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间的“反清复明”活动与“明室宗裔”旗号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Descendants of the Ming Imperial Clan" and the Activities of "Opposing the Qing and Restoring the Ming" in Folk Society of the Qing Dynasty
  • 作者:刘小萌
  • 英文作者:Liu Xiaomeng;
  • 关键词:反清复明 ; 明室宗裔 ; 朱三太子 ; 满汉关系 ; 辛亥革命
  • 英文关键词:Opposing the Qing and restoring the Ming;;descendants of the Ming imperial clan;;Prince Zhusan朱三太子;;Manchus and Han relationship;;Xinhai revolution
  • 中文刊名:MZYJ
  • 英文刊名:Ethno-National Studies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7-11-25
  • 出版单位:民族研究
  • 年:2017
  • 期:No.230
  • 语种:中文;
  • 页:MZYJ201706009
  • 页数:17
  • CN:06
  • ISSN:11-1217/C
  • 分类号:100-115+129
摘要
满汉矛盾贯穿于清朝统治的始终。在汉人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中,"反清复明"活动曾产生深远影响。民间的"反清复明"活动,始终离不开以"明室宗裔"相号召,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活动席卷地域广,持续时间长,由盛而衰,具有阶段性特点。本文就此分顺治、康雍、乾嘉、晚清四个阶段加以考察,并就其变化背景及特点作了分析。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 main contradiction through its ruling wa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Manchus and Hans. Among the anti-Qing activities, the revolts in the name of "opposing the Qing and restoring the Ming"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After the conquest war, "opposing the Qing and restoring the Ming" was the most powerful slogan used among the Han, and often in the name of "the descendants of Ming noble. " The widely impact and long-lasting anti-Qing activists this paper focusing on wer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Shunzhi period, the Kangxi and Yongzheng period, the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 and the late Qing periods.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changing backgroun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ivities accordingly.
引文
(1)参见孟森:《明烈皇殉国后纪》,《明清史论著集刊》上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
    (2)参见《明史》卷120《庄烈帝诸子》,中华书局1974年版。
    (1)(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29《题跋》,清嘉庆十六年刻本。
    (2)参见(清)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卷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36-37页。
    (3)孟森:《明烈皇殉国后纪》,《明清史论著集刊》上册,第30页。
    (4)《清世祖实录》卷12,顺治元年十二月辛巳,台湾华文书局1968年影印本。
    (5)参见张显清:《明代宗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6)参见《清世祖实录》卷9,顺治元年十月甲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中(顺治朝),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10页。
    (7)《噶达洪题明藩田产租银开支已有项数难以再动支事本》,顺治十年正月十七日,《顺治年间清查起科明藩田产》,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4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55页。
    (1)参见《清世祖实录》卷20,顺治二年九月甲子;卷30,顺治四年正月辛亥;卷33,顺治四年七月丙寅;卷25,顺治三年四月乙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中(顺治朝),第162、173页。档案俱详《顺治年间清查起科明藩田产》,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4辑。
    (2)参见张显清、林金树等:《明代政治史》上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中(顺治朝),第33页。
    (4)参见《清世祖实录》卷25,顺治三年四月乙酉;《有关清初镇压明宗室反抗的史料》,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3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0页。
    (5)参见《登莱巡抚杨声远启本》,顺治二年十月二十八日,“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丙编第三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74页。
    (6)《清世祖实录》卷26,顺治三年五月壬戌。
    (7)(清)朱廷佺撰:《圆寂清节禅师比丘尼李姑墓志铭》,引自周郢:《林四娘本事新证》,《红楼梦学刊》2005年第5期。
    (8)(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2《林四娘》,清铸雪斋钞本;安致远《青社遗闻》卷3亦有类似记载。
    (1)《清世祖实录》卷26,顺治三年六月丁亥。
    (2)《有关清初镇压明宗室反抗的史料》,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3辑,第97页;《登莱巡抚杨声远启本》,顺治三年七月十九日,“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丙编第三本,第282页。
    (3)参见《有关清初镇压明宗室反抗的史料》,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3辑,第105页。
