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与画:戴熙与他的诗人交游圈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梅雨恬
  • 中文刊名:MYLM
  • 英文刊名:Art Work
  • 出版日期:2018-10-15
  • 出版单位:艺术工作
  • 年:2018
  • 期:No.17
  • 语种:中文;
  • 页:MYLM201805019
  • 页数:15
  • CN:05
  • ISSN:21-1598/J
  • 分类号:70-84
摘要
<正>戴熙(1801-1860)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著名的画家,他的绘画题跋集《习苦斋画絮》文字多清空雅澹;~([1])而其《习苦斋诗集》《习苦斋古文》《访粤集》《访粤续集》收录诗文,大多笔力雄健沉郁,有韩愈、杜甫之风。戴熙曾言"画有诗人之笔,有词人之笔。高山大河、长松怪石,诗人之笔也;烟波云岫、路柳垣花,词人之笔也;旖旎风光,正须词人写照耳。"~([2])戴熙所谓的"词人之笔"与"诗人之笔"
        
引文
1.关于戴熙的词人交游圈及绘画中的“词人之笔”,详见我的博士论文《戴熙绘画风格研究》第二章.以及拙作《道咸品评风气与戴熙绘画的风格》.见《新美术》.2015年第3期。本文主要论述戴熙的诗人交友圈与他绘画中的“诗人之笔”。
    2.戴熙:《习苦斋画絮》.抄本.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藏.卷七。
    3.韩愈曾三次到岭南,十岁时从兄嫂南游韶州.留居两年多。三十六岁时被贬为阳山令.在任上一年多.写了文六篇,诗二十四首。五十二岁时又被贬为潮州刺史.在任八个月。韩愈到了当地后.兴办乡校.宣扬德化.使“蛮夷南荒”的里闾后生有所从学.岭南人民感激他的惠政.修建祠庙来祭祀这位“韩文公”。苏轼在绍圣元年(1094)被贬到岭南,安置惠州.三年后再贬至海南.安置昌化军(今儋县)。谪居岭南六年.他作诗约四百首.在广州、惠州、海南等地留下不少遗迹.有惠州的东坡井、朝云墓.海南的载酒亭、洞酌亭.苏公祠等。参考陈永正《岭南诗歌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10页。
    4.参看严迪昌《清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六章第四节关于岭南诗群的介绍,第820-832页。
    5.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见《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6.戴熙:《访粤集》.道光庚子(1840年)冬刻于广州。
    7.同上。
    8.同上。
    9.《桐城文学渊源考》卷五,“此卷专记师事及私淑张惠言、恽敬诸人”,戴熙也在列,言其“师事周凯.受古文法.兼工画.名满天下。”据此书记载.周凯.初名愷.号芸皋.富阳人,嘉庆辛未进士.官湖南按察使.古文师法张惠言.恽敬.肆力诗古文词.文品在欧,曾间。
    10.戴熙:《习苦斋古文》卷一.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5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11.同上。
