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战地书写、历史想象与岛屿形象塑造——以吴钧尧作品为主要观察中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Jinmen War Writing, Historical Imagination and Island Image-Building——Centered on Wu Junyao’s Works
  • 作者:黄美娥
  • 英文作者:Huang Meier;
  • 关键词:吴钧尧 ; 金门书写 ; 历史想象 ; 岛屿形象 ; 小三通
  • 中文刊名:SHWT
  • 英文刊名:Forum for 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World
  • 机构: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3-25
  • 出版单位: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年:2019
  • 期:No.106
  • 语种:中文;
  • 页:SHWT201901010
  • 页数:14
  • CN:01
  • ISSN:32-1478/I
  • 分类号:27-40
摘要
1987年台湾解严,长期作为反共基地的金门,终于在1992年宣告结束战地体制;但到了2001年小三通政策实施之后,金门由从前海峡两岸对峙的前沿,一跃成为双方交流的急先锋。面对外在局势如此重大变化,以及地缘政治角色骤然改换,金门人究竟要如何重新认识自我?而忆及过往念兹在兹的反共使命、刻骨铭心的战斗经验,一旦要与厦门致力和平共存的新合作交流关系时,其人情感认知与心理状态,又要进行怎样的调整与转化?战争记忆与战争遗绪,又该如何看待与诠释?后军事化与去军事化的历程由何开展?继战地金门之后,新金门岛屿形象为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选择以文学研究作为思考取径,藉由作家吴钧尧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若干作品入手,进以说明金门书写所折射出的个人记忆、历史想象、意识形态与地域集体意识之间的交缠辩证,另也兼论金门岛屿形象的多重塑造、金门文化局官方体制的出版介入及其知识生产意义。简言之,本文所要关注的是,战地金门如何进入"战后"阶段,又怎样设法追寻过往自我身世、肯定当下自我存在的精神淬炼面貌和积极致力主体形构的奋斗历程。
        
引文
①2000年3月21日"中华民国立法院"通过“小三通条款”,此一法条开启了离岛居民与大陆的通航,并自2001年1月1日开始定点定时货客运通航,金门、马祖成为往来两岸之间的重要转运站,小三通是自2001年1月1日起,台湾海峡两岸实施的小型三通模式,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外岛地区小规模的通商、通航和通邮。
    ②相关影响情形,拙文《从“福建”看近代台湾与东亚汉诗文的交涉互动意义——以〈送米溪先生诗文〉为分析场域》,已略加讨论,文刊《台湾文学学报》第26期(台北:政治大学台文所,2015),第7-10页。
    ③有关金门文学前行研究的回顾与检讨,参见拙文《反共抗俄时代的金门文艺论述:以〈正气中华〉为分析场域(1949-1964)》,文章收入陈益源主编《2014金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金门)金门县文化局、(台南)成大人文社会科学中心2014年版,第54页。
    ④语出金门籍的台大教授杨永彬,出处参见杨树清《番薯岛》,收入氏著《番薯王》,(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95页。
    ⑤例如本文主要研究对象吴钧尧,便曾自述以金门为创作对象的经纬与心路历程,均与台湾解严后产生的本土回归运动颇有关联,参见《春之修炼(代序)》,收入氏著《如果我在那里》,(台北)联经出版2003年版,第Ⅵ、页Ⅷ页。
    ⑥吴钧尧撰写金门最初的代表性作品为《金门》,(台北)尔雅出版社2002年版,此作据他在该书末尾所附写作年表自述,是在1998年通过国家文艺基金会补助案而完成的,参见第248页。又,此后吴氏陆续撰写了《如果我在那里》《火殇世纪:倾诉金门的史家之作》《峥嵘:金门历史小说集——一九一一-一九四九》《凌云:金门历史小说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八》《履霜:金门历史小说集——一九七九-二○○八》《遗神》等,唯受限于本文篇幅与问题意识,本文未能针对每部作品予以均质化及深度化研究,而于此仅先做了局部性的探讨。
