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野下“非遗”微型音乐剧人才培养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Mini Music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 作者:马卫星 ; 魏清阳
  • 英文作者:Ma Weixing;Wei Qingyang;
  • 关键词:“互联网+” ; “非遗” ; 微型音乐剧 ; 人才培养
  • 中文刊名:NJBY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Music & Performance)
  • 机构:哈尔滨音乐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15
  • 出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 年:2019
  • 期:No.160
  • 基金: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互联网+”视野下黑龙江省“非遗”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SJGZ20170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NJBY201902019
  • 页数:5
  • CN:02
  • ISSN:32-1557/J
  • 分类号:113-117
摘要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真理始于假说。"非遗"微型音乐剧这一"假说"是参照不同领域的经验事例研究的结果,这与古代科学和经验医学的整体观察和实践验证研究较为相似,艺术本质变迁促生了"非遗"微型音乐剧这一综合艺术形式,数字化为"非遗"微型音乐剧人才提供了技术保障。当前文化艺术行业繁荣发展为"非遗"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彰显了"非遗"微型音乐剧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不同于博物馆式的"非遗"保护,挖掘"非遗"内涵并将其有效传承,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创演型"非遗"微型音乐剧人才是首要问题。
        
引文
[1](德)瓦尔特·本雅明.艺术社会学三论[M].王涌,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史[M].黄燎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英)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艺术社会学[M].章浩,沈杨,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4](英)约翰·奥尼恩斯.神经元艺术史——从亚里士多德和普林尼到巴克森德尔和萨基[M].梅娜芳,译.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
    [5](美)霍华德·贝克尔.艺术界[M].卢文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6](德)乌韦·施内德.二十世纪艺术史[M].邵京辉,冯硕,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
    [7](英)克莱夫·贝尔.艺术[M].马钟元,周金环,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