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杂考二则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wo Textual Researches on Wang Yangming
  • 作者:方旭东
  • 英文作者:Fang Xudong;
  • 关键词:阳明 ; 严滩 ; 《次谦之韵》
  • 中文刊名:ZZXS
  • 英文刊名: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 出版日期:2018-11-25
  • 出版单位:中国哲学史
  • 年:2018
  • 期:No.104
  • 语种:中文;
  • 页:ZZXS201804012
  • 页数:8
  • CN:04
  • ISSN:11-3042/B
  • 分类号:81-87+100
摘要
严滩问答是王阳明生前最后一次重要的论学,但学界对于严滩在何处这一基本问题却莫衷一是,或以为在富阳,或以为即桐庐七里濑,本文考证出严滩即严陵濑,在桐庐县西三十五里,前人之说皆误。王阳明《次谦之韵》一诗是对邹守益《赠阳明先生》的唱和之作,《王文成公全书》将此诗排在嘉靖二年浮峰诸作之前,很容易让读者以为,它们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受其影响,后来论者将《赠阳明先生》与《次谦之韵》二诗均系于嘉靖二年。本文考证出《次谦之韵》实际写于嘉靖三年八月间。
        
引文
(1)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28页,注④。
    (2)邓艾民:《传习录注疏》,台北:法严出版社,2000年,426页,注①。
    (3)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1991年,229页。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下同,不再一一说明。
    (4)《讣告同门》署名惟钱德洪一人(参见《王阳明全集》1444页)。
    (5)吴震:《〈传习录〉精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209页。
    (6)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严滩今属桐庐,昔(比如明代王阳明时)属富阳呢?回答是:没有这种可能,因为自古严滩(严子陵钓台)就为桐庐所辖,详下正文。
    (7)今人陈桥驿为此段中“严陵濑”做注云:“严陵濑,当为今七里泷,系沿江一著名峡谷,峡谷从梅城以下约五公里开始,全长约二十四公里,两岸为建德系火山岩山地,严子陵钓台即在北岸钓台附近,两岸高山耸峙,北岸如化坪山、天堂坪等,都在海拔三百米以上,南岸的大块山,超过海拔五百米,钓台上下河段长约七华里,故称七里泷。峡谷中水平而深,舟人有‘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谚。目前此峡谷已建坝发电,即富春江水电站。”(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964页)似亦昧于严陵濑与七里濑(七里泷)之分。
    (8)参见《复过钓台》诗跋:“书此,付桐庐尹沈元材刻置石壁,聊以纪行岁月耳。嘉靖丁亥九月廿二日书,时从行进士钱德洪、王汝中、建德尹杨思臣及元材,凡四人。”(《王阳明全集》卷二十,794页)这里没有提到任何跟富阳有关的人,比如富阳尹之类官员,这从一个方面也证明,严滩与富阳远不相及。
    (9)关于严滩就在钓台一带,还可以从王阳明赴任途中给王正宪的一封信得到证明:“即日舟已过严滩。足疮尚未愈,然亦渐轻减矣。家中事凡百,与魏廷豹相计议而行。……我至前途,更有书报也。九月廿三日,严州舟次,父守付正宪收。……”(参见计文渊编《王阳明法书集》所收“即日舟已过严滩”书,杭州:西泠印社,1996年。按,此信为《王文成公全书》所收,参见卷二十六续编一《寄正宪男手墨二卷》之一,惟“九月廿三日”以下三十一字为原编者略去,今人所编《王阳明全集》一遵《王文成公全书》之旧,参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990页。