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省思:2017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扫描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赵晓阳
  • 关键词:中国社会史 ; 中国古代社会史 ; 中国近代社会史 ; 中国当代社会史 ; 热点与走势
  • 英文关键词:Chinese social history;;ancient Chinese social history;;modern Chinese social history;;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history;;hot issues and trends
  • 中文刊名:HEAR
  • 英文刊名:Hebei Academic Journal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8-09-01
  • 出版单位:河北学刊
  • 年:2018
  • 期:v.38;No.220
  • 语种:中文;
  • 页:HEAR201805012
  • 页数:6
  • CN:05
  • ISSN:13-1020/C
  • 分类号:65-69+74
摘要
据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博士生王嘉乐的整理,2017年度发表的社会史相关学术论文多达千余篇,涵盖主题涉及社会史通论、社会结构、国家权力与地域社会、环境·医疗与社会救济、日常生活·礼俗与信仰以及口述史等类别。如此之多的论文数量,体现出2017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兴盛与发展。为了展现2017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热点与走势,我们组织了一组专题讨论文章,旨在梳理和探讨2017年中国社会史研究到底关注了哪些热点问题,呈现何种研究走势,同时对现有研究展开追问,以给出未来研究开展方向的建议。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也同样是一个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年份。自1980年代中国社会史研究复兴和发展以来,社会史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不断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并逐渐成为中国历史学领域的显学而备受推崇,无论是古代社会史研究抑或近代社会史研究都有大量的成果问世。与其相比,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则不过是近些年的事情,但是它已经萌发出勃然的生机,因为它适应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社会转型空前剧烈、社会建设全面提速的客观需要,实践呼唤着我们从历史研究中汲取经验,从历史的视角对经济改革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作出规律性的解读。就2017年中国社会史研究来看,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当代,都不约而同地重申了"以人为本"的立场,并对"同质化"、"碎片化"的研究现象作了反思,这无疑对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需要说明的是,此前我们已与《河北学刊》携手策划了两组有关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年度热点问题的专题讨论,即《进展与趋势:2015年中国社会史研究扫描》(《河北学刊》2016年第5期)、《深化与拓展:2016年中国社会史研究扫描》(《河北学刊》2017年第5期),均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本组专题讨论是此前讨论的继续,希望能够一如既往地对中国社会史研究同人有所助益。
        According to Wang Jia-le,a doctoral student at China Social History Research Center,Nankai University,more than 1,000 papers on social history were published in 2017,covering topics such as general social history,social structure,state power and regional society,environment,medical and social relief,daily life,customs and beliefs,and oral history. The number of papers reflects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 history in 2017. In order to show the hot issues and trends of China's social history research in 2017,we have organized a group of special discussion articles to sort out and discuss which hot issues in China's social history research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in 2017 and what kind of research trends it presented. At the same time,we have questioned the existing research to give suggestions on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As far as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al history in 2017 is concerned,the position of "people-oriented"has been reiterated and the phenomenon of "homogenization"and "fragmentation"have been rethought,which is undoubtedly beneficial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引文
[1]常建华.开放与多元:新世纪中国社会史理论探讨与学科建设[J].南京社会科学,2017(2).
    [2]李长莉.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三十年发展趋势与瓶颈[J].南京社会科学,2017(1).
    [3]梁景和,冯峰.社会文化史行进的四重维度[J].河北学刊,2017(2).
    [4]郭常英.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语境中文献传播若干思考[J].史学月刊,2017(1).
    [5]张立程.从微观史、日常生活史到社会文化史[J].河北学刊,2017(2).
    [6]左玉河.寻求意义:深度解释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深化[J].河北学刊,2017(2).
    [7]李长莉.中国近代城市生活史研究热点与缺陷[J].武汉大学学报,2017(1).
    [8]任吉东.近代城市史研究中的城乡问题探微[J].武汉大学学报,2017(1).
    [9]余新忠,郝晓丽.在具象而个性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历史:清代日常生活史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2).
    [10]李俊领.日常生活:社会史研究的对象、视角与跨学科对话[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7(5).
    [11]史敏.中国现代女性身体史研究述评[J].史学月刊,2017(2).
    [12]朱英.近代商会史研究的缘起、发展及其理论与方法运用[J].近代史研究,2017(5).
