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取网络虚拟财产行为的教义学阐释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riminal Doctrine Analysis of Virtual Proverty Theft
  • 作者:何萍 ; 张金钢
  • 英文作者:Ping He;Jingang Zhang;
  • 关键词:网络虚拟财产 ; 侵犯通信自由罪 ;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 盗窃罪
  • 中文刊名:FZWT
  • 英文刊名:Issues on Juvenile Crimes and Delinquency
  • 机构:华东政法大学;
  • 出版日期:2019-03-20
  • 出版单位:青少年犯罪问题
  • 年:2019
  • 期:No.221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法秩序统一性视野中的刑民矛盾及其排除”(项目编号:14BFX042);; 华东政法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刑行交叉问题之乱像考察与处理进路”(项目编号:2019-1-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FZWT201902011
  • 页数:10
  • CN:02
  • ISSN:31-1193/D
  • 分类号:76-85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遍应用,网络在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愈发明显,在沉迷网络游戏的青少年人群中,非法获取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频繁发生。对此该如何定性,刑法学界见仁见智、争论不休。"侵犯通信自由罪说"和"相关计算机犯罪说"均存在重大疑问和局限,"盗窃罪说"论证不够充分。从网络虚拟财产的性质、相关刑法条文的含义可以证成网络虚拟财产属于盗窃罪的犯罪对象。从解释理念的可行性、罪刑法定原则的契合性、刑法适用上的妥当性等方面可以论证窃取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应当定性为盗窃罪。
        
引文
[1] 于志刚:《网络空间中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 陈兴良:《虚拟财产的刑法属性及其保护路径》,载《中国法学》2017年第2期。
    [3] 何萍、张金钢:《刑法目的解释的教义学展开》,载《法学论坛》2019年第1期。
    [4] 刘明祥:《窃取网络虚拟财产行为定性探究》,载《法学》2016年第1期。
    [5] 陈云良、周新:《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路径之选择》,载《法学评论》2009年第2期。
    [6] 邹政:《盗窃虚拟财产的刑法适用探讨——兼论虚拟财产价格的确定》,载《法律适用》2014年第5期。
    (1)参见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2016)粤06刑终1152号刑事判决书。
    (2)参见广东省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2015)珠中法刑一终字第46号刑事判决书。
    (3)参见单纯刚、南南:《郑州宣判转让QQ号案件》,载《人民法院报》2011年4月8日。
    (4)参见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2011)二七刑初字第186号刑事判决书。
    (5)参见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2006)深南法刑初字第56号刑事判决书。
    (6)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487页。
    (7)陈云良、周新:《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路径之选择》,载《法学评论》2009年第2期。
    (8)于志刚:《网络空间中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页。
    (9)参见王作富:《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中)》,中国方正出版社2012年版,第1078页。
    (10)参见梁根林:《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以首例盗卖QQ号案的刑法适用为视角》,载《人民检察》2014年第1期。
    (11)刘明祥:《窃取网络虚拟财产行为定性探究》,载《法学》2016年第1期。
    (12)梁根林:《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以首例盗卖QQ号案的刑法适用为视角》,载《人民检察》2014年第1期。
    (13)蔡桂生:《构成要件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66页。
    (14)[德]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刑法总论教科书》,蔡桂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61页。
    (15)梁根林:《当代刑法思潮论坛》(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41页。
    (16)刘宪权:《刑法学名师讲演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18页。
    (17)姚万勤:《窃取网络虚拟财产行为定性的教义学分析——兼与刘明祥教授商榷》,载《当代法学》2017年第4期。
    (18)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
    (19)[日]松原芳博:《刑法总论重要问题》,王昭武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8页。
    (20)参见张明楷:《非法获取虚拟财产的行为性质》,载《法学》2015年第3期。
    (21)参见于志刚:《虚拟空间中的刑法理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页。
    (22)参见田宏杰、肖鹏、周时雨:《网络虚拟财产的界定及刑法保护》,载《人民司法》2015年第5期。
    (23)参见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2006)黄刑初字第186号刑事判决书、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法院(2010)虎刑二初字0074号刑事判决书。
    (24)参见徐凌波:《虚拟财产犯罪的教义学展开》,载《法学家》2017年第4期。
    (25)参见陈烨:《财产性利益与罪刑法定问题》,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26)参见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04)二中民终字第028777号民事判决书。
    (27)吴汉东:《财产的非物质化革命与革命的非物质财产法》,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28)参见台湾地区“法务部”2001年11月23日法检决字第039030号函释。
    (29)林旭霞:《虚拟财产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73-74页。
    (30)参见赵秉志、阴建峰:《侵犯虚拟财产的刑法规制研究》,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4期。
    (31)参见肖鹏:《网络虚拟财产的民法属性及刑法保护》,载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编:《网络犯罪的刑事法应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4年。
    (32)叶巍、茅仲华:《侵犯“网络财产”行为的刑法规制》,载《法律适用》2005年第5期。
    (33)郑泽善:《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2年第9期。
    (34)刘明祥:《窃取网络虚拟财产行为定性探究》,载《法学》2016年第1期。
    (35)刘明祥:《窃取网络虚拟财产行为定性探究》,载《法学》2016年第1期。
    (36)陈烨:《刑法中的特殊财产类型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77页。
    (37)陈泽勇:《盗窃虚拟财产行为的定罪分析》,载《科技与法律》2012年第5期。
    (38)陈兴良、周光权:《刑法学的现代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01页。
    (39)郑泽杉:《受贿罪的保护法益及贿赂之范围》,载《兰州学刊》2011年第12期。
    (4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版,第26页。
    (41)李国强:《时代变迁与物权客体的重新界定》,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42)陈兴良:《虚拟财产的刑法属性及其保护路径》,载《中国法学》2017年第2期。
    (43)何萍、张金钢:《刑法目的解释的教义学展开》,载《法学论坛》2019年第1期。
    (44)参见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54-655页。
    (45)参见邹政:《盗窃虚拟财产的刑法适用探讨——兼论虚拟财产价格的确定》,载《法律适用》2014年第5期。
    (46)陈远平、关超:《“醉驾”入刑之罪刑均衡研究——以“醉驾”入刑司法解释之条文设计为视角》,载《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文集(下册)》,2012年。
    (47)参见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2009)鼓刑初字第136号刑事判决书。
    (48)陈兴良:《教义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38-7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