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传统工艺传承自或然臻于必然之道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Especially by Means of Formal and Informal Education”——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raft Attaining to Necessity by Nature
  • 作者:华觉明
  • 英文作者:Jueming Hua;
  • 中文刊名:MYZG
  • 英文刊名:Folk Art
  • 机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民艺
  • 年:2019
  • 期:No.9
  • 语种:中文;
  • 页:MYZG201903003
  • 页数:5
  • CN:03
  • ISSN:10-1531/G1
  • 分类号:8-12
摘要
<正>一、不确定性——传统工艺传承之虑自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十数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众多重大成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要项的传统工艺已有众多项目列入国家级名录,占总量的四分之一强。特别是2017年由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标志着发展理念和施政方针的重大提升与转变,因其符合客观规律、体现了全民意志,
        
引文
(1)引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一章第二条之(三)。
    (2)单存德:《关于苏州传统工艺后继人才培养的现状》,承允引用,谨致谢忱。
    (3)文涛:《云南鹤庆甸北白族现代金属工艺发展研究》,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又,张冲:《传统与现代之间:白村手工艺的传承研究》,云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文中也有类似提法。
    (4)华觉明:《研究自己的研究工作——研究工作者的首要职责》,《华觉明自选集》下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年,第992页。
    (5)《史记·李将军列传》引民谚,又见辛弃疾《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6)此书为中国科学院与文化和旅游部合作编撰的30卷本《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的一卷,由《甲胄复原》一书修订并补入唐至清这半部甲胄史而成。
    (7)陈岸瑛:《工艺当随时代——山西剔犀传承人何鹏飞的创新尝试》,承允引用,谨致谢忱。
    (8)此处“保护”应译作“维护”。同一段落出现两个具有不同含义的同一词条是悖理的。详见拙文《创新·振兴——传统工艺保护、发展的必由之路》,2012年世界手工艺论坛论文,《华觉明自选集》下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年,第975页。
    (9)同样的例子如关于传统工艺是否必须原汁原味地保存的争论,却没有注意到《公约》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这一符合历史与现实的论述。笔者在有关论文中曾有述及,此处从略。
    (10)这是我亲历的因技术保密而导致失传的实例。1964年随佛作艺人门殿普师傅用拨蜡法制作自在观音铜像。门通晓自塑像至抛光的所有工序,唯独戗黄——用三种中药材作表面处理获得镀金效果的独门技艺——须求助家住雍和宫附近的郑氏兄弟。两位郑师傅闭门操作,秘不示人,不久双双谢世,戗黄遂成绝艺,至今五十多年尚未破解。
    (11)《新唐书》:“细镂凡教诸杂作,计其功之众寡与其难易而均平之。功多而难者,限四年,三年成,其次二年,最少四十日。”
    (12)引自文涛的博士学位论文:《云南鹤庆甸北白族现代金属工艺发展研究》,承允征引,敬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