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性回应:社会组织管理中的政府行为及其逻辑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trategic Response: Government Behavior and its Logic in the Manage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 作者:郑佳斯
  • 英文作者:Zheng Jiasi;
  • 关键词:政府 ; 社会组织 ; 策略性回应
  • 中文刊名:XXYS
  • 英文刊名:Study and Practice
  • 机构: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行政学教研部;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学习与实践
  • 年:2019
  • 期:No.421
  • 基金: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广东省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实践经验研究”(项目号:2018MSJ019);; 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18年度“羊城青年学人”资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8QNXR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XXYS201903010
  • 页数:11
  • CN:03
  • ISSN:42-1005/C
  • 分类号:85-95
摘要
新时期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国家对社会建构了一套更为明确精细的治理策略,经验观察发现,政府在同一时期对同一类型的社会组织也会采取差异性的管理方法,这是已有文献没有充分关注的。论文通过深入的实地参与式观察,提出"策略性回应"的分析路径,认为社会组织管理面临复杂的外部制度环境的约束,主要包括部门利益、目标多元性、社会组织变通性和社会压力,由此政府相应进行权变性的策略建构,包括选择性执行、剩余控制、超越规则和运动式治理,呈现"事本主义"的实用主义逻辑。政社关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但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引文
[1]于晓虹、李姿姿.:《当代中国社团官民二重性的制度分析--以北京市海淀区个私协会为个案》,《开放时代》,2001年第9期。
    [2]田凯:《组织外形化: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3]何卫卫:《准行政化--我国慈善组织运作的策略选择》,《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4期。
    [4]王诗宗、宋程成:《独立抑或自主:中国社会组织特征问题重思》,《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5]Spires A J.Contingent Symbiosis and Civil Society in an Authoritarian State:Understanding the Survival of China’s Grassroots NGOs1.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11,117(1):1-45.
    [6]江华、张建民、周莹:《利益契合: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以行业组织政策参与为案例》,《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3期。
    [7][17]敬乂嘉:《社会服务中的公共非营利合作关系研究--个基于地方改革实践的分析》,《公共行政评论》,2011年第4期。
    [8]张钟汝、范明林、王拓涵:《国家法团主义视域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社会》,2009年第4期。
    [9][14]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10]敬乂嘉:《控制与赋权:中国政府的社会组织发展策略》,《学海》,2016年第1期。
    [11]黄晓春、嵇欣:《非协同治理与策略性应对--社会组织自主性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6期。
    [12]陈天祥、郑佳斯、贾晶晶:《形塑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逻辑--基于广东经验的考察》,《学术研究》,2017年第9期。
    [13]徐盈艳、黎熙元:《浮动控制与分层嵌入--服务外包下的政社关系调整机制分析》,《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2期。
    [15]孙发锋:《选择性扶持和选择性控制: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动向》,《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16]江华:《民间组织的选择性培育与中国公民社会建构--基于温州商会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1期。
    [18]管兵:《城市政府结构与社会组织发育》,《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4期。
    [19]黄晓春、嵇欣:《非协同治理与策略性应对--社会组织自主性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6期。
    [20]盛明科、郭群英:《公共突发事件联动应急的部门利益梗阻及治理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3期。
    [21]王信贤:《将社会带回?中国大陆中介组织的发展与理论省思:W市商会与行业协会个案分析》//《争辩中的中国社会组织研究:国家一社会的视角》,台北,韦伯出版公司,2006年。
    [22]Teets J.Independence and Mother-in-Laws:The Effect of MoCA Regulations on Civil Society Autonomy in China.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9.No.4.
    [23]Gordon White,Jude Howell,and Shang Xiaoyuan,In Search of Civil Society:Market Reform and Social Change in Contemporary Chin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212-213.
    [24][33]:《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
    [25]邓宁华:《“寄居蟹的艺术”:体制内社会组织的环境适应策略--对天津市两个省级组织的个案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第3期。
    [26]陈天祥、徐于琳:《游走于国家与社会之间:草根志愿组织的行动策略--以广州启智队为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7]齐杏发:《差序格局、关系网络与政府间运行机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28]张丙宣:《科层制、利益博弈与政府行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29]O'Brien K J,Li L.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Rural China.Comparative Politics,1999,31(2):167-186.
    [30]赵秀梅:《中国NGO对政府的策略:一个初步考察》,《开放时代》,2004年第6期。
    [31]陈天祥、郑佳斯、贾晶晶:《形塑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逻辑--基于广东经验的考察》,《学术研究》,2017年第9期。
    [32]汪锦军、张长东:《纵向横向网络中的社会组织与政府互动机制--基于行业协会行为策略的多案例比较研究》,《公共行政评论》,2014年第5期。
    [34]李振、鲁宇:《中国的选择性分(集)权模式--以部门垂直管理化和行政审批权限改革为案例的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