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歌圩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问题与对策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Song Fair's Applying for the Worl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Zhuang Ethic Group
  • 作者:任旭彬
  • 英文作者:Ren Xubin;
  • 关键词:申遗 ; 壮族歌圩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广西
  • 中文刊名:JJYS
  • 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 机构: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2-25
  • 出版单位:经济与社会发展
  • 年:2019
  • 期:v.17;No.157
  • 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2018年度委托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
  • 语种:中文;
  • 页:JJYS201901010
  • 页数:6
  • CN:01
  • ISSN:45-1319/C
  • 分类号:80-85
摘要
传承了千百年历史的壮族歌圩具有多领域、多维度和多层次的价值体系,是壮族文化的标识,符合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条件。形态多样的地方性壮族歌圩既体现出相同的文化内涵,又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地方行政区域简单替代地域历史文化边界,造成了整体性的歌圩被分解为碎片化的省级、国家级歌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歌圩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超越地方性文化差别,实施刘三姐歌谣与壮族歌圩整体打包的申报策略,并加强申报项目的建设与保护。
        
引文
[1]施爱东.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94.
    [2]白庚胜.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战略[N].中国文化报,2006-11-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 http://www. gov. cn/flfg/2011-02/25/content_1857449. htm,201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