    [13]余新忠,陈思言.医学与社会文化之间:百年来清代医疗史研究述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7(3).
    [14]芦笛.中国近代医药史研究及相关问题评述[J].史林,2017(1).
    [15]汪效驷,李飞.知识青年奔赴延安:一项战时交通社会史的考察(1937-1945)[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7(6).
    [16]武洹宇.辛亥祭奠的死亡表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骷髅符号释读[J].近代史研究,2017(2).
    [17]李军全.节庆与政治传播:中共华北根据地的春节宣传(1937-1949)[J].中共党史研究,2017(4).
    [18]徐秀丽.革命年代的饮食儿女:读章瑞荣家信[J].史学月刊,2017(4).
    [19]李卫民.黄兴涛与新文献学:基于《“她”字的文化史》的研究[J].晋阳学刊,2017(5).
    [20]邱志红.“鬼话”东来:“红毛番话”类早期英语词汇书考析[J].清史研究,2017(2).
    [21]肖如平.民国时期的保甲与乡村社会治理:以浙江龙泉县为中心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2]赵旭东,张洁.乡村社会秩序的巨变:文化转型背景下乡村社会生活秩序的再调适[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2).
    [23]崔岷,冯小红.太行山文书所见近代冀南豫北农村的普通会社组织[J].河北学刊,2017(4).
    [24]邓杰.近代以来上海城市规模的变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
    [25]徐静波.近代日本文化人与上海:1923-194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26]魏兵兵.近代上海半殖民地市政与城市公共空间之演进:以剧场建筑问题为个案[J].史学月刊,2017(3).
    [27]谭刚.动荡中的社会转型:大后方城市社会生活变迁1937-1945[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28]张艳.西舞东传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J].山西师大学报,2017(6).
    [29]李传斌,牛桂晓.博习医院与近代苏南社会[J].东吴学术,2017(4).
    [30]张萍.脆弱环境下的瘟疫传播与环境扰动:以1932年陕西霍乱灾害为例[J].历史研究,2017(2).
    [31]姚帆.近代公共卫生体系中的国家与社会:以1918年鼠疫为中心的考察[J].社会科学动态,2017(4).
    [32]李秉奎.民国医界“国医科学化”论争[J].历史研究,2017(2).
    [33]芦笛.社会史视野下的晚清药物学术变迁中的日本因素[J].福建论坛,2017(11).
    [34]赵秀丽.调适与应对:天主教婚姻家庭伦理在华处境研究:以天津《益世报》为中心的考察:1915-1937[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
    [35]刘志庆.中国天主教教区沿革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
    [36]高力克.“以科学代宗教”:陈独秀的科学主义宗教观[J].史学月刊,2017(1).
    [37]罗检秋.社会变迁与清代汉学家的宗族观念[J].河北学刊,2017(4).
    [38]赵晓阳.19世纪中后期海外华人的“被印象”分析:以新西兰华人华侨为中心[J].史学集刊,2017(4).
    [39]李俊领.礼治与宪政:清末礼学馆的设立及其时局因应[J].近代史研究,2017(3).
    [40]马慈祥,张科.宣教与施仁:传教士在近代青海的慈善事业和社会服务[J].青海民族研究,2017(1).
    [41]刘玄启.近代广西民族边疆地区慈善事业与社会变迁[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7(1).
    (1)参见陈鑫《中国社会史研究新识:访冯尔康先生》(《中国史研究动态》2017年第1期),晁天义、周学军《中国社会史:从生活到结构的探索——访历史学家、南开大学教授冯尔康》(2017年5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1)参见宋学勤《反思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17年第1期),朱慈恩《中国社会史论战中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基于学术共同体的考察》(《厦门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李娟《中国社会史大论战的来龙去脉》(2017年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许丽梅《中国社会史研究应升级到2 .0版》(2017年11月23日《社会科学报》),李文、魏钦恭《学术研讨与专题研究共推学科发展:2016年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扫描》(《河北学刊》2017年第5 期)。
    (2)参见中村贵《探究普通人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心意:兼论现代民俗学研究中口述史方法的目的与意义》(《郑州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蒋勤《田野工作与区域社会史研究:以石仓为例模式》(《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