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权利属性的法律逻辑分析——兼论个人数据权的保护路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Legal Logic Analysis of Nature of Big Data Right:Concurrently on Protection Methods of Personal Data Right
  • 作者:邓刚宏
  • 英文作者:Deng Ganghong;
  • 关键词:大数据 ; 权利属性 ; 个人数据
  • 中文刊名:JHXK
  • 英文刊名: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
  • 机构: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1-10
  • 出版单位:江海学刊
  • 年:2018
  • 期:No.318
  • 语种:中文;
  • 页:JHXK201806022
  • 页数:8
  • CN:06
  • ISSN:32-1013/C
  • 分类号:145-151+256
摘要
大数据权利属性作为社会治理中的法律逻辑起点,主流学说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无法解决数据采集过程中,必须征得数据权利主体同意的这一前提条件,给大数据在社会治理中运用带来了不可逾越的理论障碍。以人格隐私权、财产权、知识产权为逻辑起点的数据权属定位,无法为数据权以及个人信息权提供完善的保护路径,也无法满足我国数据产业的发展。厘清我国数据权属,有必要脱离我国学界主流的以财产权说、知识产权说为逻辑起点的数据权属定位,将其直接定位为数据权,并明确这一权利的属性特征,需要对数据权利进行分类,厘清数据权利类型的边界,进而根据不同权利类型设计保护路径。我国个人数据保护可以借鉴权利体系中其他权利保护的路径与制度,数据权利的保护要着重规范数据使用过程中数据主体的行为规范,建立数据使用过程中关于数据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
        The nature of big data right is the logic origin of law in social governance. The mainstream theory has obvious limitations. It can't solve the premise that the data collection process must obtain the approval of the subject of data right. It's impossible to provide perfect protection methods for data rights and personal information rights that taking personal privacy,property right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as the logic origin of the nature of data right,which cannot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ata industry,either. To clarify the nature of data right in China,it is necessary to deviate from the mainstream of the domestic academia that taking the property rights theor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s the logic origin of the nature of data right,and shall directly locate it as data right and clarify the nature of this right. The data right shall be classified and the boundaries of it shall be clarified,thus the protection methods can be designed based on the different types of rights.China's protection of personal data can refer to the protection methods and system of other rights in system.The protection of data right should focus on standardizing the behavior of the subject of data right and establish a legal system for protection of data right in the process of data use.
引文
(1)(8)吴伟光:《大数据技术下个人数据信息私权保护论批判》,《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7期。
    (2)穆勇等:《我国数据资源资产化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电子政务》2017年第2期。
    (3)史卫民:《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情报杂志》2013年第12期。同样,瞿淼在《数据为王: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法律属性及保护》中论述到,数据当然也不能在人身权的范围内解决。因为只有那些属于个人隐私的信息,才能在人身权的范畴内得以纳入保护和调整。甚至传统的隐私权因为范围如此狭窄和有限,中国不得不通过立法的方式另行创设了“个人信息”这样的概念,来对此进行规范和保护。但是,根据现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获得保护的信息范围仅限于“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和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电子信息”。
    (4)(10)肖冬梅、文禹衡:《数据权谱系论纲》,《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5)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08~638页。持相同观点的学者张新宝在《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中,也认为要彻底解决未来数字经济的难题,法律有必要承认用户个人对数据的财产权利,进而对互联网公司的行为加以约束。
    (6)周宏仁:《我国数据产业发展前景光明》,《人民日报》2016年1月18日。
    (7)王融:《关于大数据交易核心法律问题——数据所有权的探讨》,《大数据》2015年第2期。
    (9)陈筱贞:《大数据权属的类型化分析——大数据产业的逻辑起点》,《法制与经济》2016年第3期。
    (11)齐爱民、盘佳:《数据权、数据主权的确立与大数据保护的基本原则》,《苏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12)林鸿潮:《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研究》,《政治与法律》2018年第4期。
    (13)王秀哲:《我国个人信息立法保护实证研究》,《东方法学》2016年第3期。
    (14)王叶刚:《人格权确权与人格权法独立成编——以个人信息权为例》,《东方法学》2017年第6期。
    (15)对此,有学者对信息删除权做了系统的构建,包括删除的内容、边界等。参见余筱兰《民法典编纂视角下信息删除权构建》,《政治与法律》2018年第4期。
    (16)范为:《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路径重构》,《环球法律评论》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