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视野中的共产主义是什么样的共同体?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What Kind of Community is Marx's Communism?
  • 作者:曲轩 ; 林进
  • 英文作者:QU Xuan;LIN Jinping;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Party History and Literature;Institute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 &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Sun Yat-sen University;
  • 关键词:马克思 ; 共产主义 ; 共同体
  • 英文关键词:Karl Marx;;Communism;;community
  • 中文刊名:ZRD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机构: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
  • 出版日期:2019-01-16
  • 出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年:2019
  • 期:v.33;No.193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重大项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18VSJ030);; 第63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新世纪以来英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2018M631530)
  • 语种:中文;
  • 页:ZRDX201901005
  • 页数:9
  • CN:01
  • ISSN:11-1476/C
  • 分类号:48-56
摘要
马克思视野中的共产主义不是以正义、平等和自由等政治理念为基本价值诉求的共同体,也不是以某种至善的伦理价值为基础的共同体,更不是以某种准宗教的信仰为基础的共同体,而是源于市民社会又超越市民社会,并以自由自觉的劳动为联结的共同体。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视野中的共产主义表现出两个基本特性:肯定财产但又摆脱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局限;强调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个性为条件的人类普遍利益,反对脱离共同体的狭隘的私人利益。
        Marx's Communism is not a political community in pursuit for such values as justice,equality or liberty,nor is it any ethical community that is based on a certain ethical value of supreme goodness,still less is it any religious community of quasi-religious faith.Rather,it is a labor community that is generated from civil society but eventually transcends it.Therefore two related characteristics lie in Marx's Communism:It recognizes wealth and property,but gets over the limit of private property,and meanwhile it highlights common human interest that is conditioned by the realization of every individual's free individuality,yet against the vulgar private interest that separates from community.
引文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434、4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李惠斌、李义天主编:《马克思与正义理论》,59、416、436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4)(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5、46、1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这一分析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与思辨理论家的不同: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才能把握现代社会(市民社会)的实质;另一方面,他又不满足于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德国的国民经济学)对形而上学、思辨哲学路径的依赖,认为政治经济学家们赖以运用的形而上学、思辨哲学方法遮蔽了市民社会及其赖以运作的社会生产的过程性和历史性。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5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李惠斌、李义天主编:《马克思与正义理论》,1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艾伦·布坎南:《马克思与正义》,16、75-76页,参见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自由、平等既可视为政治价值,也可视为道德价值,此处为道德价值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
    (6)(7)莫泽斯·赫斯:《赫斯精粹》,102、104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5)莫泽斯·赫斯:《赫斯精粹》,166-167、103-107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第1卷,112页,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
    (3)(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90、5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7)George G.Brenkert.Marxs Ethics of Freedom.London,Boston,Melbourne and Henley:Routledge&Kegan Paul,1983,pp.81-82,p.17.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5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2卷,348-39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4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Robert C.Tucker.Philosophy and Myth in Karl Marx.2nd ed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2,pp.22-24.
    (6)Simone Weil.Oppression and Liberty.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1,p.161;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170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7)(8)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70-71、6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55-56、1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6)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一种对马克思批判基督教的描述和评估》,195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
    (7)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第1卷,422页,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
    (1)(2)(3)(4)(5)(6)(7)(8)(9)(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39、502、538、574,41-42、183、573、166、205、2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158、4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173-1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对于劳动在马克思视野中的共产主义社会里的基础性地位,不仅在麦克莱伦的相关评论中有明确的表达,而且在哈贝马斯和吉登斯等学者的理论中也得到了印证:哈贝马斯强调在区分“劳动”与“交往”的基础上反思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批判性,吉登斯则强调在区分“劳动”与“实践”的基础上来理解,并以此对哈贝马斯的上述立场提出了质疑。不过,反观这些论点不难看出的是,他们实际上都承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以劳动概念为基础的,并由此展开各自对马克思这一立论前提的反思和批判。参见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思想导论》,240-24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尤尔根·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20-37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安东尼·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37-38、149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6)(7)(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46、47、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38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85-18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当然,有学者会质疑马克思过分乐观地估计了人性随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而被彻底改变的可能性。本文暂且不论关于马克思共产主义图景“怎么样”的评价。
    (2)Sean Sayers.“The Value of Community”.Radical Philosophy,1995,1-3(69):2-4。
    (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466-467、583、58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