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人类学在中国大陆的影响——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中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Influence of Japanese Anthropology in Mainland China:Focused on the Period of Post-1980s
  • 作者:刘正爱
  • 英文作者:Liu Zheng'ai;
  • 关键词:日本人类学 ; 照叶树林文化论 ; 生态文明史观 ; 少数民族研究 ; 汉人社会研究
  • 中文刊名:SAGA
  • 英文刊名: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1-31 16:14
  • 出版单位:西北民族研究
  • 年:2019
  • 期:No.100
  • 语种:中文;
  • 页:SAGA201901015
  • 页数:14
  • CN:01
  • ISSN:62-1035/D
  • 分类号:151-164
摘要
日本人类学中国研究的特征是两分法研究:一是少数民族研究,二是汉族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人类学的稻作文化论、照叶树林文化论以及梅棹忠夫生态文明史观等理论均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日本学者的少数民族研究以及村落共同体、宗族、民俗宗教、客家等汉人社会研究,也在理论和方法上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一批中国学者。中日学者之间的交往交流也加强了日本人类学在中国的影响。
        
引文
[1]白鸟芳郎.瑶人文書[M].东京:講談社,1979.
    [2]金少萍.日本民族学家对中国大陆的调查与研究[J].学术探索,1999,(1):69-70.
    [3]秦红增,玉时阶.南岭走廊与瑶族研究---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五十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25.
    [4]横山广子.关于民族认同变化的研究---以云南楚雄地区白族和汉族的关系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26-32;横山广子.离开“土”范畴:关于白族守护神总称的研究[C]//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编.东亚社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09-120;横山广子.大理盆地的民族集团[C]//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333-347.
    [5]梁永佳.海外人类学者对大理的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05,(6):25-31.
    [6]畑中幸子著.何一兵译.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民族关系和文化复合[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1):94-97;畑中幸子著.张嘉宾译.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的复合[J].满族研究,1992,(4):89-93.
    [7]爱新觉罗顕琦,江守五夫共編.满族の家族と社会[M].第一書房,1996.
    [8]白鳥芳郎.岡正雄先生の追憶の記[J].民族学研究(岡正雄教授追悼特集),1983,48(1):4-7.
    [9]岡正雄ほか编.日本民族の起源[M].东京:平凡社,1958.
    [10]中尾佐助.栽培植物と農耕の起源[M].东京:岩波書店(岩波新書),1966;上山春平.照葉樹林文化---日本文化の深層[M].中央公論社(中央新書),1969;佐々木高明.稲作以前[M].日本放送出版協会(NHKブックス),1971;上山春平,佐々木高明,中尾佐助.続·照葉樹林文化---東アジア文化の源流[M].中央公論社(中公新書),1976;佐々木高明.照葉樹林文化の道---ブータン·雲南から日本へ[M].日本放送出版協会(NHKブックス),1982;上山春平,渡部忠世.稲作文化:照葉樹林文化の展開[M].中央公論社,1985;中尾佐助,上山春平.日本文化の系譜:対論3照葉樹林文化とその周辺[M].东京:徳間書店,1982.
    [11]刘刚.照叶树林文化论与云南民族研究[J].思想战线,1989,(6):81.
    [12]尹绍亭.中日稻作起源研究回顾[J].思想战线,2004,(2):96.
    [13]佐佐木高明.何为照叶树林文化:发端于东亚森林的文明[M].汪洋,何薇译.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7;佐佐木高明.照叶树林文化之路:自不丹、云南至日本[M].刘愚山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中尾佐助.照叶树林的农业文明之光[J].赵玉惠译.农业考古,2009,(4):16-21.
    [14]尹绍亭.云南农耕低湿地水稻起源考[J].中国农史,1987,(2):52-62;刘刚.照叶树林文化论与云南民族研究[J].思想战线,1989,(6):79-85.
    [15]刘刚.难以成立的稻作云南起源论---文化史中的稻作起源问题考察[J].农业考古,1994,(3):76-83.
    [16]周颂伦.蛰伏于历史认识根部的日本文化论[J].日本学刊,2014,(2):130-146.周颂伦在文中还提到了梅棹忠夫的文明生态史观。
    [17]杨志强,安芮.日本苗学研究的历史与现实[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6,(6):56.
    [18]韩敏.当代日本中国人类学研究中的政治分析---以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的一个共同研究课题组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9(4):112;长谷川清,塚田誠之編.中国の民族表象---南部諸地域の人類学·歴史学研究[M].風響社,2005.
