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政策演变、规律总结及发展趋势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Policy Evolvement,Summary of Law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
  • 作者:吕文静
  • 英文作者:Lü Wenjing;
  • 关键词:城市群 ; 政策演变 ; 规律总结 ; 发展趋势
  • 中文刊名:KFYJ
  • 英文刊名:Research on Development
  • 机构: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所;
  • 出版日期:2019-06-20
  • 出版单位:开发研究
  • 年:2019
  • 期:No.202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互联网+’视角下中国农业供给结构失衡与优化研究”(17BJY095);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西部乡村振兴与农村城镇化统筹研究”(18XJY009)
  • 语种:中文;
  • 页:KFYJ201903006
  • 页数:7
  • CN:03
  • ISSN:62-1005/C
  • 分类号:39-45
摘要
城市群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群内各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增强城市群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我国地域广阔,各城镇地缘相接、人文相通,有着较好的互补关系并逐成网络体系,城市群建设深深影响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国际竞争力,城市发展方针指引我国城市发展方向和趋势,尤其是"十三五"规划提出城市群的具体政策措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格局等等,为我国城市群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积极探求适合本地特色城镇化的路径。鉴于此,在新区域发展战略和城市群趋势背景下,顺应国家构建科学合理城镇化战略新格局的历史机遇,有效把握大中小城市协调的政策演进,明确城市群城市层次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态结构等关系,归纳总结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趋势。
        
引文
[1]范恒山.着力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J].区域经济评论,2017(5):1-3.
    [2]李梦白.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J].瞭望,1983(2):9-11.
    [3]汪冬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1-14.
    [4]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中国人口年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123-124.
    [5]陈雯.城市发展方针的再探讨[J].科技导报,1995(8):14-17.
    [6]刘勇.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78-85.
    [7]姜爱林.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变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46-51.
    [8]方创琳.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政策影响过程与实施效果评价[J].地理科学,2012(3):257-264.
    [9]方创琳,姚士谋,刘盛和.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96-106.
    [10]陈明星,刘卫东,叶尔肯·吾扎提,等.“一带一路”对我国城镇化发展格局的影响[J].山地学报,2016(9):637-642.
    [11]苏宁,杨传开.“丝路城市”:“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节点的特征与发展意义[J].世界经济研究,2017(8):20-29.
    [12]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等.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5-7.
    [13]方创琳.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的研究进展与基本判断[J].城市规划学刊,2009,171(3):1-5.
    [14]王发曾,刘静玉.中原城市群整合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3-35.
    [15]肖金成.城市群战略和城市群规划[J].区域经济评论,2017(5):1-3.
    [16]方创琳.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与规律性分析[M].地理科学进展,2017(1):15-24.
    [17]张亮.基于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定西市城镇化问题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4(1):76-79.
    [18]马孝先.中国城镇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2):117-124.
    [19]曹广忠,刘涛.中国省区城镇化的核心驱动力演变与过程模型[J].中国软科学,2010(9):86-95.
    [20]樊杰,刘毅,陈田,等.优化中国城镇化空间布局的战略重点与创新思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1):20-27.
    [21]傅伯杰,冷疏影,宋长青.新时期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J].地理科学,2015,35(8):939-946.
    [22]方创琳.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J].地理学报,2014,69(8):1130-1144.
    [23]方创琳,毛其智,倪鹏飞.中国城市群科学选择与分级发展的争鸣及探索[J].地理学报,2015,70(4):515-527.
    [24]方创琳.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环境保障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24(5):468-474.
    [25]方创琳,周成虎,顾朝林,等.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J].地理学报,2016(4):531-550.
    [26]方创琳,乔标.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化阈值[J].生态学报,2005,25(9):2413-2422.
    [27]严荣.大伦敦政府:治理世界城市的创新[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4(3):15-21.
    [28]祁林德.国外城市群的发展规律及其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3):173-176.
    [29]王召东,樊俊锋.中外城市群发展及其对中原城市群的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4-40.
    [30]吴传清.概览世界城市群:2003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46-47.
    [31]方创琳,王振波,马海涛.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规律的理论认知与地理学贡献[J].地理学报,2018(4):651-665.
    [32]胡序威.应厘清与城镇化有关的各种地域空间概念[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1):12-17.
    [33]方创琳,宋吉涛,张蔷,等.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M].地理学报,2005(9):827-840.
    [34]汪一鸣,杨汝万,吴永辉.兰州-西宁-银川城市带与西部开发.地理学报,2004,59(2):213-222.
    [35]方创琳.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优化的科学基础与框架体系[J].经济地理,2013(12):1-8.
    [36]申玉铭.经济全球化、知识化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经济地理,1999,19(3):13-17.
    [37]王士君,高群,王丹.城市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新模式[J].地理科学,2001,21(6):558-563.
    [38]倪鹏飞,侯庆虎.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