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婆婆信仰初探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Belief of SHI Po-po
  • 作者:王明远
  • 英文作者:WANG Ming-yuan;School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Zaozhuang University;
  • 关键词:石婆婆信仰 ; 路神 ; 保护神
  • 英文关键词:SHI Po-po' s belief;;A God of the road;;A God of protection
  • 中文刊名:ZZS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aozhuang University
  • 机构:枣庄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01
  • 出版单位:枣庄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v.36;No.178
  • 基金:山东省社科规划专项课题“鲁南地区石婆婆信仰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63501021602)
  • 语种:中文;
  • 页:ZZSZ201904021
  • 页数:8
  • CN:04
  • ISSN:37-1431/Z
  • 分类号:122-129
摘要
石婆婆信仰,作为一种石人崇拜,至今仍在鲁南地区普遍存在。但其功能已经发生巨大变迁,目前表现得更加多样化:认石干娘、镇宅、求偶、求子、求事业、驱病等。通过文献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跨文化比较等研究方法,探析石婆婆的信仰、功能和形制,以厘清石婆婆信仰经历的方位神——路神——保护神的变迁轨迹,并借以揭示民众眼中的通俗世界和神圣世界二者的关系,以及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普遍存在的某种一致性观念:邪与镇邪。
        The belief of SHI Po-po,as a kind of stone worship,is still prevalent in southern Shandong. However,its functions have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and are now more diversified: SHI Gan-niang,town house,courtship,son-seeking,career-seeking,disease-fighting,etc. Throug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field investigation,interview and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to analyse SHI Po-po' s belief,function and form,to clarify SHI Po-po' s belief change track,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pular world and the sacred world in the eyes of the people,and some common concepts in Chinese folk beliefs: evil and anti-evil.
引文
[1]续滕县志·卷五金石[M].民国三十三年.
    [2]何芳,石劲松.甘致有和他的伏里土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1)马昌仪,刘锡诚:《石与石神》,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年,第68页.
    (2)叶涛:《泰山石敢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1页.
    (3)田传江:《红山峪村民俗志》,沈阳:辽宁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1998年,第413页.
    (4)鲍家虎:《石干娘追记》,《民俗研究》,1990年第1期.
    (5)赵家先:《石干娘与石锁子》,《民俗研究》,1992年第4期.
    (6)高潮、孙井泉:《沥油的石婆婆》,《民俗研究》,1999年第3期.
    (7)在连云港海州湾一带的渔民和福建漳州也存在,见马昌仪、刘锡诚《石与石神》,学苑出版社,1996年,第68页。毛泽东小时候曾认韶山冲的一块石头做干娘,并取名“石三”,所以,他还有一个名字叫石三伢子.
    (8)鲍家虎在《石干娘追记》中说是二月二、三月三、清明节。这种说法具体不可考,因为时间比较随意,调查时,民间还有六月初一半年的说法.
    (9)赵家先在《石干娘与石锁子》中曾经这样回忆家乡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认干娘的习俗:谁家的孩子不好养,到石老婆这里取了石锁子给孩子戴上。他自己还亲身经历过:在家备好一个红线穗子、小铜钱、煮上几个鸡蛋,一般二至四个,买几块糖,带一男孩。去时不回头,回来时也不许回头,遇见行人也不许说话。早饭后,婶子带着我直奔石老婆堰,找到石老婆。婶子双膝跪下,将线从石老婆的脖子上绕过来,用一手指勾着,来回几圈,成一线绳,似香那么粗。而后在线的下端系一小铜钱,以示石锁子的坠头。取下来戴在我的脖子上,就直往家走,到了家将石锁子取下来戴在自家孩子脖子上.
    (10)调查时间:2012年7月30号;调查地点:山亭区凫城乡白庄;调查对象:村主任孙主任;调查人:王明远.
    (11)鲍家虎在《石干娘追记》中说到这类雕像有的是利用石头新雕,有的利用出土古代石刻雕像,不管是文是武,取其偶像之义。这说明,在鲍家虎看来有的石婆婆形象也是武士。另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张从军的判断,拍摄于峄城区曹庄乡韩洼村的石婆婆就是利用出土的明代墓门武士雕像.
    (12)如峄城区曹庄乡韩洼村的石婆婆。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张从军教授判断,手拿的应该是剑,不是三叉戟.
    (13)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75页.
    (14)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73页.
    (15)王文锦译解:《礼记曲礼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2页.
    (16)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吉林:长春出版社,2014年,第98页.
    (17)[日]柳田国男著,印祖玲译:《日本怪谈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7页.
    (18)《续滕县志·卷五金石》,民国三十三年,第64页.
    (19)众多研究成果的概括,不再具体指论学人著述.
    (20)余欣:《禁忌、仪式与法术——敦煌文献所见中古时代出行信仰之研究》,《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荣新江主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329页.
    (21)在何芳与石劲松著的《甘致有和他的伏里土陶》中也说到类似故事情节,只是在这里,作者引用此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伏里村(伏羲的故里)的来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