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政治批判:伊格尔顿与后现代主义论争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ultural Political Criticism: Eagleton and the Postmodernism Debate
  • 作者:周思钊
  • 英文作者:ZHOU Sizhao;School of Literature,Shandong University;
  • 关键词:特里·伊格尔顿 ; 文化政治批判 ; 后现代主义 ; 社会主义宏大叙事
  • 英文关键词:Terry Eagleton;;cultural political critical;;postmodernism;;socialism grand narrative
  • 中文刊名:SYSK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山东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20
  • 出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35;No.181
  • 语种:中文;
  • 页:SYSK201901012
  • 页数:6
  • CN:01
  • ISSN:37-1447/C
  • 分类号:74-79
摘要
后现代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背道而驰,特里·伊格尔顿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以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迎接挑战,旗帜鲜明地从文化政治批判视角切入后现代主义论争,将后现代主义的起因归结为20世纪60年代激进运动的失败,并从后现代主义激进姿态中看到其保守本性: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犬儒主义在晚期资本主义时期的表现。于是伊格尔顿对其展开针对性的批判,主张回归社会主义宏大叙事。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清算后现代主义思潮,也是中国学术界在移植后现代主义时必须做的工作,因此特里·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值得深思。
        Postmodernism is opposite to classical Marxism. Terry Eagleton,a famous Marxist literary theorist and cultural critic,meets the challenge as a self-conscious Marxist and participates in postmodernism debate with a clear political stand. He attributes the beginning of postmodernism to the failure of radical political movements in the 1960 s and reveals the conservative nature of postmodernism from its superficial and radical posture. That is,postmodernism is a kind of cynicism during the period of late Capitalism.Therefore,he argues for the socialism grand narrative. Terry Eagleton's critique of postmodernism is worth of our deep consideration,as we must evaluate postmodernism comprehensively in the position of Marxism when we introduce in postmodernism.
引文
[1]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M].李安东,段怀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03.
    [4]姚介厚.“后现代”问题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与文化[J].国外社会科学,2001(5):10-17.
    [5]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M].谈瀛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M].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21.
    [7]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26.
    [8]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杨文,任文科,郑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1.
    [9]杨生平.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主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9):153-154.
    [10]张亮.英国思想界新左派运动的兴起与终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7-21(8).
    [11]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38.
    (1)任昕在考察“后马克思主义”时指出,“后马克思主义”在其理论上也可看作一种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逆动。见任昕《“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反思后现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载于《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6年第6 期。
    (1)伊格尔顿说:“无论后现代主义出自其他什么地方——‘后工业’社会、对现代性的最终怀疑、先锋派的重新发现、文化的商品化、生气勃勃的新政治力量的出现、关于社会的某些经典思想体系和主体的崩溃——它也是,并且主要是一场政治失败的后果。”见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28页)。
    (1)参考:柴焰《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之路》,载于《理论学刊》2012年第11期;肖琼、龙昕《超越后现代:走向社会主义实践伦理学》,载于《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第6期;阴志科《特里·伊格尔顿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的借鉴——兼论其“神学转向”是否发生》,载于《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