近年所出《王阳明全集(新编本)》亦未增补,参见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三册1038页。此书言阳明九月二十三日舟已过严滩,则二十二日其舟尚在严滩可知,又,据前揭《复过钓台》诗跋,二十二日阳明与钱德洪、王畿等人游钓台,则严滩指钓台一带水域,明矣。日本学者永富青地注意到王阳明手迹与《王文成公全书》所收者的差异,参见所著:《〈王文成公年谱〉订补》,《版本目录学研究》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456页。但他据此推定“‘严滩问答’的时间应该在九月二十二日以前”却未必是,因为它完全可能发生在九月二十二日,所以只能说严滩问答至迟不会晚于九月二十三日。)
    (10)如张卫红,参见所著:《邹东廓年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51页。
    (11)语出《论语·泰伯》:“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曾子此处所云“吾友”,马融以为,即颜渊。(《论语集注》卷四,《四书章句集注》,104页)
    (12)一说月余,见宋仪望所作东廓《行状》:“明年癸未,复谒王公于越中,参订月余。”(《邹守益集》卷二七,1368页);一说数日,见《传习录》:“癸未春,邹谦之来越问学,居数日。”(《王阳明全集》卷三,117页)。
    (13)《年谱》“嘉靖二年二月”条:“邹守益、薛侃、黄宗明、马明衡、王艮等侍,因言谤议日炽。”(《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五,1287页)如守益之孙德涵(字汝海,号聚所,隆庆五年进士)为守益所作《传》云:临行,王公送之浮峰。至夕,秉烛而坐,慨怅不已,曰:“江涛烟柳,故人倏在千里之外矣。”门人问曰:“夫子何念之深也?”公曰:“所称若无若虚,彼近之矣。”(《邹守益集》卷二七,1362页)德涵为守益所作《行略》则相对简单:“阳明公称其‘若无若虚’,盖比之颜氏矣。”(《邹守益集》卷二七,1366页)守益门人宋仪望(字望之,号阳山,晚号华阳,嘉靖二十六年进士,著有《华阳馆文集》,《明史》卷227有传)为守益所撰《行状》作:“既别,王公怅望不已。门人问曰:‘夫子何念谦之之深也?’公曰:‘曾子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云云,若谦之者,可谓近之矣。’”(《邹守益集》卷二七,1368页)罗洪先为守益写的《墓志铭》云:“癸未,如越,既别,(阳明公)怅望不已,门人问之,公曰:‘曾子羡友,所谓以能问不能,彼几之矣。’”(《邹守益集》卷二七,1375页)耿定向所撰《东廓邹先生传》引用相对完整:“既别,王公怅望不已。门人问曰:‘夫子何念谦之之深也?’王公曰:‘曾子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谦之近之矣。’”(《邹守益集》卷二七,1383页)《明史》本传更取阳明评语来作守益的盖棺定论:“守益天资纯粹。守仁尝曰:‘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谦之近之矣。’”(《邹守益集》卷二七,1360页)
    (14)如守益之孙德涵(字汝海,号聚所,隆庆五年进士)为守益所作《传》云:临行,王公送之浮峰。至夕,秉烛而坐,慨怅不已,曰:“江涛烟柳,故人倏在千里之外矣。”门人问曰:“夫子何念之深也?”公曰:“所称若无若虚,彼近之矣。”(《邹守益集》卷二七,1362页)德涵为守益所作《行略》则相对简单:“阳明公称其‘若无若虚’,盖比之颜氏矣。”(《邹守益集》卷二七,1366页)守益门人宋仪望(字望之,号阳山,晚号华阳,嘉靖二十六年进士,著有《华阳馆文集》,《明史》卷227有传)为守益所撰《行状》作:“既别,王公怅望不已。门人问曰:‘夫子何念谦之之深也?’公曰:‘曾子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云云,若谦之者,可谓近之矣。’”(《邹守益集》卷二七,1368页)罗洪先为守益写的《墓志铭》云:“癸未,如越,既别,(阳明公)怅望不已,门人问之,公曰:‘曾子羡友,所谓以能问不能,彼几之矣。’”(《邹守益集》卷二七,1375页)耿定向所撰《东廓邹先生传》引用相对完整:“既别,王公怅望不已。门人问曰:‘夫子何念谦之之深也?’王公曰:‘曾子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谦之近之矣。’”(《邹守益集》卷二七,1383页)《明史》本传更取阳明评语来作守益的盖棺定论:“守益天资纯粹。守仁尝曰:‘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谦之近之矣。’”(《邹守益集》卷二七,1360页)
