub-jectivity; whether they have a bigger voice depends on a country's hard power. Philosophy and socialscience, a unity of opposites: nationalism versus globalism, and generality versus particularity, revealnot only the clashes between civilizations but also harmon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s. China's unique history, culture, and conditions determine that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must develo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nsist o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need to distill the Chinese discourse throughout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as well as ideal and reality, and make efforts to put forward theories,arguments, schemes to reflect Chinese stance, wisdom and values, projecting China as a contributor tohuman civilization and expanding the world value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引文
[1]王路:《我对哲学的理解--在世界哲学大会西哲联谊会上的发言》,2018年8月22日,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dphi/2944/2018/20180822103736180674522/20180822103736180674522_.html。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8页。
    [3]关于“五阶段”的划分,详参张保生、朱盛文:《高校社会科学研究30年发展历程及其动力》,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编《复兴之路--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专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84-607页。
    [1]参见张保生、朱盛文:《高校社会科学研究30年发展历程及其动力》,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编《复兴之路--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专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93-597页。
    [2]21世纪初江泽民就哲学社会科学问题发表的三次重要讲话,是指2001年8月7日在北戴河与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上的讲话、2002年4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讲话、2002年7月16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这三次讲话就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319页。
    [2]奚广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现代学术体系》,[上海]《社会科学报》2008年4月17日。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8页。
    [1]这种礼乐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得到较充分的论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2]杨光斌:《有必要弄清“话语权”到底是什么》,《北京日报》2018年9月10日第16版。
    [3]韩美群:《解构与重建:西方话语的理论逻辑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创新》,[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2期。
    [4]刘曙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何谓与何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5]周文、包炜杰:《国家主体性、国家建构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基于西欧、美国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经验》,[北京]《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8年第5期。
    [6][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
    [1]杨光斌:《有必要弄清“话语权”到底是什么》,《北京日报》2018年9月10日第16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3]楼宇烈:《中华文化的人文特质》,李四龙主编《人文宗教研究》总第十辑2017年第2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年版,第2-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文学”一词这里泛指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等方面的著作。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220页。
    [3]楼宇烈:《中华文化的人文特质》,李四龙主编《人文宗教研究》总第十辑2017年第2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年版,第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30-131页。
    [5]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14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1页。
    [3][4][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4页,第340-341页,第345页。
    [5][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62页。
    [7]楼宇烈:《中华文化的人文特质》,李四龙主编《人文宗教研究》总第十辑2017年第2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年版,第13页。
    [1]《冯友兰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558页。
    [2]张世英:《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序。张世英先生把人生精神境界分为四个层次:“欲求境界”、“求知境界”(求真境界)、“道德境界”(求善境界)、“审美境界”(求美境界)。
    [3]陈先达:《马克思主义信仰十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62页。
    [4]参见杜维明:《为什么要“学做人”》,[北京]《光明日报》2018年8月13日第15版;赵敦华:《学以成人的通释与新解》,[北京]《光明日报》2018年8月13日第15版。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2页。
    [6]张世英:《我的思想家园》,[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年版,第114页。
    [1]王思斌:《积极促进我国社会学学术创新和话语能力建设》,《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2]陈先达:《史论拾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25-426页。
    [3]陈卫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西合流与变革的融合》,[北京]《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4日。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1页。
    [1][德]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胡昌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11页。
    [3]连广宇:《破解传统现代化困境的“中国方案”》,[哈尔滨]《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1期。
    [4]张世英:《我的思想家园》,[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
    [1]赵敦华:《学以成人的通释与新解》,[北京]《光明日报》2018年8月13日第15版。
    [2]张学智:《中国哲学视域下的学以成人》,[北京]《光明日报》2018年8月13日第15版。
    [3]沈丁立:《中国理念正成为国际共识》,[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2月15日。
    [4]许嘉璐:《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使命》,[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262页。
    [5]“汤一介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瞩望新轴心时代》发布会汤一介的发言”,2013年12月30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6485367/。
    [6]《汤一介哲学(精华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3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