    12.张惠言.初名一鸣.字皋文.武进人。嘉庆己未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张惠言精研经传.取法于韩、欧阳两家。《桐城文学渊源考》说他的文风”变大櫆之清宕为渊雅.文格与姚鼐为近.首倡桐城文学于常州。所为赋恢宏绝丽.高揖班扬.他文则空明澄澈.不复以博奥自高。”文中有谈及张惠言受王灼、钱伯垌的影响而学习古文“乾隆间.钱伯垌、王灼亲授业于刘大櫆.受古文法。后时诵其师说于其友张惠言、恽敬.力劝之为古文.二子始尽弃其考据骈俪之学,专志以治古文。”
    13.戴熙现存《习苦斋古文》四卷.书后有其子有恒、可恒、果恒、穗孙的跋文.言其夙夜无日不读书.归田后闭户养疴.殚心著述,一方面训练当地团练,一方面又主持崇文书院讲习。而庚申(1860)城陷时.戴有恒将其遗留的文字藏于壁中.因而得以流传。跋文说戴熙“于古文尤不轻作,作亦每多散佚”.戴熙后人编录的遗文也仅得四卷。戴熙创作的古文数量应远多于此.所辑录的文章只是戴熙古文之一勺.不过我们也可通过这四卷.略窥端倪。
    14.《考校四箴》原文见戴熙《习苦斋古文》卷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5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16页。
    15.戴熙:《尚书沿革表》.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藏。
    16.曹籀序曰:“三子果恒又以《尚书沿革表》一书为公治经之始.故先授梓人.以予囊时会与参校者,丐余序而行之。夫治经莫难于《书》.谓古今文之不可分判也.谓真伪古文之不可别白也.谓后儒不信两汉之古文而笃信东晋古文也,谓未知郑康成所述二十四篇之目.即班固《艺文志》之十六篇同为孔安国所得壁中本也,谓疑张霸所选百二篇之为伪而不疑梅氏所奏之二十五篇亦为伪也.谓知梅氏所传之《泰誓》非真古文而不知后儒所葺之《泰誓》亦非真古文也.谓秦燔经籍惟《书》为盛.赖伏生口授教于齐鲁间.孔安国以今文读之.地各异、音书各异.字不能比而同之也.有此数难而欲治《尚书》.将何所适从乎!公作此表.上自周秦,下至国朝.后附以诸释.条分缕析.纲举目张.原原本本,瞭如指掌.初学引以为梯桄.后进藉以为舟筏.洵不刊之书也。持是以读《尚书》,其于古文之家法与存逸分合之源流.无疑馀义矣。”
    17.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
    18.戴熙:《习苦斋古文》.卷三.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5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页。
    19.戴熙:《习苦斋画絮》.纪年抄本.卷一。
    20.谢飘云将张维屏与龚自珍相比,认为他们是鸦片战争前后开拓诗坛新风的两位杰出诗人。见谢飘云《鸦片战争前后开拓诗坛新风的两位杰出诗人——张维屏与龚自珍诗歌创作比较》.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37页
    21.转引自张剑《道咸“宋诗派”的解构性考察》.见张剑.易闻晓编著《道咸“宋诗派”诗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
    22.同上。
    23.清末民初的胡思敬(1870-1922)谙熟清末掌故,他的《九朝新语》记录了他们在澄怀园中的一则轶事.说戴熙“习苦斋”斋名的由来便与祁寯藻有关。“祁文端与戴文节同居澄怀园近光楼下.相约各訾所短。文瑞戒文节宜俭约.因言吾乡人相殴.劝者辄言彼吃米人,吾侪安能与争。其实所谓彼者.亦未能吃米也。祁氏两世仕宦.家风不改.仍食荞麦面.盖如裱家面糊而稍黑.尊贵者上糁芝数粒而已。故乡人之登公车者.每诩曰:‘此去当得吃米三月。’文节尝念其语.因自名所居之室曰习苦斋。”见李春光纂《清代名人轶事辑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47页。