    (15)有关牛头山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佚名:《杨汛桥杨柳西江畔汛汐几多回》(http://www.sohu.com/a/55249393_353939)介绍甚详,可参。
    (16)牛头山旧有二寺,一曰延福院,一曰临江寺。《嘉泰会稽志》云:“延福院在(山阴)县西六十里新安乡牛头山之麓”(卷七,36页。《宋元方志丛刊》第七册,6835页)。《万历绍兴府志》始据旧县志而著录临江寺(一名牛峰寺),以两寺俱在牛头山,同年建,又同有宋陆轸及石室遗疏,遂疑两寺为一寺。(卷二十一,721页)。《嘉庆山阴县志》云:“临江寺在牛头山下平原临溪,延福院在牛头山之浮峰下,盖古今移建之不同矣。”(《嘉庆山阴县志》,卷二十四,成文出版社1983年据清嘉庆八年徐元梅等修、朱文翰等辑,民国二十五年绍兴县修志委员会校刊铅印本影印,956页)
    (17)《游牛峰寺四首》、《又四绝句》皆收入“归越诗三十五首”。“归越诗”,原编者题下小字注云:“弘治壬戌年以刑部主事告病归越并楚游作”(《王阳明全集》卷十九,663页)。查《年谱》,弘治十五年壬戌(1502),阳明三十一岁,在京师,八月,疏请告。(《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1225页)则“归越诗”不会早于弘治十五年八月。《游牛峰寺四首》其一云“洞门春霭蔽深松”,其二云“春风萝薜隔重重”,其三云“偶寻春寺入层峰”(以上皆见《王阳明全集》卷十九,663页),其四云“石床春尽雨花深”(《王阳明全集》卷十九,664页),可知其时在春间。《又四绝句》其三云“清风洒岩洞,是我再来时”,其四云“两到浮峰兴转剧,醉眠三日不知还”(以上皆见《王阳明全集》卷十九,664页),可知阳明此番为再来,且盘桓了数日,斯时,已改称牛峰为浮峰。四绝句其一云“深林落轻叶,不道是秋声”,其二云“人间酷暑避不得,清风都在深山中。池边一坐即三日,忽见岩头碧树红”(以上皆见《王阳明全集》卷十九,664页),可知时当秋令。综上可推,阳明于弘治十六年春、秋两至浮峰。阳明游浮峰是在弘治十六年(1503),这一点还可以从阳明嘉靖二年(1523)《再游浮峰次韵》得到证实,该诗云:“廿载风尘始一回,登高心在力全衰。”(《王阳明全集》卷二十,785页)嘉靖二年距离弘治十六年正好二十年。有论者曾认为:“从时间看,‘一卧禅房隔岁心’(引者按:《游牛峰寺四首》之四),可能是正德七年十二月进入此地;‘深林落轻叶,不道是深秋’(引者按:《又四绝句》之一)正是八九月之秋,是他离越赴滁州上任之时(引者按:正德八年癸酉,1513)。”(余德永:《王阳明与浮峰诗社》,《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1页),显误。又,弘治十六年秋,王阳明游浮峰之时,徐爱似同行,后者有诗《浮峰次韵》:“西云洞口锁双松,天末秋云数点峰。海内尘氛今日远,江南奇气此山钟。林深草木诸贤化,郡复书堂太傅踪。欲挟天风洒然去,振衣直入紫霞重。”(徐爱:《横山遗集》卷上,《徐爱钱德洪董澐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19页)此诗用上平“二冬”韵,似乎次的是王阳明《游牛峰寺四首》前两首(《王阳明全集》卷十九,663页)的韵。后者的一、二、四、六、八句末用了同样的字:松、峰、钟、踪、重。