    [19]金少萍.云南少数民族与照叶树林---地域、民族、文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87.
    [20]王子今译.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论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0;赵晨译.二十一世纪的文明与社会[J].民族译丛,1980,(10):1-23;林景渊.知识诞生的奥秘[M].台北:志文出版社,1986;杨芳龄译.何为日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樊秀丽译.智识的生产技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1]王铭铭.文明,及有关于此的民族学、社会人类学与社会学观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18.其他关注梅棹忠夫的人类学家的文章有:徐新建.理解他者的文明:族群间的跨文化对话[J].百色学院学报,2013,(4):78-82;陈自升,张德华.民族学概念:从“藏彝走廊”到“横断走廊”[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1-17.
    [22]岳思政.生态学的比较文明论---梅棹忠夫的《文明的生态史观》述评[J].北京社会科学,1997,(1):151-156.
    [23]张子良.评梅棹忠夫的《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J].中国科技信息,2008,(18):208.类似的观点还见张传琳.再评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J].陇东学院学报,2010,(4):82-86.
    [24]张颖夫,田冬梅.牧口常三郎与梅棹忠夫之生态文明观及其当代价值[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8-21;孙娜.论生态史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科学·经济·社会,2012,(1):57-60.
    [25]王子今.中国生态史学的进步及其意义---以秦汉生态史研究为中心的考察[J].历史研究,2003,(1):105.
    [26]徐新建.横断走廊:高原山地的生态与族群[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徐新建.“族群地理”与“生态史观”---由“藏彝走廊”引出的综述和评说[C]//石硕编.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27]索文清.费孝通与日本学者中根千枝的学术交往和友情[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3-15.
    [28]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C]//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编.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225-226.
    [29]萧楼.夏村社会:中国“江南”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结构(1976-2006))[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2-16.285-292.
    [30]孙旭友,芦信珠.从“边界冲突”到“关系自觉”---论费孝通如何用“场”修正“差序格局”[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94.
    [31]麻国庆.家族化公民社会的基础:家族伦理与延续的纵式社会---人类学与儒家的对话[J].学术研究,2007,(8):5-14.
    [32]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编.东亚社会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3]仁井田陞.中国の農村家族[M].东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52;旗田巍.中国社会と共同体理论[M].东京:岩波書店,1973;福武直.日本農村の社会性格[M].东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49(著作集4,1976);福武直.日本村落の社会構造[M].东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59(著作集5,1976);内田智雄.中国農村の分家制度[M].东京:岩波書店,1956;内田智雄.中国農村の家族と信仰[M].光文堂,1971;平野義太郎.北支村落の基礎要素としての宗族と村廟[C]//支那農村慣行調査報告書(第一集).1943;石田浩.中国農村の歴史と経済---農村变革実録[M].大阪:関西大学出版社,1991.
    [34]陆学艺主编.张德英,张厚义,李国庆副主编.中国百村调查丛书:行仁庄---内发的村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5]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6]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37]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1890-1949年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38]中生胜美.中国村落の権力構造と社会変化[M].アジア政経学会,1990;中生胜美.华北农村的“街坊辈”与村落共同体[C]//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编.中外学者论抗战根据地---南开大学第二届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485-490.
    [39]林聚任,解玉喜,杨善民等著.一个北方村落的百年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5-27.
    [40]佐々木衛編.近代中国の社会と民衆文化:日中共同研究·華北農村社会調査資料集[M].東方書店,1992;佐佐木衛.中国民衆の社会と秩序[M].東方書店,1993;佐佐木卫著.李升译.“差序”的延续:现代中国的基层社会结构变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5.佐佐木卫汉译论著有一部著作、三篇论文。
    [41]张思.田野历史学与国史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3):52-54.
    [42]张思.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权力结构的瓦解与秩序重建(1920-1950)---兼与杜赞奇教授的华北宗族论商榷[C]//徐秀丽,王先明主编.杨宏执行主编.中国近代乡村的危机与重建:革命、改良及其他(第二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89-200;张思等著.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43]李国庆.关于中国村落共同体的论战---以“戒能-平野论战”为核心[J].社会学研究,2005,(6):212.
    [44]川濑由高.日本关于汉人农村的“共同体”论与“祭祀圈”论---回顾与展望[C]//周晓红,谢曙光主编.中国研究.2014,(19):56-81.