    24.参考曹子西主编《北京史志文化备要》.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448页。
    25.祁寯藻:《题澄怀园十友图》谓"十友者,文正公(道光癸未进士)与平湖徐惺葊士芬(嘉庆己卯进士).黄县贾筠堂桢(道光丙戍进士).吴县吴崧甫钟骏、萧山朱桐轩凤标(俱壬辰进士)、武进丁诵荪嘉葆(戊戌进士)同直。上书房钱塘戴鹿床熙(壬辰进士)、泾县张筱浦芾、昆明何根云桂清(俱乙未进士).及寯藻(嘉庆甲戌进士)同直。”
    26.参考张磊《道咸诗人祁寯藻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第2-3页。
    27.参考张磊《道咸诗人祁寯藻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第2-3页。
    28.参考张剑《祁寯藻诗歌管窥》.见《齐鲁学刊》,2012年第1期,第126页。
    29.徐世昌:《晚晴寯诗汇诗话》卷一百二十六.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393页。
    30.《双桥精舍图》横卷,根据画絮抄本前后年代顺序.此画作于1845年.是戴熙丁父忧年满三年服阙返京后所作.题曰“倦遊厌山水.笔墨矜不滥.双桥偶经过.不画有遗憾。我来值初春.冻泉流澹澹.仰见太行峰.无目若俯瞰。瞰此稻田村.花柳别明暗.大隐据其间.曲径再而三。地旷人益闲.气郁境转淡.归摹愧百一,聊以发吾憨。”(《习苦斋画絮》抄本卷二)。吴庆坻的《蕉廊脞录》记载了戴熙为祁寯藻绘这幅画的经过.当时祁寯藻在海淀东边.离圆明园很近的一个叫双桥的地方租赁了僧舍数楹.他为自己居所题榜“双桥精舍”.并请戴熙为他画《双桥精舍图》。吴庆坻记录此画的时间是“道光乙巳正月”,正与抄本著录时间相符。
    31.《忆松图》横卷.根据画絮抄本.此画作于丁未早春(1847年).是戴熙第二次典学广东结束之后,刚回到京城所作。题曰:“春浦祁大前辈隶寿阳.自号■亭长.地近方山.山有龙池.云洞诸胜。多松.漫溪■谷.旷然无际。尝月夜行万松众.遇要氏兄弟结茅读书其下.赋诗赠答.慨然有卜邻之志。后来京师.每值风和月霁.辄追忆之。嘱写忆松图.落落五稔.未有以应.丁未早春侨寓都下.颇忆故山松径.遂假酒杯.一浇垒块云。”(《习苦斋画絮》抄本卷三)
    32.1856年.戴熙为祁寯藻画溪山图。《溪山图》题日:“归来人事日参差.木石于今作我师.欲寄故交书一纸.寸心何以慰相知。卧闻旧仆自都还.千里诗来叩掩关.卷后重开生百感.无言沁笔画云山。寿阳相国予告后.命旧仆李元寄诗见,‘怀中有孔宾.归去如相忆.更写天涯数点山之句’,勉写溪山数尺.兼和二诗寄陈左右.熙奉別后,宿恙沈绵.衰颓遂甚,诗画苦涩.即其人可知矣。(卷为祁)”(《习苦斋画絮》抄本卷七)祁寯藻《■亭后集》记载了他让李元捎给戴熙的那首诗”一别双桥久未还.万松深处有柴关(君尝为余作双桥精舍、忆松两图),孔宾归去如相忆.更写天涯数点山。“此画据《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载,存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祁寯藻的《■■亭后集》卷九中提到过这幅画.“招隐曾怜祁孔宾(去年寄我溪山尺幅)”跋中说的“溪山尺幅”即是此画。在他为《韩斋雅集图》作的跋文中亦提到此画“戴画吾有三.山水多平远。西山(双桥精舍.淀园作)与西湖(去年自钱塘寄小幅).两地情缱绻。”
    33.见吴庆坻《蕉廊脞录》.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15页。
