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论视域中的中西哲学及其会通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and Its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vilizationism
  • 作者:陈赟
  • 英文作者:Chen Yu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文明论 ; 中国哲学 ; 中西会通
  • 英文关键词:civilizationism;;Chinese philosophy;;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 中文刊名:WSLD
  • 英文刊名:Wuhan University Journal(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7-01
  •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72;No.363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6JJD720006);;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计划(201701070005E00053);;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跨学科创新团队项目(2018ECNU-QKT010);; 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2014)
  • 语种:中文;
  • 页:WSLD201904007
  • 页数:11
  • CN:04
  • ISSN:42-1071/C
  • 分类号:65-75
摘要
哲学具有地方性和世界性。作为文明论的现象,具体的哲学总是历史地与特定的文明形态关联在一起,它不仅出于某种文明体,而且也具有对文明体的承担意识,由此可以构筑一种具有历史纵深和文明厚度的哲学概念。与纯而又纯地追求彻底形式化的哲学相比,文明论的哲学可以说是一种"厚的哲学"。正是这种"厚的哲学",在普遍同质化的世界进程愈来愈深入的过程中,承担着世界的多样化与丰富性,为不同形态的哲学提供了合法性。中西哲学的交遇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事实之一,必然导致二者之间的会通,会通的形式有三种:以普遍同质化世界进程为基础,建立与之相应的面向人类共同境况与问题的"大哲学"或"世界哲学";通过学习他者、吸纳他者而丰富自身,以绕道他者的方式重建自身;以哲学游牧者的姿态在不同哲学与文明之间自由穿行,从而解除哲学与特定文明的具体捆绑,建立二者之间流动性的自由关联。
        Philosophy has dimensions of both locality and globalization. As a phenomenon of civilizationism, concrete philosophy is always associated with a specific form of civilization. It not only originates from a certain civilization, but also has a sense of commitment to that civilization. It is thus possible to construct a philosophical concept with historical depth and thickness of civilization. Compared with the purest philosophy of pursuing thorough formalization, it can be said to be a "thick philosophy". It is this "thick philosophy" that bears the diversity and richness of the world in the process of increasing homogeneity and provides legitimacy for different forms of philosophy. The encounter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it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m.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communication: the first type is based on the process of universal homogenization and establishes a corresponding "big philosophy" or "world philosophy" for human common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the second is to enrich one type of philosophy by learning from the other type, to rebuild oneself in a way that bypasses the other; and the third type is to walk freely between different philosophies and civilizations in the form of a philosophical nomad, and to untie the given binding between philosophy and some specific civilization, and then to establish a fre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m.
引文
[1]段义孚.恋地情结.志丞,刘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2]陈赟.天下或天地之间:中国思想的古典视域.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3]和辻哲郎.风土.陈力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4]马修·梅尔科.文明的本质.陈静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5]斯台凡·摩西.历史的天使:罗森茨维格,本雅明,肖勒姆.梁展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马丁·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陈嘉映.普遍性种种.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8]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9]保罗·利科.历史与真理.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0]阿诺德·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王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11]孙周兴.我们可以通过汉语做何种哲学.学术月刊,2018,(7).
    [12]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3]沃格林.记忆:历史与政治理论.朱成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4]狄尔泰.梦//田汝康等.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5]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6]利科.历史与真理.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7]菲利普·巴格比.文化与历史--文明比较研究导论.夏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18]韩水法.汉语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学术月刊,2018,(7).
    [19]贺麟.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0]Martin Heidegger.What is a Thing?W.B.Barton,Jr.and Vera Deutsch.Chicago:Henry Regnery Co.,1967.
    (1)关于世界性与地方性的讨论,参见陈赟的《“藏天下于天下”:“政—治”生活的境域》,杨国荣主编《思想与文化》第五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该文后更名为《世界与地方:或政治生活的伦理基础》,收入陈赟《天下或天地之间:中国思想的古典视域》[2](P39-68)。
    (1)波兰籍犹太人柴门霍夫博士1887年创立的世界语(Esperanto)作为第二语言的使用者大约只有16万—200万人。作为一种人工语言,其根底仍然来源于某种自然形成的地方性语言,是以印欧语系为基础提炼而建构的语言,其基本词汇之词根,大部分来自欧洲各民族语言,其书写形式采用拉丁字母。
    (1)陈嘉映谈及伟大心智的质朴性,他们总是谈论具体的问题,但问题背后有一个时代性的思考,在回应那些最根本的问题,但这些作为背景是没有讲出来的。这颇类于“厚的哲学”。“薄的哲学”则如分析哲学,谈论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问题,谈完了并没有其他东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薄的哲学”[7](P163-165)。
    (1)在《世界文明和民族文化》一文中,保罗·利科重叙了世界文明的构思:“作为一个惟一的团体的人类进入了一种惟一的世界文明”,“科学不是作为希腊和欧洲的科学,而是作为人类的科学形成了把人类维系在一起的能力;科学表现出一种合理的统一,这种统一支配着世界文明的所有其他特征……人类的纯粹抽象和理性的同一性产生了现代文明的所有其他表现形式”。在这里,“我们涉及到普遍性的第二个来源:人类在自然中发展成为一种非自然的存在,即发展成为一种通过工具与自然建立其所有关系的存在,而工具不断被科学知识更新;在这个意义上,人具有一种普遍的技能;通过应用科学对传统工具的重新利用是无国界的……科学发明迟早将产生一种人们无法逆转的局面;科学发明的传播可能被推迟,但绝不可能被阻止。因此,我们面对的是人类的实际世界性:只要一种发明在世界上的某处出现,它就能传遍全世界。技术革命是累积的,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技术革命冲破文化的隔阂。我们能说,尽管世界上有落后的地区,但只有一种惟一的世界技术。这就是为什么当民族革命或民族主义革命把一个国家推向现代化时,也把这个国家推向世界化;我们就将在下面思考这个问题,即使推动力是国家的或民族主义的,也是一种交流因素和工业化的因素范围内的技术文明。正是由于这种传播现象,我们今天有一种全球意识,我甚至认为,一种圆形地球的生动感。”[9](P274-276)汤因比预言“:到了公元4047年,作为入侵者的西方文明与作为牺牲者的其他文明之间的那个在今天显得巨大的差别,很可能就会显得不重要了。辐射会有反辐射的影响相随,显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巨大的单一经验,它对整个人类是共同的。一个文明有自己的地方性社会遗产,这样的经验被它与其他文明的地方性遗产的碰撞击成了碎片,然后就找到了一种新生活——一种新的共同生活,它从这堆残骸中涌现出来……这是朝向人类统一为一个单一社会的第一步。到了他们那个时候,人类的统一可能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已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他们可能需要很大的想象力才能记起文明的先驱者在文明存在的前6000年左右时间内的地方性景观。”而到了公元5047年,“人类的统一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技术领域和经济领域,也不在于战争领域和政治领域,而在于宗教领域”[10](P178-179)。
    (2)譬如,当自由民主被视为政治生活的终极形式且已经成为共识时,哲学便不再去想象其他的政治形式的可能性。
    (1) 《礼记·王制》云:“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1)这其中的缘故,是由这样一个事实规定:“所有现存的文明,无论是主要的还是次等的,在最近两百年中都已成为西欧文明的边缘。这是以更精确的术语对下述事实的复述,即我们以不很严格的话恭维:‘西欧文明已扩展至整个地球’,甚至:‘西欧文明现已囊括了所有人类’。”[17](P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