    [45]兰林友.庙无寻处:华北满铁调查村落再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兰林友.莲花落:华北满铁调查村落的人类学再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6]韩敏.“革命的实践与表象”的共同研究:日本的中国人类学的理论探索[C]//阮云星,韩敏主编.政治人类学:亚洲的田野与书写.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37-152;末成道男.多民族·少数民族2文法のゆくえ:中国研究の場合[C]//漢族·少数民族研究の結合---クロスオーバー的視点から見る漢族と少数民族の社会と文化.愛知大学国際中国学研究センター,2007.
    [47]钱杭.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8]田仲一成.中国祭祀戏剧研究[M].布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田仲一成.中国戏剧史[M].布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田仲一成.中国的宗族与戏剧[M].钱杭,任余白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田仲一成.古典南戏研究:乡村、宗族、市场之中的剧本变异[M].吴真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田仲一成.明清的戏曲:江南宗族社会的表象[M].云贵彬,王文勋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田仲一成.中国戏剧史[M].云贵彬,于允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49]濑川昌久.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M].钱杭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50]林美容.由祭祀圈来看草屯镇的地方组织[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86,(62):53-114.
    [51]Suenari,Michio,1986,Two Types of Territorial Organization:A Preliminary Report of a Hakka Village in Taiwan.The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Academia Sinica” 59:29-46.1989年末成道男又用日文撰写了一篇专门讨论祭祀圈和信者圈的文章,该文近年才译成中文发表,见末成道男.祭祀圈与信者圈:基于台湾苗栗县客家村的事例[J].客家研究辑刊,2011,(2):54-70.
    [52]川濑由高.日本关于汉人农村的“共同体”论与“祭祀圈”论---回顾与展望[C]//周晓红,谢曙光主编.中国研究.2014,(19):56-73.
    [53]李树燕.“民俗宗教”新论[J].广西社会科学,2014,(10):177.
    [54]刘正爱.迈向人类学本土化的第一步---评《风水的社会人类学---中国及其周边的比较》[C]//金泽,陈进国主编.宗教人类学(第一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419-425.
    [55]河合洋尚著.景观人类学的动向和视野[J].周星译.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44-59;刘正爱.景观意味着什么?---从河合洋尚《景观人类学的课题》谈起[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1):86-91.
    (1)因篇幅所限,本文无法将译介作品一一列出,只能用数字来表示译介数量,敬请读者谅解。
    (1)广西民族大学玉时阶教授访谈记录,2017年11月15日于贵州荔波。
    (2)白鸟芳郎的汉译作品有一部著作、十一篇论文;竹村卓二的汉译作品有一部著作(三个版本)、四篇论文;塚田诚之有十九篇论文。
    (3)铃木正崇、武内房司、田畑久夫、曾士才、栗原悟、长谷川清、松本光太郎、横山广子、松冈正子、诹访哲郎等人类学家的汉译文章共有32篇。
    (1)其中,松本真澄的汉译著作一部、论文七篇,高桥健太郎有四篇汉译论文。
    (2)《在云南的照叶树林下》(1984年)便是此行的学术调查报告。
    (1)佐佐木高明的汉译作品有两部专著、八篇论文。
    (2)如,金少萍,1986:35-36;力文,1990:22-26;张利剑,1997:65-72.
    (1)梅棹说在理论界引起了许多争论。竹山道雄将其积极评价为崭新的日本文化论(日本文化的位置[N].新潮,1957-09),竹内好则提出反对意见,将该论文看作是梅棹理论的牵强性引用的意识形态的歪曲(“两个亚洲”,《東京新聞》1958年8月15-17日)等等。其他讨论参见:川胜平太.文明の海洋史観[M].中央公論社,1997;大塚和夫.“文明”の覚書[C]//梅棹忠夫编.今日の文明生態史観.中央公論社,2001.176-179;白石隆.梅棹忠夫を解読する[C]//梅棹忠夫.文明の生態史観その他.中央公論社,2010.23.
    (1)目前被译成中文的专著有七部,论文有十七篇。最早出版的中文版著作是《日本社会》(1982年)。而仅《縦社会の人間関係》一书就有四个中文版本(1984、1989、1994、1994年)。
    (1)如,从“读秀”搜索引擎上查得: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两个版本被引次数总共3666次,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六个版本被引次数总共4488次。
    (1)周星在翻译这本书时,在原标题中的“宗教”前加了“民俗”二字。自此,“民俗宗教”一词始见于各类文章及著作。
    (1)渡边欣雄的汉译成果共有三部专著和十三篇论文。
    (1)这段文字受到与寒川恒夫教授的一次谈话的启发,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