    34.参考张剑《道咸“宋诗派”的结构性考察》,《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冬卷.第27-28页。
    35.见《曾国藩全集》书信(一),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3-14页。编者小字注释说曾国藩这通书信本无年月,编者根据文中“京中时役”、“待至七月”等语.将曾国藩此文定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然而1844年.戴熙正在杭州丁父忧,尚未回京。曾国藩文中说“蕙西醇士.稍得多见”.则此时戴熙已服阙回京.故应是1845年。由戴熙1845年充会试同考官时赠曾国藩画来看.曾国藩这篇文章也应作于1845年。
    36.曾国藩著,李翰祥编《曾国藩文集》3,九州图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471-472页。
    37戴熙《习苦斋画絮》,纪年抄本.卷二。
    38.不过总的说来.曾国藩还是很欣赏戴熙绘画的.如他在戴熙赠孙鼎臣的一幅《苍筤谷图》后题“钱塘画师天所纵.手割湘云落此间。风枝雨叶战寒碧,明窗大几生虚澜。薄书尘埃不称意,得此亦足镌疏顽。还君此画与君约.一月更借十回看。”(孙鼎臣(1819-1859).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苍筤谷是孙鼎臣家乡湖南善化县的一处名胜.戴熙为其画苍筤谷满山翠竹.竹竿挺挺.枝叶森森.静谧幽远。曾国藩是孙鼎臣的老乡.也是湖南善化人.当他看到戴熙这幅画后.情不自禁地题写一诗。)1849年.曾国藩还向戴熙定制一册,要赠给芑伯.戴熙为其画六页。(此册戴熙自题曰:“曾涤生侍郎属画.为芑伯大兄漫写六纸应之。余生平未识芑伯.不知芑伯何自识余画也.笔墨痴拙.不副所望。涤生何以报命耶。并记。”见《习苦斋画絮》,纪年抄本.卷四)曾国藩在为许乃普题其所藏戴熙作品时,亦留下长跋赞颂,“戴候健者胸宇宏.足亦略经九州半。若耆书画拼金钱.颇睨蝉貂等涂炭。钱塘夫子今儒宗.藻火虎蜼赖诩赞。两贤分吸西湖光.东壁交辉北斗灿。亦有绘事追宣和.岂徒宏文敌贞观.顷来巨卷写风篁.欲学湖州赠内翰。断技零叶不整齐.但觉清风拂书案。”这句是将戴熙与唐代画家戴嵩相提并论.戴嵩善画牛,同是浙人。
    39.“又至唐镜海先生处.问检身之要.读书之法。先生言当以《朱子全集》为宗。时余新买此书.问及,因道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不宜视为浏览之书.又言治经宜专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若遽求兼精.则万不能通一经.先生自言平生最喜读《易》。又言为学只有三门:曰义理.曰考核,日文章。考核之学.多求粗而遗精,管窥而蠡测。文章之学.非精于义理者不能至。经济之学,即在义理内。又问:经济宜何如审端致力?答曰:经济不外看史.古人已然之迹,法戒昭然:历代典章,不外乎此。又言近时河南倭艮峰(仁)前辈用功最笃实;每曰自朝至寝,一言一动.坐作饮食,皆有札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先生尝教之日:不是将此心别借他心来把捉才提醒.便是闭邪存诚。又言检摄于外.只有“整齐严肃”四字.持守于内.只有“主一无适”四字。又言诗.文、词、曲、皆可不必用功,诚能用力于义理之学.彼小技亦非所难。又言第一要戒欺.万不可掩著云云。听之,昭然若发蒙也。”《曾国藩全集》日记(一).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92页。
    40.《曾国藩全集》书信(一).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7页.
