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形成新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new conclusion about the formation of the Bai nationality
  • 作者:林超民 ; 李婧
  • 英文作者:LIN Chao-min;LI Jing;School of History and Archival Science, Yunnan University;
  • 关键词:多源 ; 南诏 ; 大封民国 ; 白族形成
  • 英文关键词:multi-sources;;Nanzhao Kingdom;;Dafeng Kingdom;;formation of the Bai nationality
  • 中文刊名:YNZ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Minz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机构: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36;No.183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时期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虚无主义观点驳正”(14JJD71004)阶段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YNZZ201902020
  • 页数:7
  • CN:02
  • ISSN:53-1191/C
  • 分类号:137-143
摘要
运用史料学、考古学、语言学、历史人类学对白族形成问题的再研究表明,以往学术界所形成的"本土说""外来说""单源说""多源说"等观点均未能真正给予这一问题以科学揭示。再研究的结论是:白族形成确实是多源的,乾符四年(877)南诏统一云南建立大封民国后,在洱海区域生活的洱海人(西洱河蛮)、哀牢人、僰人、昆明蛮、汉姓等是白族形成的主要来源,正是由于南诏国的建立进而将诸多族类融合为一个整体:白族
        A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Bai nationality, this review of the historical, archaeological and linguistic materials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reveals that the previous conclusions such as "an indigenous nationality", "a nonindigenous nationality", "single-source theory" and "multiple-source theory" are not scientifically persuasive. This new study ha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first, the Bai nationality in the formation of an ethnic group was indeed related to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 the Erhai Lake area such as the Erhai people(Xi'er'he people), the Ailao people, the Bo people, the Kunming people, and the Han-surnamed people; because in 877 AD(the fourth year of Qian-Fu), the Nanzhao Kingdom as a local regime unified Yunnan and established the Dafeng Kingdom in 877 AD; in other word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nzhao Kingdom helped the formation of the Bai nationality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quite a few ethnic groups.
引文
① 赵启燕:《白族研究一百年》,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② 吴金鼎,曾昭燏,王介忱:《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国立中央博物院:《国立中央博物院专刊乙种之一》,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1942年版。案:谢道辛:《大理考古百年回眸》,李光荣等:《二十世纪大理考古文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3年版,将吴金鼎等到大理考古的时间定为1937年11月至1938年6月,误。
    ③ 吴金鼎,曾昭燏,王介忱:《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国立中央博物院:《国立中央博物院专刊乙种之一》,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1942年版,第12页。
    (1)[日]林谦一郎:《白族形成及其对周围民族的影响》,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1995年。
    (2)马曜先生把距今4000年的白羊村新石器文化和距今3100年的海门口青铜文化初期的居民,称为“洱滨人”,认为他们创造了云南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是最先长于洱海地区的白族先民 。马曜:《论大理文化——代绪论》,马曜:《大理文化论》,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3)(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0-11、7页。
    (4)如马曜,尤中,黄惠焜,王叔武等。
    (5)(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6)(南朝)裴駰:《史记集解》,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7)(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8)(汉)桓宽撰,林振翰校释:《盐铁论·备胡篇》,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年版,第134页。
    (9)不少学者认为巂塘在今云龙县漕涧,笔者不同意此说,已在另文中考证。
    (10)(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11)(宋)范晔:《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12)(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9页。
    (13)(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14)(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9-260页。
    (15)(宋)范晔:《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9,60页。
    (16)林超民:《僰人的族属与迁徙》,《思想战线》1982年第5期。
    (17)林超民:《白子国考》,杨仲录:《南诏文化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林超民:《汉文化在白族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王秋桂,庄英章,陈中民:《社会、民族与文化展演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台北:台湾汉学研究中心,2001年版,第573—586页。
    (19)(唐)梁建方:《西洱河风土记》,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页。
    (20)(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6页。
    (21)(唐)樊绰:《云南志》,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36页。
    (22)(唐)樊绰:《云南志》,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23)(唐)樊绰:《云南志》,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24)(唐)樊绰:《云南志》,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0页。
    (25)(唐)林宝著,岑仲勉注:《元和姓纂》,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版,卷9第41条。
    (26)(唐)樊绰:《云南志》,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27)(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南蛮传》,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8页。
    (28)(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裴怀古传》,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页。
    (29)林超民:《白族形成问题新探》,林超民:《林超民文集》第二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152页。
    (30)林超民:《白族形成问题新探》,林超民:《林超民文集》第二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31)[日]林谦一郎:《白族形成及其对周围民族的影响》,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1995年。
    (32)[英]特里恩·拉考伯利:《掸族的起源》,林超民译:《南诏国与唐代的西南边疆》第三章《南诏国的形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3页。
    (33)方国瑜:《僰人与白子》,《益世报》1936年1月。方国瑜:《南诏是否傣族国家》,《新动向》1939年第三卷第六期。
    (34)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1页。
    (35)林超民:《白子国考》,杨仲录等:《南诏文化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页。
    (3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南诏传》,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87页。
    (37)林超民:《方国瑜文集》第二辑,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0页。
    (38)林超民:《汉文化在白族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王秋桂,庄英章,陈中民:《社会、民族与文化展演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台北:台湾汉学研究中心,2001年版,第573—586页。
    (39)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