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江南:交通史视野下的一个解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Jiangnan in Daily Life: An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portation History
  • 作者:丁贤勇
  • 英文作者:Ding Xianyong;School of Humanit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江南 ; 日常生活 ; 交通史 ; 新式交通 ; 观念史
  • 英文关键词:Jiangnan history;;daily life;;transportation history;;new mode of transportation;;conceptual history
  • 中文刊名:ZJSH
  • 英文刊名: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 机构: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4
  • 出版单位:浙江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269
  • 语种:中文;
  • 页:ZJSH201901019
  • 页数:12
  • CN:01
  • ISSN:33-1149/C
  • 分类号:140-150+161
摘要
明清至今,江南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关于"江南"的概念,学界讨论颇多,几达"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江南"之程度。日常生活中的江南,应是思索这一概念的出发点,并需基于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和多元的基础之上。据此,其空间范围主要是指长江以南的江浙沪地区,及与江浙相邻的皖赣闽的毗连地区;大致上与现行气象区划中的"江南东部地区"相吻合;是一个处湖口东向南京、宁德,面向东海的一个扇形区域。这与江南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与交通条件较相吻合。在江南,水是其最核心的地理元素,也是江南传统交通之魂;它构成为江南交通线路的基本骨架。以水为据,江南可划分为太湖-运河流域(吴文化区)、长江下游沿江区域(长江文化区)、钱塘江流域(越文化区)、东部沿海及东海海域(海洋文化区)四大区域,分别是江南的核心区及江南的北翼、南翼与东翼,共构形成一个山地、平原、河湖、近海的生态相嵌体。1840年,西力东侵,江南也出现"千年未有之巨变",交通即为巨变之一。交通(行)作为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最基本内容之一,它在近代经历了从以自然力为特征的传统交通向以机械力为特征的新式交通转变。在近代交通史视野中,作为一种可触可摸的物质力量,轮船、汽车、火车、飞机的传入,江南地区终于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近代新江南
        Since Ming and Qing dynasty, Jiangnan has become a core area in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re is plenty of discussion about the concept of "Jiangnan", nearly reaching to the extent that everyone gets an own meaning of Jiangnan in mind. Jiangnan in daily life is based on a dynamic,open and diversified concept. The space range of Jiangnan includes Jiangsu-Zhejiang-Shanghai area in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 and its adjacent areas in Anhui, Jiangxi and Fujian provinces, presenting a fan shape east-facing Nanjing and Ningde and roughly matching up with the eastern areas of Yangtze River in the current metrological division.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pecific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conditions in Jiangnan. Water is the most core geographic element and the spirit of traditional traffic in Jiangnan which constitutes the basic skeleton of transportation routes. According to water, Jiangna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areas: Lake Tai-canal basin(Wu culture area), lower reaches alone the Yangtze River(Yangtze culture area), watershed along Qiantang River(Yue culture area) and east coastal and East China Sea area(Ocean culture area). These four areas are respectively the core area of Jiangnan and its north, south and east wing, together forming an ecological mosaic of mountain regions, plains, rivers, lakes and offshore areas.Since 1840, great changes had taken place in Jiangnan such as in transportation because of the invasion from western countries. As a basic behavior of daily life, transportation had experienced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mode driven by human power to a new mode driven by mechanical for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portation history, Jiangnan area had become an organic whole eventually, forming a New Jiangnan in modern times after steamships, automobiles, trains and aircrafts as touchable material forces spread to China.
引文
(1)王家范主编:《明清江南史研究三十年(1978~2008)》,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77、449、483页;孙竞昊:《比较视野下的江南史研究》主持人语,《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2)具体参见王家范主编《明清江南史研究三十年(1978~2008)》;另见陈忠平、唐力行主编《江南区域史论著目录(1900~2000)》,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
    (3)当然,有时江南是一个很宽泛的地理概念。2017年3月,笔者应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家重大特别委托项目“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组之邀,赴广西南宁参与项目验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关于自治区历史文化展厅内,见墙上布置玉林市容县真武阁的照片。其介绍为“唯一没有重修过的江南四大名楼---容县真武阁”。百度百科也介绍,“真武阁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中国江南四大名楼”。这里的江南可称之为“泛江南”。
    (4)(11)(22)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1~12、20、11页。
    (5)思勉:《中国民族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第223页。
    (6)(汉)司马迁:《史记》卷2《夏本纪》第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9页。
    (7)(汉)赵晔:《吴越春秋》,徐洪火点校,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122页。
    (8)(汉)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第336页。
    (9)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第5~6页。
    (10)(17)周振鹤:《释江南》,载《随无涯之旅》,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17~318、315页。
    (12)因历史文化因素影响,以江为界的江南江北,并非是凝固不变的。周振鹤先生所说:“由于长期以来扬州地区主体在江南,而其治所(隋唐)又是江南最大的城市,所以江南扬州的概念根深蒂固……扬州虽在江北,代表的却是江南文化”“近代以来,扬州地位一落千丈,无复昔日荣华,于是便不被当成江南看待了……因为镇江与扬州同操江淮官话……受心理因素影响,镇江也就被当成江北来看待了。”参见《释江南》,载《随无涯之旅》,第316~317页。
    (13)徐迟:《江南小镇》,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14)范金民:《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15)参见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6)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18)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另加江宁,称“八府一州”;冯贤亮:《史料与史学:明清江南研究的几个面向》,《学术月刊》2008年第1期。
    (19)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0)参见洪焕椿、罗仑主编《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1)2018年8月5日,夏明方教授在由浙江大学江南区域史研究中心与《浙江社会科学》举办的“江南区域环境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上作《江南?什么是江南?---生态史视野下的江南空间与江南话语》报告时说,当年全国上下,农业学大寨,那“大寨学什么?”学的就是鱼米之乡的江南!