    ⑦李炷烽《金门·打造文学黄金岛》,收入吴钧尧《如果我在那里》,(台北)联经出版社2003年版,第Ⅰ-Ⅱ页。
    ⑧参见吴钧尧《春之修炼(代序)》,收入氏著《如果我在那里》,同上注,第Ⅵ页。
    ⑨参见杨树清《黑猫·岛乡》,收录于氏著《番薯王》,(台北)联经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105页。
    ⑩参见杨树清《海峡月光》,收入《番薯王》,(台北)联经出版社2003年版,第46-47页。
    (11)参见吴钧尧《失踪》,收入《火殇世纪》,(台北)远景出版社2012年版,第283页。
    (12)参见吴钧尧《如果我在那里》,收入《如果我在那里》,(台北)联经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116页。
    (13)参见吴钧尧《如果我在那里》,同上注,第116页。
    (14)参见吴钧尧《岛》,同上注,第67页。
    (15)参见吴钧尧《我的断代岛》,《金门》序,(台北)尔雅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16)文章原作《踏板》疑有误。
    (17)参见吴钧尧《岛》,收录《如果我在那里》,(台北)联经出版社2003年版,第62-64页。
    (18)参见吴钧尧《山坳》,《金门》,(台北)尔雅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19)参见吴钧尧《雾》,《金门》,(台北)尔雅出版社2002年版,第98-99页。
    (20)参见吴钧尧《海跟赌局》,《金门》,(台北)尔雅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158页。
    (21)参见吴钧尧《游戏精灵》,《金门》,(台北)尔雅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页。
    (22)附带一提,除了小说类型的选择之外,为了描述过去金门的历史,本是形式主义者的吴钧尧,在书写语体、叙述腔调和用词用具方面,都斟酌再三,最后选择以短句为特色的句型,采用不夸饰、不多做形容,言简意赅的用语来书写,直到第三本才略加调整。相关说法,参见吴钧尧《编后语:理想的督促》,收入《峥嵘:金门历史小说集——一九一一-一九四九》,(金门)金门县文化局2006年版,第254页;《幕已谢,故事却刚要开演》,收入《履霜:金门历史小说集——一九七九-二○○八》,(金门)金门县文化局2008年版,第222页。
    (23)参见吴钧尧《来,一起看见新的金门》,收入《火殇世纪》,(台北)远景出版社2010年版,第287-288页。
    (24)参见吴钧尧《编后语:理想的督促》,收入《峥嵘:金门历史小说集——一九一一-一九四九》,(金门)金门县文化局2006年版,第252-253页。
    (25)参见吴钧尧《编后语:理想的督促》,同上注,第254页。
    (26)参见吴钧尧《城隍》,同上注,第45页。
    (27)参见吴钧尧《猪囝》,收入《凌云:金门历史小说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八》,(金门)金门县文化局2007年版,第15页。
    (28)参见孟浪《大胆夜话》,收入《英雄岛》,(金门)正气中华报社编印1969年版,第28页。
    (29)参见谢白云《英雄岛的礼赞》,同上注,第143-144页。
    (30)参见杨树清《番薯岛》,收入《番薯王》,(台北)联经出版社2003年版,第94-96页。
    (31)参见吴钧尧《我的断代岛》,《金门》序,(台北)尔雅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32)参见李炷烽《金门.打造文学黄金岛》,收入杨树清《番薯王》,(台北)联经出版社2003年版,第Ⅱ-Ⅲ页。
    (33)吴钧尧在《履霜:金门历史小说集——一九七九-二○○八》编后语《幕已谢.故事却刚要开演》中,特别提到向文化局提出此一计划案时,因为是民进党执政,在社会充斥本土论的情况下,在撕裂为宗为宗的政治主张下,金门等离岛人显得无所适从,故特别企划金门历史小说系列。
    (34)参见李炷烽《满载乡情的人文书写》,收入《峥嵘》,(金门)金门县文化局2006年版,第3页。
    (35)参见李沃士序《以文字焠火,开文学的花》,收入吴钧尧《遗神》,(金门)金门县文化局2012年版,第4-5页。
    (36)参见《酒乡之岛高粱文学集体记忆》,文载《金门日报》2013年8月29日。
    (37)参见李沃士序《以文字焠火,开文学的花》,同上注,第4页。
    (38)参见吴钧尧《文学进京》,文载《金门日报》2015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