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转型时期社会改造路径与趋向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New Culture Movement·May Fourth Movement·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The Path and Tren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s Modern Transitional Period
  • 作者:陈廷湘 ; 江超民
  • 英文作者:Chen Tingxiang;Jiang Chaoming;
  • 关键词:五四运动 ; 新文化运动 ; 五四新文化运动 ; 思想启蒙 ; 直接行动 ; 社会改造
  • 中文刊名:FJLW
  • 英文刊名:Fujian Tribune
  • 机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05
  • 出版单位: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No.322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巴县衙门档案整理与研究”(16ZDA126)
  • 语种:中文;
  • 页:FJLW201903014
  • 页数:15
  • CN:03
  • ISSN:35-1248/C
  • 分类号:120-134
摘要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都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中的社会改造运动。新文化运动领导者希望沿用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方式进行纯思想文化启蒙,但现实迫使他们在1919年投身于五四运动的爱国行动,开启了把思想启蒙与行动主义相结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这已被此后的历史证明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时期社会改造运动的路径与走向。
        
引文
(1)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12-516页。
    (2)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
    (3)桑兵:《“新文化运动”的缘起》,《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4)胡适:《中国文艺复兴》,欧阳哲生主编:《中国文艺复兴:胡适讲演集》(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微拉·施瓦支:《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运动》,李国英等译、吴景平校,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1页。
    (1)查尔斯·霍黙·哈斯金斯:《12世纪文艺复兴》(1927年),夏维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2)查尔斯·霍黙·哈斯金斯:《12世纪文艺复兴》(1927年),夏维果译,前引书,第5页。
    (3)查尔斯·霍黙·哈斯金斯:《12世纪文艺复兴》(1927年),夏维果译,前引书,第7页。
    (4)林塞编:《新编剑桥世界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109、136页。
    (5)亚历山大·布罗迪:《剑桥指南:苏格兰启蒙运动》,贾宁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8-289页。
    (6)林塞编:《新编剑桥世界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译,前引书,第143页。
    (7)袁伟时:《厘清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4期。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8页。
    (2)顾炎武:《日知录》,明刻本(影印本),卷九,第103页。
    (3)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10,清船山遗书本(影印本),卷四,第132页。
    (4)姚莹:《复光律原书》,《东溟文后集》卷八,《中复堂全集》第770-771页,沈云龙主编:《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六辑,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
    (5)梁启超著,黄坤评注:《新民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6)康有为:《春秋董氏学》卷六上《因性》,刘梦溪主编、朱维铮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康有为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48页。
    (7)严复:《原强》,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页。
    (8)章太炎:《国家论》,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61页。
    (9)朱执信:《生存之价值》,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朱执信集》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96页。
    (1)参见陈廷湘等:《中国新文化思想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9页。
    (2)《赠书致谢》,《申报》1915-10-01(第1版)。
    (3)《五号青年杂志》,《申报》1916-02-20(第1版)。
    (4)坚尼·布鲁克尔:《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朱龙华译,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根据英国约翰·威利父子公司1969年第1版译,第368页。
    (5)林塞编:《新编剑桥世界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139页。
    (6)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66页。
    (7)据亲历者言,蔡元培从沈尹默处得知陈到北京后,“差不多天天来看仲甫,有时来得很早”,“他招呼茶房,不要叫醒,只要拿櫈子给他坐在房门口等候”。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5页。
    (8)高平叔编著:《蔡元培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57页。
    (1)见《青年杂志》第一卷第1-6号。
    (2)见《新青年》第二卷1-6号。
    (3)见《新青年》第三卷1-2号。
    (4)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增订本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65页。
    (5)《鲁迅全集》(1),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19页。
    (6)林塞编:《新编剑桥世界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137页。
    (7)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
    (8)徐辉:《从文化运动到政治运动:民主与科学的脉理——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连续性》,《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9)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1),《胡适口述自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2页。
    (1)陈独秀:《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1920年4月21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18页。
    (2)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中译本,第5页。
    (3)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59页。
    (4)徐辉:《从文化运动到政治运动:民主与科学的脉理——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连续性》,《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5)《学生终止罢课之宣言》(中华民国八年七月二十二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五四爱国运动》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22-423页。
    (6)罗家伦:《回忆〈新潮〉和‘五四运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回忆录》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79页。
