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音乐中的交响诗——张小夫《诺日朗》中的叙事性与“融合”的美学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刘彦玲
  • 关键词:张小夫 ; 诺日朗 ; 音乐主题 ; 叙事性 ; 融合 ; 还原聆听
  • 中文刊名:TJXB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Conservatory of Music
  • 机构:苏州大学音乐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25
  • 出版单位: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No.137
  • 语种:中文;
  • 页:TJXB201902011
  • 页数:7
  • CN:02
  • ISSN:12-1280/J
  • 分类号:76-82
摘要
电子音乐作品《诺日朗》已成为当今评析中国电子音乐作品的主要对象之一。有别于以往从创作的角度分析这部作品,笔者将从接受的角度,透过音乐主题理论与乐曲的叙事性,探讨作曲家如何将作品的诗意性传递给听者。虽然勾勒乐曲的叙事结构与舍费尔倡导的"还原聆听"有所抵触,但却适用于深具民族特色的中国电子音乐作品:张小夫以音乐主题作为时间轴,藉由复音织体,多变色彩,高密度的不和谐声响,拱形结构与声响的蜕变等,一方面从空间上形塑听者的音景想象,一方面从时间上唤起听者的叙事想象,以传达作品中的藏文化意涵。最后,笔者将借用人类学中对文化同化的观点,阐述《诺日朗》中诗意的铺陈手法与传统西方交响乐创作手法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处,以进一步对先前学者定义中国电子音乐中的"融合"观念提出美学上的新理解。
        
引文
[1]黄志鹏:《我国电子音乐相关学科与专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上)》,《音乐研究》2008年第2期。
    [2]骈韵■:《从张小夫〈诺日朗〉的音响变化过程看电子音乐作品中的声音演变方式》,《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3]Chang,Peter.“Chou Wen-Chung’s Cross-Cultural Experience and his Musical Synthesis:The Concept of Syncretism Revisited.” Asian Music,2001.
    [4]Pratella,Francesco Balilla.“Futurist Music:Technical Manifesto,” in Futurism:An Anthology,ed.Lawrence Rainey,Christine Poggi,and Laura Wittman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9).
    [5]Russolo,Luigi.“The Art of Noises:A Futurist Manifesto,” from Futurism:An Anthology,ed.Lawrence Rainey,Christine Poggi,and Laura Wittman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9).
    (1)王铉:《电子音乐作曲教学实践(一)Loop技术及其应用》,《乐器》2006年第1期,第53—55页;王铉:《理念与技术的创新——电子音乐作品〈诺日朗〉的创作特点分析》,《人民音乐》2010年第9期,第34—37页;吴林励:《追求中与西,古与今的交融——张小夫〈诺日朗〉音乐分析》,《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2期,第129—138页;骈韵:《从张小夫〈诺日朗〉的音响变化过程看电子音乐作品中的声音演变方式》,《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4期,第151—156页。
    (2)关于音乐主题的理论,请参阅Leonard G. Ratner,“Topical Content in Mozart’s Keyboard Sonata,”Early Music,Vol. 19(1991),p.615.
    (3)《欧洲日报》的评论:“《诺日朗》在巴黎大放异彩,给法国今年的现代音乐节,以及整个现代音乐本身带来新的创作景观,也具体呈现了中国当代电子音乐深厚的潜力。”转引自吴林励,《追求中与西,古与今的交融——张小夫〈诺日朗〉音乐分析》,《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2期,第130页。
    (4)除了注释中列出针对《诺日朗》的分析研究外,其他文章例如黄志鹏:《我国电子音乐相关学科与专业发展回顾及展望(上)》,《音乐研究》2008年第2期;徐玺宝:《寄望于中国现代化电子音乐学派的掘起》,《音乐研究》2007年第2期,皆指出这部作品的重要性。
    (5)吴林励:《追求中与西,古与今的交融——张小夫〈诺日朗〉音乐分析》,《人民音乐》2010年第2期,第130—131页。
    (6)请参阅王铉:《理念与技术的创新——电子音乐作品〈诺日朗〉的创作特点分析》,《人民音乐》2010年第9期,第34—37页。
    (7)王铉也将此曲视为四段体,但加入了引子与尾声。请参阅王铉:《理念与技术的创新——电子音乐作品〈诺日朗〉的创作特点分析》,《人民音乐》2010年第9期,第35页。
    (8)徐玺宝:《传统与现代的交响——张小夫电子音乐新作品〈脸谱〉的分析》,《人民音乐》2007年第12期,第28页。
    (9)李秋筱:《论中国大陆地区电子音乐的早期创作特点——以几部技术风格各异的作品为例》,《音乐传播》2013年第2期,第98—104页。
    (10)吴林励:《追求中与西,古与今的交融——张小夫〈诺日朗〉音乐分析》,《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2期,第130、136页。
    (11)引文来自Peter Chang,“Chou Wen-Chung’s Cross-Cultural Experience and his Musical Synthesis:The Concept of Syncretism Revisited.”Asian Music,2001,p.93.
    (12)例如吴林励曾就张小夫将主题以“多层次,多线条,多声部的组合方式发展”而彰显出《诺日朗》中的交响乐创作思维。请参阅吴林励:《追求中与西,古与今的交融——张小夫〈诺日朗〉音乐分析》,《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2期,第136页。
    (13)整个十九世纪交响乐创作的历程,如德国音乐学者卡尔·达尔豪斯(Carl Dahlhaus,1928—1989)所言,是朝将动机愈来愈紧缩但是曲式愈来愈扩张的状态下发展,统一的动机是曲式扩展下的关键。请参阅Carl Dahlhaus,Between Romanticism and Modernism,trans. Mary Whittall(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p.40-41.
    (14)请参阅Kai Tuuri,Manne-Sakari Mustonen,Antti Pirhonen,“Same sound—Different meanings:A novel Scheme for Modes of Listening,”p.13.
    (15)请参阅Brian Kane,“L’Objet Sonore Maintenant:Pierre Schaeffer,Sound Objects and the 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Organized Sound,2007,p.3.
    (16)吴林励:《追求中与西,古与今的交融——张小夫〈诺日朗〉音乐分析》,《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2期,第1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