    41.《曾国藩全集》书信(一).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7页。
    42.戴熙:《习苦斋诗集》.卷八。
    43.参考朱东安《晚清政治与传统文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455-456页。
    44.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一).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7-8页。
    45.同上。
    46."能深且博,而属文复不失古圣之谊者.孟氏而下.惟周子之《通书》,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许、郑亦能深博.而训诂之文.或失则碎。程.朱亦且深博.而指示之语.或失则隘。其他若杜佑.郑樵.马贵与.王应麟之徒.能博而不能深.则文流于蔓矣;游.杨.金、薛.胡之俦.能深而不能博.则文伤于易亦。"见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一).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8页。
    47.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一).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9页。
    48.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十四).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1-62页。
    49.当时他们是怎样展开讨论的.如今我们已不得而知了,但据三人的诗.大致能推想一二。曾国藩言“二贤忽来旷我怀.高论邱索穷九八。”,“邱索”,即指八索九邱.八卦九州之志.相传都是上古典籍。明代李东阳《<嘉兴府志>序》:“盖自天下之有书契.有坟典以明理道.纪政事.有邱索以象风气.名土物。“曾国藩这句诗中高论“邱索”者.并不是戴熙与邵懿辰.而是指他自己(从后面邵懿辰的诗言戴熙“九事厌闻言律八”亦可知)。“邱索”可能是虚指.表明他的立场.认为诗中要有古圣之道.事后.邵懿辰最先作一首诗奉赠戴熙.站在戴熙这一边.并宽慰戴熙道“不妨名字讬漫浪.何用文章苦茁轧”,还说戴熙“一身几负不堪七.九事厌闻言律八.诗篇画笔世争求.伟抱深情人不察。”,其“一身几负不堪七.九事厌闻言律八”含有几处典故.读来颇有些晦涩。“不堪七”也就是“七不堪”,最早出自三国时期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之典故.嵇康不满当时执政的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集团的山涛推荐他做选曹郎.他表示拒绝.列陈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句。后来诗文中把“七不堪”作为疏懒或才能不称的典故。诗中所谓“九事”亦用典,“九事”出自《易》.何晏也曾觉晦涩。《魏志·管辂传》引《辂别传》就言何晏于正始九年十月“不解易九事”.向管辂请教.后九事皆明。何晏所不解之《易》九事到底为何已不可考。(参考蒋丽梅《王弼老子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0)朱彝尊曾作出解释曰“九事者.一为太皡受龙马负图.二为重六十四卦推荡诀.三为大衍之数五十,四为八卦变六十四卦.五为辨阴阳卦.六为复见天地之心.七为卦终未济,八为著数揲法.九为阴阳律吕图也。”(转引自杭辛斋,《周易智慧》.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9页)邵懿辰诗中说戴熙“九事厌闻言律八”,就是说戴熙作诗时.不喜欢用这些晦涩的上古典故和义理来作诗。至此,我们才算是稍稍理清了曾国藩与戴熙当日争论的焦点。
    50.参考黄伟《曾国藩诗歌研究》.见张剑.易晓闻编著《道咸“宋诗派”诗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1页。
    51.见戴熙《习苦斋诗集》.卷八.
    52.参考黄伟《曾国藩诗歌研究》.见张剑,易晓闻编著《道咸“宋诗派”诗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9页。
    53.曾国藩言“盖人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54.曾国藩言:“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谕纪泽》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
