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隐性网络失范行为的形态、危害及治理——以自媒体“咪蒙”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form, harm and treatment of the hidden Internet anomie of We-Media——take We-Media "Mi Meng" as an example
  • 作者:李莉
  • 英文作者:LI Li;School of Literature,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 关键词:自媒体 ; 隐性网络失范行为 ; “咪蒙”
  • 英文关键词:We.Media;;recessive network anomie behavior;;"Mi Meng"
  • 中文刊名:HNDB
  • 英文刊名: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 机构: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25
  • 出版单位: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37;No.168
  • 语种:中文;
  • 页:HNDB201903010
  • 页数:7
  • CN:03
  • ISSN:46-1012/C
  • 分类号:78-84
摘要
目前,关于网络失范行为的研究已较为深入,但是关于隐性网络失范行为的研究并不多。通过以自媒体"咪蒙"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隐形网络失范行为的具体形态主要包括:混淆真实与虚假的界限、游走于爱情与色情的边缘、宣扬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等。隐性网络失范行为的危害不亚于显性网络失范行为,其所带来的副作用,如宣泄社会负面情绪、传播个人极端主义思想、挑战社会道德底线、激化社会等级对立等尤为突出,并日益成为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Internet anomie has been more in-depth, but there are not many researches on implicit Internet anomie. Taking "mi me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and finds that the specific forms of invisible Internet anomie behaviors include confusing the boundary between truth and falsehood, walking on the edge of love and pornography, and advocating the value of money first. Hidden Internet anomies are no less harmful than the side effects brought by explicit Internet anomies. It has become a social problem worthy of attention to vent negative social emotions, spread personal extremist thoughts, challenge the bottom line of social morality and intensify social class antagonism.
引文
(1)李文冰,强月新:《传播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传播伦理失范治理》,《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第13页。
    (2)许玉镇,肖成俊《:网络言论失范及其多中心治理》《,当代法学》2016年第3期,第53页。
    (3)喻国明:《网络谣言的文本结构与表达特征--基于腾讯大数据筛选鉴定的6000+谣言文本的分析》,《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2期,第53-59页。
    (4)段忠贤《:网络谣言的生成机制及治理对策》《,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第92-96页。
    (1)费·金斯伯格等编《:媒体世界--人类学的新领域》,丁惠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34页。
    (1)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郭镇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17页。
    (2)龙海圈:《如何评价咪蒙最近的〈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2016年11月30日发布,https://mp.weixin.qq.com/s/-aICyJCiU.QP60kqNMfsYkA,2019年3月3日访问。
    (1)罗伯特·费尔德曼《:假相--如何应对失真、背叛、猜疑与欺骗》,贾秉瑜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173页
    (1)李彪,郑满宁《:从话语平权到话语再集权:社会热点事件的微博传播机制研究》《,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7期,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