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人类学研究民歌如何成为可能——评《审美人类学视阈中的民歌文化》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丁博
  • 关键词:审美人类学 ; 全球化 ; 地方性审美经验
  • 中文刊名:GHAI
  • 英文刊名:Songs Bimonthly
  • 机构: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歌海
  • 年:2019
  • 期:No.184
  • 语种:中文;
  • 页:GHAI201902038
  • 页数:5
  • CN:02
  • ISSN:45-1228/J
  • 分类号:130-134
摘要
梳理著述的成书"因缘"、探讨热点、问题对策、学术价值及余论,可以看出全球性语境与地方性经验此对矛盾体是当下民歌传承、发展的问题所在,从而提出"面对多元文化,实施多元保护"的对策。此问题探讨,价值在于通过审美人类学使得美学与人类学相结合,摆脱美学的纯粹哲学思辨,触及鲜活的文化艺术,探讨隐藏在人类审美活动中的内在审美制度。因此,无论从学科理论和现实层面,审美人类学研究民歌成为可能,并且深度挖掘了民歌所蕴含的功能价值和意义,意识到无论从何种学术视野看待民歌文化的传承,都应当树立"文化是一种动态发展过程"的理念。
        
引文
[1]杨民康.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美]布鲁诺·内特尔著,闻涵卿,王辉,刘勇译,汤亚汀校.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论题和概念[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3][荷]范·丹姆著,向丽译.审美人类学导论[J].民族艺术,2013(3).
    [4][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著,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5]杜亚雄.民族音乐学现存的问题及出路[J].中国音乐学,1994(2).
    (1)[荷]范·丹姆:《审美人类学:一门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研究》(李修建译),载《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第11页。
    (2)连晨炜:《当代美学研究中的社会之维---以审美人类学问题为中心的考察》,兰州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第1页。
    (3)王杰、覃德清:《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与实践精神》,载《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第7页。
    (1)方李莉:《审美价值的人类学研究》,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5期,第46页。
    (2)王杰:《寻找母亲的仪式---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审美人类学考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3)曹成竹:《走向“文化批评”的美学---审美人类学的特征、问题与当代发展》,载《思想战线》2016年第1期,第35页。
    (4)范可:《在野的全球化---流动、信任与认同》,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
    (1)周宪:《福柯话语理论批判》,载《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1期,第123页。
    (2)(3)廖国伟:《审美人类学视阈中的民歌文化》,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17页。
    (4)赵书峰:《族群边界与音乐认同---冀北丰宁满族“吵子会”音乐的人类学阐释》,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第46页。
    (1)(2)廖国伟:《审美人类学视阈中的民歌文化》,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4页。
    (3)杨曦帆:《为什么要研究文化中的音乐》,载《中国音乐》2016年第1期,第101页。
    (1)陈慧平:《对后现代主义的深层解读》,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34页。
    (2)廖国伟:《审美人类学视阈中的民歌文化》,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