    (18)此诗收入“正德癸酉年到太仆寺作”“滁州诗三十六首”,疑非是。按:其前一首为《滁阳别诸友》,查《年谱》,阳明于正德八年癸酉冬十月至滁州(《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1236页),正德九年甲戌四月升南京鸿胪寺卿,滁阳诸友送至乌衣,不能别,留居江浦,阳明以诗促之归(参见《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1236页),此即《滁阳别诸友》。则《滁阳别诸友》作于正德九年四月。“滁州诗”不应晚于此诗。然《寄浮峰诗社》云“晚凉庭院坐新秋”,可知时当新秋,与阳明在滁州的时段(正德八年冬十月至正德九年四月)不合。又,诗中云“千里故人谁命驾?百年多病有孤舟。风霜草木惊时态,砧杵关河动远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733页),似有羁旅思归之意,疑为正德十年乙亥秋在京思乡之作,据《年谱》,正德十年乙亥,阳明在京师,是年祖母岑太夫人年九十有六,阳明思乞恩归一见为诀,疏凡再上,辞甚恳切。(《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1237-1238页)《寄浮峰诗社》后一首《棲云楼坐雪二首》,其作于冬日无疑,诗中云“但得诸生通宵坐,不妨老子半酣吟”(《王阳明全集》卷二十,734页),合乎阳明在滁时诸生环绕讲学情景,疑其作于正德八年冬,似应置于《滁阳别诸友》前,阳明诗集编者失之不审矣。
    (19)今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镇有江塘村(2006年后与桃园村合并为江桃行政村,参见中国行政区划网http://www.xzqh.org/html/show/zj/7053.html),然已无延寿寺。该镇联众村(2006年后与马社村合并为联社行政村,参见中国行政区划网http://www.xzqh.org/html/show/zj/7053.html)内有延寿寺,沿革不详。
    (20)由邹守益《侍阳明先生及蔡希渊、王世瑞登浮峰书别》(《邹守益集》卷二六,1309页)诗可知,阳明一行,除了他跟邹守益,还有蔡宗兖(字希渊)与王琥(字世瑞)。关于王琥,钱明考其生平及其与阳明交往甚详,见所著:《浙中王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85-86页。
    (21)阳明《夜宿浮峰次谦之韵》云:“日日春山不厌寻,野情原自懒朝簪。几家茅屋山村静,夹岸桃花溪水深。石路草香随鹿去,洞门箩月听猿吟。禅堂坐久发清磬,却笑山僧亦有心。”(《王阳明全集》卷二十,785页)守益《同郭善夫、魏师颜宿阳明洞》云:“蹑足青霄石万寻,谢墩何处更投簪?云穿草树春亭静,水点桃花洞口深。屋漏拂尘参秘诀,匡床剪烛动幽吟。千年射的(原注:山名,在阳明洞中)谁能中?莫遣桑蓬负壮心。”(《邹守益集》卷二六,1308页)两诗皆用平水韵中的下平“十二侵”韵,韵脚“簪、深、吟、心”全同。张卫红以为阳明《夜宿浮峰次谦之韵》和的是守益《侍阳明先生及蔡希渊、王世瑞登浮峰书别》(《邹东廓年谱》,51页),非是,盖《侍阳明先生及蔡希渊、王世瑞登浮峰书别》云:“远随谢屐出东皋,直访梅岩(原注:子真常隐于此)未惮劳。杯酒百年几胜践,初晴千里见秋毫。沙光映日开平野,石势连云涌海涛。醉下长林生别思,烟汀回首越山高。”(《邹守益集》卷二六,1309页)用的是平水韵中的下平“四豪”韵,与《夜宿浮峰次谦之韵》明显不合。
    (22)参见《明世宗实录》卷二七“嘉靖二年癸未五月甲申”条:“复除翰林院编修邹守益原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759页)本月庚午朔(初一),可知甲申为十五日。
    (23)在笔者之前,已有学者注意到,《次谦之韵》所云“珍重江船冒暑行”,与嘉靖二年“送别于浮峰”的季节不合,疑其非作于此时,但没有进一步考证具体作于何时。(参见任文利:《治道的历史之维——明代政治世界中的儒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94页注①)
    (24)《明世宗实录》卷三八“嘉靖三年四月辛酉”条:“编修邹守益言:‘皇上欲隆本生之恩,……,今日入继大统,独不能容群臣尽忠于陛下者乎?’(引者按:此疏即《大礼疏》,邹守益文集有收,参见《邹守益集》卷一,13-16页),疏入,上怒,以为出位渎慢,诏锦衣卫逮下镇抚司考讯。”(981-982页)是月乙未朔(初一)(《明世宗实录》卷三八,949页),可推辛酉为二十七日,即:邹守益于嘉靖三年四月二十七下狱。张卫红《邹东廓年谱》引吕柟《狱里双况集》诗云:“四月十七公系狱,五月一日我同群。”(58页),其中“十七”当为“廿七”之误。
    (25)从北京至浙江,经姑苏驿,在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