    (23)张相文:《新撰地文学》,文明书局光绪三十四年(1908)版,第185页。北岭即秦岭,与南岭相对。
    (24)朱翔、陈民众主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25)《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务院2016年5月11日批准。
    (26)王家范主编:《明清江南史研究三十年(1978~2008)》,第455页。
    (27)参见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编《中国气象地理区划手册》,气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28)杨正泰:《明代驿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增订本,第8~93、139~146页。
    (29)参见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周家华编著《长江流域的京杭运河》,长江出版社2015年版;刘森林《江南运河:风土·城乡·交通》,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及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黄文浩撰《太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版。
    (3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太湖流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04号,2011年9月7日。
    (31)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27志120《河渠二》《运河》,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册,第3770页。
    (32)参见周家华编著《长江流域的京杭运河》(长江出版社2015年版。
    (33)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航海保证部编制《中国港口指南·东海海区》,中国航海图书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海湾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海湾志·第五分册·上海市和浙江省北部海湾》《中国海湾志·第六分册·浙江省南部海湾》,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海岛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海岛志(浙江卷第1~2册)》,海洋出版社2013~2014年版;及孙湘平《中国的海洋》,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沈文周主编《中国近海空间地理》,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
    (34)相关研究参见张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3~267页。日本学者上田信以“海与帝国”论述明清时期的中国,说明海洋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参见(日)上田信《海与帝国:明清时代》,高莹莹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14年版。
    (35)申报年鉴社编:《第二次申报年鉴》,申报年鉴社1934年版,第972~973、966页。
    (36)张之洞:《筹办江浙铁路折》,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卷40《奏议40》,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7页。
    (37)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49志124《交通一·铁路》,第16册,第4442页。
    (38)申报年鉴社编:《第三次申报年鉴》,申报年鉴社1935年版,第790~792页。
    (39)浙江省通志馆编:(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第98册《交通》,浙江图书馆1983年誊录本,第35页。
    (40)参见拙作《新式交通与近代江南交通格局的变动》,《史学月刊》2016年第8期。
    (41)《本路未筑以前浙赣两省沿线各地之交通状况》,《浙赣铁路月刊》1936年第2卷第8期。
    (42)(44)(46)黄绍竑:《浙赣通车与两省经济提携》,《浙江商务》第1卷第5期,1936年5月15日,“论著”,第1页。
    (43)朱惠清:《浙赣经济合作方案》,《浙江商务》第1卷第5期,“论著”,第88页。
    (45)《浙赣铁路联合公司总报告第二号(二十四年一月至六月)》,浙江省档案馆藏,L085-002-0590,第73页。
    (47)质秀:《衙前站及衙前地方的情形》,《浙江省道萧绍段三月刊》第2、3期合刊,1928年10月,“报告”,第11~12页。
    (48)曹聚仁:《地盘动了》,载《我与我的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5页。
    (49)杭江铁路工程局编:《浙东景物纪》,弘文印书局1933年版,“弁言”。
    (50)洛川:《十年以前》,1947年9月2日《浙赣路讯》第54号,第4版。
    (51)孙晓村等编:《浙江粮食调查》,上海社会经济调查所1935年印行,第69页。
    (52)毕卓君:《推广徽州交通刍议》,《道路月刊》第9卷第1号,1924年3月15日,第17页。
    (53)叶家俊:《浙江省公路运输状况概述》,《浙江省建设月刊》1935年第8卷第12期。
    (54)胡适:《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注译,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55)陈训正等纂修《定海县志》,1924年旅沪同乡会铅印本(上海书店等1993年版,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交通志》,第1页。
    (56)参见拙作《晋省之旅:晚清民国时期温杭行程述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57)《浙省永嘉区工商业概况》,《中外经济情报》第206期,1937年,第5页。
    (58)叶大兵辑注:《温州竹枝词》,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