    55.关于八股文.可见陈平原著《中国散文小说史》第四章《八股时代与晚明小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6.戴照:《习苦斋古文》卷二.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5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页。
    57.见张剑,易晓闻编《道咸“宋诗派”诗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63-101页。
    58.“何绍基与郑珍同出程春海门,同为晚清宋诗派的代表作者,而风格不同。何得力于苏(轼).郑得力干杜(甫).韩(愈).孟(郊)、黄(庭坚)”
    59.见张剑,易晓闻编《道咸“宋诗派”诗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92页。
    60.戴熙:《习苦斋画絮》,纪年抄本,卷四。
    61.见戴熙,《习苦斋杂著题跋》。
    62.何绍基《戴醇士前辈为画瓦寿轩图》:“我家门对东洲山,日读元铭与瞿篆。轻舟直下洞庭湖.回首苍茫失君扁。十年不归归又出,暂向黔山掌乡选。朅来五载软红里,车声羊肠耳边转。日浇苦酒且著书,偶觅南鲜供洗腆。吾师田水久契阔,宫锦文章空曼衍。无田可归年半百.谬辱盍簪称履戬。鹿床为图瓦寿轩.副以新诗成逸典。请君更写东洲屋.松桂深苍茅不剪。画中着屋不嫌多.秋风拔茅总知免。尚忆泷阡九子庐,荷锄负畚自勤勉。颇识躬耕天事近.山气晴阴风早宴。譬兹瓦甓道所在.得因文字传尤善。西邻夙有耦耕约.墙头递酒波初卷。(西邻谓石州)“(见何绍基著.尤震球、何书置校点《何绍基诗文集》.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276页)。戴熙《瓦寿轩图》:“髫年耽画出天性.若蠢之蚀蜗之篆。结习不除渐成癖,孰療而起绍庐扁。道州何君真好事.谓予所癖乃其选。蜷曲擁肿天始全,惟癖则寿下一转。出示翁氏汉瓦本,昔宋寿翁(翁覃溪宋芝山)享仪腆。延年益寿祝纯嘏,意义复沓文字衍。或曰是体类尔雅.诂福禄祉即履戬。丿延廴下止再上.四书全踵册丌典。殊体有七此一种.七璧怀一馀可翦。不佞五十齐翁年.作诗自寿戒幸免。身其康疆子孙吉,愿以此瓦相■勉。朋侪闻者競倡和.岁晚重开文字宴。请为我图瓦寿轩,予颇逊谢君曰善。同時服膺古亦有,贺监刘郎当合卷。何子贞属画瓦寿轩.画成复和其詩。(小册诗题另页)”(见戴熙,《习苦斋画絮》.纪年抄本,卷四)。
    63.题跋见戴熙《习苦斋画絮》,纪年抄本,卷三。作品藏于上海博物馆.图片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编号沪1-4459。又见《戴醇士为何子贞画山水册》.上海印书馆,民国二十三年珂罗版精印本。
    64.戴熙1847年为叶觐仪作小卷,题曰:“作画须得七候.一精楮,二笔与手称,三色墨净.四新游山水或新见名迹,五索画者工鉴赏.六意兴.七工夫当不生不熟之际。七候备而后佳构成。吁.独画也哉。”见戴熙《习苦斋画絮》.纪年抄本,卷三。
    65.戴熙:《习苦斋画絮》.纪年抄本.卷四。
    66.戴熙:《习苦斋画絮》.纪年抄本.卷九。
    67.戴熙:《习苦斋画絮》.纪年抄本.卷三。
    68.戴熙:《习苦斋画絮》.纪年抄本.卷六。
    69.同上。
    70.徐世昌等编《清儒学案》第8册.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905页。
    71.徐世昌等编《清儒学案》第8册.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905页。
    72.题曰:“蕙西邵二兄以长缣属画寒窗倦读.呵冻墨仿巨师,为云岚烟楚图。积五日乃成.焚香烹茗,对霁雪展看一过.觉画中景物颇似琅琊釀泉.末后一亭.确似醉翁亭,亭外林木阴翳.禽鸟喧杂,又似太守宴散时也,遂改为醉翁亭图。蕙西平素倾慕庐陵不置.常悬画像书斋。是图式侔天造.殆非偶然尔。“见戴熙《习苦斋画絮》.纪年抄本.卷三。
    73.戴熙:《习苦斋画絮》.纪年抄本.卷八。
    74.王俭主编:《张穆诗词笺释·张穆传》.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
    75.“春明雅集岂为少,得似韩斋殊渺然。文笔鲸铿薄宋后,鼎彝麋寿溯秦前。新交磊落增三径,旧雨凋萧乍十年。我亦浮家无住着.他时相访五湖天。”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龙震球,何书置校点.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385页。
