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救助与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弱有所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民生建设目标,教育救助是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民生建设目标的推进器。然而,目前我国教育救助正面临着严重的"碎片化"困境。这种"碎片化"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制定的"非整合性";二是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三是管理体制的"非协调性"。因此,要走出"碎片化"的实践困境,就必须推进"整体性"治理。这就要求:一是尽快整合教育救助的政策体系;二是积极优化教育救助的资源配置;三是努力健全教育救助的管理机制;四是认真营造教育救助的社会氛围。
        
引文
[1]陈成文,陈建平,洪业应.新时代“弱有所扶”:对象甄别与制度框架[J].学海,2018(4).
    [2]林闽钢.新历史条件下“弱有所扶”:何以可能,何以可为?[J].理论探讨,2018(1).
    [3]李少斌,高晓飞.从“施善教化”到“教育救济”——20世纪上半叶京津善堂善举的转型[J].历史档案,2009(3).
    [4]王素芳.关于图书馆服务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与反思[J].图书馆杂志,2006,25(5).
    [5]孙立新,赵如钦.基于NVivo的我国弱势群体教育救助问题的政策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2).
    [6]陈成文.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弱者[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
    [7]常宝宁.法国义务教育扶持政策与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J].比较教育研究,2015(4).
    [8]郭涛.论美国大学教育救助制度与镜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9]曹清华.詹克斯型教育券研究——-兼论在我国教育救助中的应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10]周世厚.美国高等教育扶持行动的司法争议——对“密歇根诉讼案”及意义的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1(12).
    [11]卢丹,陆剑.西方国家弱势青年教育救助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教育,2016(1).
    [12]王泓萱.墨西哥土著教育扶持计划的产生、意义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9(4).
    [13]杨文圣,刘晓静.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教育救助探析[J].农村经济,2010(4).
    [14]段敏芳.加大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扶持力度——-湖北省某少数民族自治县义务教育调查报告[J].教育与经济,2006(1).
    [15]刘苏荣.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教育救助的完善策略[J].贵州民族研究,2017(10).
    [16]徐丽敏.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救助的需求及社会工作介入[J].学术论坛,2014(6).
    [17]陈成文,李春根.论精准扶贫政策与农村贫困人口需求的契合度[J].山东社会科学,2017(3).
    [18]孙远太.基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社会救助政策改革[J].理论月刊,2017(1).
    [19]曹现强,李烁.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
    [20]刘广明.高等教育哲学视野中的教育公平[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1]王贤斌.新时期我国农村教育救助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8).
    [22]王智超,申晓娇.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在哪——积极解决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J].人民论坛,2018(16).
    [23]刘航,柳海民,教育精准扶贫:时代循迹、对象确认与主要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8(4).
    [24]张家军,唐敏,教育精准扶贫机制的构建[J].教育理治与实践,20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