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语境下民间祭祀活动的破坏与建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De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Folk Sacrifice Activity in the Artistic Context
  • 作者:顾慰
  • 英文作者:Wei Gu;
  • 中文刊名:MYZG
  • 英文刊名:Folk Art
  • 机构:西安美术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民艺
  • 年:2019
  • 期:No.9
  • 语种:中文;
  • 页:MYZG201903014
  • 页数:6
  • CN:03
  • ISSN:10-1531/G1
  • 分类号:60-65
摘要
<正>正月十四,年节将尽,大多数人一年中最为和乐喜悦的日子接近落幕。而对于远在昌邑市东永安村的乡民来说,一年一度的民俗盛会——"烧大牛"即将上演。~①以燎烧方式的祭祀活动历史久远。《礼记·祭法》有云:"燔柴于泰坛,祭天也。"~②这句话是指将玉帛、牲畜等圣物置于堆积的柴火上焚烧,是古时极为盛大的祭天礼仪。而东永安村的乡民们最为期待的,也是一种与之类似的活动。至于烧的是什么牛,又是为何而烧,便要从腊月间的筹备环节谈起。
        
引文
(1)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据传,孙膑曾在此地芙蓉池畔居住过。该村在明朝万历年间始建孙膑庙,自建庙起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著名军事家,便把正月十四(孙膑生日)定为孙膑庙会。每年这天,村里都要举行“烧大牛”的民间祭奠活动,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每年的孙膑庙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参与民众有数万人之多。
    (2)《礼记·祭法》篇中记述祭祀的方法、对象、场所、原则及有关的祭祀制度、立社制度等。
    (3)历代以来人们认为“孙膑”并非其真正之名,如明代周祁《名义考》载:“齐将孙膑名逸不可考。膑非名也,孙足味庞防所断,故称为孙膑。膑乃肉刑去膝盖骨之名。”(明)周祁《名义考》卷八《孙膑黥布》。
    (4)对东永安村与孙膑关联,解放前的文献资料并无记载。昌邑市文山诗社修编的《昌邑文化博览》中提及,东永安村西孙老爷庙所处位置是孙膑隐居时渔猎的苑囿。王蔚成主编:《昌邑文化博览》(上),齐鲁书社,2000年,第102-103页。当地人认为这一带水草丰茂,孙膑常来此钓鱼。转引自:李海云《东永安村烧祭仪式考察》,第196页。
    (5)[苏]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09页。
    (6)(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四部从刊本,卷十一。
    (7)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4页。
    (8)燔柴,古代祭天仪式。将玉帛、牺牲等置于积柴上而焚之。《仪礼·觐礼》:“祭天,燔柴……祭地,瘗。”《尔雅·释天》:“祭天曰燔柴。”邢昺疏:“祭天之礼,积柴以实牲体、玉帛而燔之,使烟气之臭上达于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后汉书·礼仪志上》:“进熟献,太祝送,旋,皆就燎位,宰祝举火燔柴,火然,天子再拜,兴,有司告事毕也。”清陶澄《登恒山》诗:“燔柴有制存周典,持节无人出汉宫。”
    (9)[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592页。
    (10)[美]克利福特·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第138页。
    (1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08-110页。
    (12)李孟潮、王高华:《对弗洛伊德著作中认同的概念研究》,《上海精神医学》,2005年,第78-80页。
    (13)于晶晶:《破坏的维度——空间中的异构现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艺术学院,2016年,第14页。
    (14)[俄]巴赫金:《妥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1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