    76.李佐贤:《吾庐笔谈》卷四.利津李氏.清光绪一年(1875)刻本.藏上海图书馆。
    77.这套册页题跋见《习苦斋画絮》抄本卷七著录。
    78.祁寯藻:《■亭后集》卷九。
    79.戴熙:《习苦斋画絮》,纪年抄本.卷四。
    80.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清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864页。
    81.王俭主编《张穆诗词笺释》,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页。
    82.戴熙:《习苦斋画絮》.纪年抄本,卷四。
    83.太谷赵友琴藏张石舟穆致冯鲁川志沂手札真迹,第十二通。见邓之诚著《骨董琐记全编》(上).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1页。
    84.图片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编号津7-1790。
    85.蔡星仪:《道咸“金石学”与绘画——从潘曾莹与戴熙的两个画卷谈起》.见《美术研究》.2008年第二期.第32页。
    86.见祁寯藻《■亭集》.卷二十九。
    87.转引自王俭著《张穆年谱》.三晋出版社,2012年版,第192页。
    88.戴熙与魏源(默深)有交往,戴熙《习苦斋画絮》.纪年抄本.卷八中有一条题跋可知他们平日有金石书画交流:“湖舫延秋图。金眉翁招同魏默深、何子敬、谭同舫、孙子和、许讯臣各携金石书画.践湖舫延秋之约。余以腹疾未与。眉翁属补图纪事。昔启南翁画载酒图.身未与會而描写情景胜目睹者.自惭荒率,不逮故人,恐为双峰齿冷也。”
    89.戴熙绘画题跋中也提及与龚自珍(定盦)的交往。戴熙《习苦斋画絮》,纪年抄本,卷四中有一条题跋:”龚祠部定盦尝语予曰:西山有時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其西山诗有云‘此山不语看中原’是真能道西山性情矣。戏拟小李将军。"
    90.此画题跋见戴熙《习苦斋画絮》,纪年抄本.卷三。此画流传两本,一为中国嘉德拍卖2008年秋拍本:二为广州美术馆藏本.图片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编号粤2-518。两本画面完全不同.二者必有一伪。兹以录出.真伪问题本文不作探讨。
    91.此画题跋见戴熙《习苦斋画絮》.纪年抄本.卷四。此画流传二本.画面结构基本相同。一是中国嘉德国际拍卖2007年拍本.二是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藏,图片见万青力《并非衰落的百年:19世纪中国绘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比较来看克里夫兰美术馆藏本更像是真迹。
    92.吴钟骏(1798-1853).字崧甫.号晴舫,江苏吴县人。他状元及第.与戴熙是同年进士。是吴寯画《澄怀园十友图》中“十友”之一。此画题跋见戴熙《习苦斋画絮》.纪年抄本.卷三。此画流传三本.画面基本相同.画面结构很开阔,很有气势.但感觉笔墨都比较刻板.其中必有二伪.也有可能三者皆伪,有待日后研究。一为中国嘉德拍卖2013年拍本,二是北京保利国际拍卖2011年秋拍.三为美国圣路易美术馆藏本。
    93.此画题跋见戴熙《习苦斋画絮》.纪年抄本,卷四。图片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编号沪1-4462。戴熙与潘世恩及潘氏家族的关系不浅,潘世恩是戴熙入翰林院后的坐师.对戴熙十分赏识。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所藏由戴穗孙抄录的《清华集》中收录了戴熙大课作赋四十三篇,凡由潘世恩评定,戴熙均列一等。有《东坡后游赤壁赋》《五凤齐飞赋》《今夕止可谈风月赋》《嵇琴阮啸赋》《房谋杜断赋》《护花铃赋》诸篇.其中一等一名就有两次。戴熙曾在诗中写道“激赏曾夸气似虹.瀛洲此日又春风.文澜愧比银瓶水,试院欣遭玉局翁。…”(见戴熙《习苦斋诗集》卷四,《和潘世恩座师莅教习庶吉士一首》).皆言潘世恩的知遇之恩。
    94.见戴熙《习苦斋诗集》卷四,《和潘世恩座师莅教习庶吉士一首》。
    95.如戴熙为孔宪彝绘《韩斋雅集图》.就有祁寯藻、潘世恩、潘曾莹、匡源等十馀家题跋:又如他为张穆《小栖云亭图》,为吴钟骏绘《龙湫观瀑图》都有祁寯藻的题诗。见祁寯藻《■亭集》.卷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