    (1)《学生终止罢课之宣言》(中华民国八年七月二十二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五四爱国运动》(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22页。
    (2)参见陈廷湘:《民众情绪变化与抗议21条运动》,《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4期。
    (3)当时已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李大钊亦认为“只要平和会议变成了世界的议会,仲裁裁判变成了世界法庭,国际警察如能实现,再变成了世界的行政机关,那时世界的联合政府,就正式成立了”,“人类全体馨香祷祝的世界大同”就会立即实现。李大钊:《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新潮》第一卷第2号,1919年2月1日,《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34页。大众媒体亦乐观地宣扬,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公理与暴力之战。其胜之也,非以武力克之也,实公理与人道诎之。所得者为民治主义之发扬,世界永久和平之实现”。见《三日间之大庆祝》,《申报》1918年11月22日第三张(十一)。
    (4)《北京学生界宣言》(五月四日所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组编:《五四爱国运动》(上),前引书,第309页。
    (1)《山东问题中之学生界行动》,《晨报》1919年5月5日,第二版。
    (2)匡互生:《五四运动记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五四爱国运动》(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94页。
    (3)《学生终止罢课之宣言》(中华民国八年七月二十二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五四爱国运动》(上),前引书,第422页。
    (4)匡互生:《五四运动记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五四爱国运动》(上),前引书,第494页。
    (5)龚振黄:《青岛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五四爱国运动》(上),前引书,第179页。
    (6)詧盦:《学界风潮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五四爱国运动》(上),前引书,第378页。
    (7)《北京学生上徐总统书》(5月19日罢课后所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五四爱国运动》(上),前引书,第322页。
    (8)龚振璜:《青岛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五四爱国运动》(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79页。
    (1)蔡晓舟、杨景工:《五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五四爱国运动》(上),前引书,第468页。
    (2)《学生要求商界一致行动》,《申报》1919年6月5日,第三张(十一)。
    (3)詧盦编:《学界风潮纪(上)》,中华书局1919年9月出版。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五四爱国运动》(上),前引书,第390页。
    (4)《申报》1919年6月12日,第二张(七):《罢市中之苏淞》、第二张(六):《津埠议决罢市之经过》、《芜湖商界罢市之经过》,13日,第二张(八):《各地罢市消息》,14日,第二张(八):《山东罢市之详情》等报道。
    (5)詧盦编:《学界风潮纪(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五四爱国运动》(上),前引书,第390页。
    (6)庸:《卢电感言》,《申报》1919年6月10日,第三张(十二)。
    (7)陈廷湘:《1920年前两次争国权运动的异样型态及形成原因》,《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
    (1)庸:《读大陆报有感》,《申报》1919年6月8日,第三张(十二)。
    (2)海上闲人编:《上海罢市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五四爱国运动》(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7页。
    (3)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五四爱国运动》(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22-330页。
    (4)子绳:《国人对得起曹陆章吗?》,《晨报》1922年1月13日,第二版。
    (5)文:《影评社之〈评影〉》,《申报》1931年3月27日(申报本埠增刲)(四)。
    (6)雯:《圣诞献辞》,《申报》1934年8月27日(申报本埠增刊),(二)
    (1)陈伯达:《论五四新文化运动》,《认识月刊》1937年第1卷第1期。
    (2)孙中山:《建国方略·序》,《孙中山文选》,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189页。
    (3)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在北京神州学会讲演》(一九一七·五·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3页。
    (4)胡适:《陈独秀与文学革命》,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1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5)徐辉:《从文化运动到政治运动:民主与科学的脉理——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连续性》,《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6)胡适:《我的歧路》,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4页。
    (1)林塞编:《新编剑桥世界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页。
    (2)林塞编:《新编剑桥世界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译,前引书,第130页。
    (3)陈独秀:《对德外交》(一九一七年三月一日),《新青年》3卷1号。
    (4)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在北京神州学会讲演》(一九一七年五月一日),《新青年》3卷3号。
    (5)陈独秀:《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在全国公学第二次演讲会上的演词》(一九二0年四月二十一日),《陈独秀文章选编》,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18-519页。
    (6)胡适:《陈独秀与文学革命》1932年,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1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7)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九二0年四月一日),《陈独秀文章选编》,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15-517页。
    (1)陈独秀:《谈政治》(一九二0年九月一日),《陈独秀文章选编》,前引书,第9-10页。
    (2)微拉·施瓦支:《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运动》,李国英等译、吴景平校,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4-365页。
    (3)胡适:《陈独秀与文学革命》1932年,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1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4)《胡适口述自传》,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3-355页。
    (5)曹伯言、季维龙编著:《胡适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54页。
    (6)《我们的政治主张》,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8-331页。
    (1)张利民:《重版引言》,张君劢、丁文江等:《科学与人生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2)微拉·施瓦支:《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运动》,李国英等译、吴景平校,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7-379页。
    (3)微拉·施瓦支:《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运动》,李国英等译、吴景平校,前引书,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