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异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典型代表,引领着全国小城镇的建设工作,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明晰当下中国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优化其区域资源配置、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以空间自相关、核密度分析及GWR模型对全国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特色小镇的分布表现为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态势,具有显著的聚集性,形成了不同等级的热点密度圈。通过对比分析最小二乘线性(OLS)模型及GWR模型结果,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发展水平及人口规模是制约特色小镇发展的显著性因素,且西部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对前3个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均高于中部、东部地区,尤其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地。
        
引文
[1]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28-39.
    [2]张广海,赵韦舒.中国新型城镇化与旅游化互动效应及其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2017,37(1):196-204.
    [3]吴一洲,王琳.我国城镇化的空间绩效:分析框架、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规划师,2012,28(9):65-70.
    [4]高树军.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研究---以青岛海青茶园小镇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3):40-44.
    [5]胡杰,李庆云,韦颜秋.我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演进动力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25-30.
    [6]温燕,金平斌.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估模型构建[J].生态经济,2017(6):85-89.
    [7]蒋如愿,孙秀睿,石宇.山东省平度市特色小镇规划研究[J].规划师,2016,32(增刊2):126-130.
    [8]路培,马世梁,刘贺明,等.特色文化旅游小城镇建设探索---以武强周窝音乐小镇概念性规划为例[J].生态经济,2013(12):149-153.
    [9]强海洋,谢海霞,刘志超.特色小镇建设土地利用问题浅析[J].中国土地,2017(9):31-32.
    [10]李庆红,汪晓云.贵溪市特色小镇调研报告[J].价格月刊,2017(7):83-86.
    [11]范远航.浙江特色小镇发展症结与路径规划---以18个特色小镇为例[J].经济师,2017(4):188-189.
    [12]王志章,孙晗霖.西南地区新型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6(1):74-77.
    [13]苏斯彬,张旭亮.浙江特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实践模式探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6(10):73-75,80.
    [14]王振坡,薛珂,张颖,等.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进路探析[J].学习与实践,2017(4):23-30.
    [15]赵佩佩,丁元.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及其规划设计特点剖析[J].规划师,2016,32(12):57-62.
    [16]Brunsdon C,Fotheringham A S,Charlton M E.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a method for exploring spatial nonstationarity[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6,28(4):281-298.
    [17]戈冬梅,姜磊.基于GWR模型的省域旅游影响因素空间差异分析[J].生态经济,2013(7):93-97,132.
    [18]沈思连,王春伟,汤静.基于GWR模型的河南省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4,44(3):165-174.
    [19]郭晓东,张启媛,马利邦.山地-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2,32(10):114-120.
    [20]陈彦光.基于Moran统计量的空间自相关理论发展和方法改进[J].地理研究,2009,28(6):1449-1463.
    [21]胡焕庸.中国人口的分布、区划和展望[J].地理学报,1990,45(2):139-145.
    [22]郑鑫.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4(6):4-15.
    [23]昌晶亮,余洪.大湘西地区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6,36(6):204-208,141.
    [24]曹广忠,边雪,刘涛.基于人口、产业和用地结构的城镇化水平评估与解释---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1,30(12):2139-2149.
    [25]朱兵,张小雷,桂东伟,等.新疆城镇发展与交通可达性相互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0):1239-1248.
    [26]曹文莉,张小林,潘义勇,等.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2):141-146.
    [27]翁钢民,李凌雁.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经济地理,2016,36(1):17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