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纸文明传统的中国剪纸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乔晓光
  • 关键词:纸文明 ; 早期剪纸 ; 丝绸之路 ; 剪纸研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中文刊名:WHYA
  • 英文刊名:Cultural Heritage
  • 机构: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 出版日期:2018-01-20
  • 出版单位:文化遗产
  • 年:2018
  • 期:No.52
  • 基金:乔晓光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项目批准号:09AF006)的项目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WHYA201801005
  • 页数:9
  • CN:01
  • ISSN:44-1645/G0
  • 分类号:32-40
摘要
本文从文献材料与考古发现两方面,对剪纸相关的史料与实物等资料进行梳理与考释,着重于对考古发现的南北朝至唐代时期的早期剪纸实物的整理、分类、考证与阐释。在丝绸之路的文化语境下,对丝路沿线出土或传世的古代剪纸实物进行整理与分类,主要划分为丧俗剪纸、功德剪纸与人形招魂剪纸等三类,在活态文化的视角下,发现一些出土古代剪纸遗存与今日该地区活态传承的民俗剪纸之间存在相似性。从发生学角度,探究作为重要工具的剪刀形态的演变与传播,以及作为基本技艺的镂空形态的成熟,进而整体性地考察与阐释存世古代剪纸的纹饰谱系及其图形叙事。
        
引文
(1)钱存训:《中国对造纸术及印刷术的贡献》,见国家图书馆编《钱存训文集》(第一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第351页。
    (1)(汉)司马迁:《史记》(全十册),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635页。
    (2)(东晋)干宝:《搜神记》,长沙:岳麓书社2015年,第18页。
    (3)(南朝·梁)宗懔、姜彦稚辑校:《荆楚岁时记》,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9页。
    (4)(南朝·梁)宗懔、姜彦稚辑校:《荆楚岁时记》,第12页。
    (5)黄勇主编:《唐诗宋词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第645页。
    (6)王伯敏:《中国民间剪纸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43页。
    (7)(宋)孟元老、王永宽注译:《东京梦华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54页。
    (8)杨宽:《纸冥器的起源》,见《杨宽古史论文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37页。
    (9)[意]马可波罗、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117页。
    (1)江玉祥:《吐鲁番出土剪纸研究》,《民俗研究》2000年第1期,第84页。
    (2)王伯敏:《高昌对马》,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5-10页。
    (3)张玉平:《敦煌吐鲁番出土古代剪纸艺术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4)江玉祥:《吐鲁番出土剪纸研究》,《民俗研究》2000年第1期。
    (5)王伯敏:《中国民间剪纸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35页。
    (1)谢生保:《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剪纸艺术品---兼论中国民间剪纸的渊源和发展》,见郑炳林主编《敦煌佛教艺术文化论文集》,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89页。
    (2)谢生保:《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剪纸艺术品---兼论中国民间剪纸的渊源和发展》,第589-591页。
    (3)谢生保:《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剪纸艺术品---兼论中国民间剪纸的渊源和发展》,第591-592页。
    (4)楼宇栋:《陇县原子头》,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216页。
    (1)谢生保:《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剪纸艺术品---兼论中国民间剪纸的渊源和发展》,第592页。
    (2)谢生保:《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剪纸艺术品---兼论中国民间剪纸的渊源和发展》,第593页。
    (3)(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46页。
    (4)常钧:《敦煌杂钞》(下卷),北京:禹贡学会1937年,第6页。
    (5)苏履吉、曾诚:《敦煌县志·卷七》,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1页。
    (6)李征:《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1963-1965)》,《文物》1973年第10期。
    (7)李征:《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1963-1965)》,《文物》1973年第10期。
    (1)陈山桥、赵明楠:《陕西剪纸概述》,见顾劲松《陕西剪纸·宝鸡、铜川、汉中、安康、商洛卷》,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第5-19页。
    (1)杨毅:《中国古代的剪刀》,考古杂志社编著《探古求原:考古杂志社成立十周年纪念学术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92-206页。
    (2)陈巍:《13世纪中国剪刀形态的转变及可能的外来影响》,《自然科学史研究》2013年第2期。
    (3)陈巍:《13世纪中国剪刀形态的转变及可能的外来影响》,《自然科学史研究》2013年第2期。
    (4)陈巍:《13世纪中国剪刀形态的转变及可能的外来影响》,《自然科学史研究》2013年第2期。
    (1)[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1页。
    (2)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33年。
    (3)[德]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