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客家民间信仰的“非遗”属性及其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Non-heritage " Property of Hakka Folk Beliefs and Its Role in Cross-strait Cultural Exchanges
  • 作者:邹春生
  • 英文作者:ZOU Chunsheng;Hakka Research Center,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 民间信仰 ; 客家
  • 英文关键词: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folk beliefs;;Hakka
  • 中文刊名:GNSY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 机构: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5-04-21 15:27
  • 出版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 年:2015
  • 期:v.36;No.207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1YJC850038);;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13SH03)
  • 语种:中文;
  • 页:GNSY201502002
  • 页数:7
  • CN:02
  • ISSN:36-1037/C
  • 分类号:7-13
摘要
无论在联合国还是在国内的官方文件中,都没有对民间信仰的文化遗产属性做出明确规定。但因为民间信仰具有民间自发性、综合多元性、活态流变性、集体传承性等特点,所以具有明显的"非遗"属性。台湾地区的民间信仰大多都是从大陆迁移过去的,在沟通和联系两岸人们之间的感情和交流方面具有巨大作用,我们应该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去推动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方面的交流和互动。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operty of folk beliefs was not made clear in the official documents bo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But since folk beliefs bear the features of spontaneity,diversity,mobility and inheritanc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therefore,it is evident that folk beliefs enjoy the property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ost of Taiwan's folk beliefs are migrated from the mainland,which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ntact between people on both sides,so we should take some more activ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cross-strait folk beliefs interaction and exchanges.
引文
1 牟延林,谭宏,刘壮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页。
    2 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载于国务院经济法研究中心办公室、中国经济法研究会秘书处编:《最新经济法规第3辑1985年9月-12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第164-165页。我国于1985年11月22日批准通过该《公约》。
    3 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载于邹启山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1 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载于邹启山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2 参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载于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基础文件汇编》,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3 参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载于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基础文件汇编》,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9-10页。
    4 参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载于孙家正主编:《中国文化年鉴2006》,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449 -450页。
    5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编辑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11》(总第31期),北京:中国人民共和国年鉴出版社2011年12月版,,第835-836页。
    6 这1 6个基本类别具体包括:民族语言、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生产商贸习俗、岁时节令、民间杂技、消费习俗、民间信仰、民间手工技艺、人生礼俗、民间知识和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
    7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编:《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1 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2 刘红婴:《世界遗产精神》.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页。
    3 王文章:《非物质史化遗产慨沦》.教育科学出版计2008年版,第51-57页。
    4 于海广、王巨山:《中国少数民旅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5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6 邹春生:《从历史人类学的视野看客家文化特质的形成——以江西南康刘氏女出凡入神的过程为例》,载于《嘉应学院学报》2006年第2 期。
    7 林国平:《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202页。
    8 谢重光:《客家民俗佛教定光佛信仰研究》.《佛学研究》2000年第9期。
    9 刘大可:《闽台地区的民主公王信仰》,载《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 贝闻喜:《潮州三山神的由来及其对马来西亚、台湾等地的影响》,载《韩山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
    2 郑丽航:《宋至清代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妈祖综考》,载《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2期。
    1 谢重光:《闽台定光佛信仰研究》,载于谭伟伦主编:《民间佛教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
    2 张开龙:《龙岩:对台客家文化交流的热点》,载于《福建对台工作》1998年第4期。
    3 请参见江彦震:《定光古佛在台湾》,载于《环球客家》2009年第2期;李乾朗:《淡水鄞山寺调查研究》,台北县政府,1988年;刘大可:《闽西客家人迁台与定光佛信仰》,《台湾研究》,2003年第1期,第91页;蓝植铨:《大溪的诏安客—从福仁宫定光古佛谈创庙的两个家庙》,载于《客家文化研究通讯》,1996年第2期等著文。
    4 敬请参见龙岩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http://www.longyan.gov.cn)和武平县人民政府官方网站(http://www.wp.gov.cn)。
    5 《福建定光佛金身首游台湾弘扬客家文化》,转引自中国新闻网官方网站:http://www.chinanews.com/tw/2010/12-25/2746088.shtml。
    1 《台湾台东县议会议长饶庆铃武平行纪实》,转引自中国台湾网:http://www.taiwan.cn/local/dfkx/201107/t20110707_1914836_1.html。
    2 资料来源:武平县人民政府官方网站(http://www.wp.gov.cn/cms/siteresource/article.shtml?id=930259881592340004&siteI d=40185175012560000)。
    3 台湾地方当局曾于1918年、1930年、1960年、1966年、1975年和1981年五次对台湾当地的庙宇和神灵进行过统计。在历次调查统计中,名次均位居前20名的主神中,除了开台圣王、有应公、义民爷等三尊神灵是台湾土生土长的神灵外,其余17尊都是从大陆传入台湾的。参见余光弘:《台湾地区民间宗教的发展——寺庙调查资料之分析》,载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53期,1982年春季。
    4 林国平:《福建民间信仰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67-3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