    (4)参见《有关清初镇压明宗室反抗的史料》,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3辑,第94页。
    (5)《有关清初镇压明宗室反抗的史料》,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3辑,第115、117、119页。
    (6)《有关清初镇压明宗室反抗的史料》,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3辑,第119-121页。
    (7)《清世祖实录》卷20,顺治二年九月辛酉。
    (8)《有关清初镇压明宗室反抗的史料》,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3辑,第95页。
    (9)参见《清世祖实录》卷38,顺治五年五月辛未;魏源:《圣武记》卷7《国朝甘肃再征叛回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
    (1)参见《清世祖实录》卷74,顺治十年四月己未。
    (2)参见《清世祖实录》卷78,顺治十年十月丙戌。
    (3)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中(顺治朝),第55页。
    (4)参见《有关清初镇压明宗室反抗的史料》,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3辑,第127页。
    (5)参见《清世祖实录》卷85,顺治十一年八月壬午;《有关清初镇压明宗室反抗的史料》,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3辑,第122-125页。
    (6)参见《清世祖实录》卷92,顺治十二年六月壬戌。
    (7)参见《有关清初镇压明宗室反抗的史料》,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3辑,第129-132页。
    (8)参见《有关清初镇压明宗室反抗的史料》,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3辑,第153-154页。
    (9)参见《清世祖实录》卷127,顺治十六年七月戊辰。
    (10)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中(顺治朝),第432页。
    (1)《有关清初镇压明宗室反抗的史料》,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3辑,第115页。
    (2)《吴三桂檄》,徐凯:《吴三桂讨清<檄文>原文本考》,《清史研究》2017年第3期;林春勝、林信篤编:《华夷變態》卷2,東洋文庫,昭和三十三年(1958)本,第53-54頁。
    (3)佚名:《松下杂钞》卷上,孙毓修辑《涵芬楼秘笈》第三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
    (4)参见[日]细谷良夫:《吴三桂的叛乱和楊起隆、朱三太子之关系——以三藩之乱研究為中心》,朱诚如主编:《清史论集——庆贺王锺翰教授九十华诞》,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
    (5)耶稣会士白晋记载说:“这些仆人都是汉族出身。他们暗中策划在一夜之间把他们的满族主人全都杀掉,同时在北京城的四角放火,轻而易举地杀死可能从他们手中脱逃的满族主人。”([法]白晋著、赵晨译:《康熙皇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佚名:《松下杂钞》卷上:“应熊遣人密约:凡京师满洲汉军之奴仆佃户,能杀其主者,即得其主之妻妾家当,能暗杀多人者,以差授职。”类似记载又见(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3,清光绪刻本;(清)凌扬藻:《蠡勺编》卷19,清岭南遗书本;(清)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卷12,第106页。
    (1)参见(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3;(清)凌扬藻:《蠡勺编》卷19。
    (2)参见(清)顾炎武:《顾亭林先生诗笺注》卷15,清光绪二十三年徐氏味静斋刻本。
    (3)参见《清圣祖实录》卷91,康熙十九年九月戊寅;郑虎文《吞松阁集》卷23,清嘉庆刻本;吴振棫:《养吉斋丛录》附载《养吉斋余录》卷4,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09页。
    (4)参见《清圣祖实录》卷93,康熙十九年十一月乙酉;清国史馆撰:《清史列传》卷2《阿巴泰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册,第91页。
    (5)参见《清史稿》卷261,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9981-9982页;彭孙贻:《靖海志》卷4(清钞本)误将蔡寅记为朱寅,起事时间系于前一年。
    (6)参见清国史馆撰:《清史列传》卷2《阿巴泰传》,第1册,第91页;康熙帝获知擒获伪太子朱慈燦消息后,当即表示怀疑,据说他曾将此事询问在内旧太监,答云:“彼时慈燦年甚小,必不能逸出”,又认为“历年已久,至今始出,自然近伪”,但为慎重起见,他还是谕令“事迹未明,不得即在军前完结”,而是携回京师鞫审定夺,见《康熙起居注》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记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74页。
    (7)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58、582页。又一说,此前一念和尚已殁,他原籍金陵上元,世承指挥使。中年以甲申之变,祝发南岳,栖新宁放生阁近三十载。圆寂于庚戌年(康熙九年),年七十五。“康熙中屡兴大狱,株连甚广,而不知一念实有其人,唯已早死。度其人必有过人之才,好为人假以号召。”(邓之诚:《骨琐记全编》,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595页)
    (8)参见《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第六十八:《曹寅奏陈浙江审张廿一案由折》(原附康熙四十七年闰三月十二日开粜折内),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七十二:《曹寅奏报朱三太子在鲁获解折》,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十六日。
    (9)参见《朱三太子案》,故宫博物院编:《史料旬刊》第2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77页。
    (1)参见魏声龢:《鸡林旧闻录》(附《吉林地志》),吉长日报社1912年版,第12页下。
    (2)参见《清圣祖实录》卷235.康熙四十七年十月丁未。
    (3)孟森:《明烈皇殉国后纪》,《明清史论著集刊》上册,第68页。关于朱三太子真名,记载歧互,如慈炯、慈焕、慈、慈灿,孟森考订为慈灿(第63页)。
    (4)[韩]李平秀:《从天地会看清代民间社会的满汉关系》,《清代满汉关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84-385页。
    (5)参见(清)孙旭:《平吴录》,台湾艺文印书馆影印辛巳丛编本。
    (6)(清)刘健:《庭闻录》卷5《称兵灭族》,《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26辑。
    (7)参见《清圣祖实录》卷233,康熙四十七年六月乙丑。
    (8)(清)胤禛:《大义觉迷录》卷1,清雍正内府刻本,第6页上。
    (9)《清史稿》卷292,第10308页。
    (10)《清世宗实录》卷86,雍正七年九月癸未。
    (1)参见《清世宗实录》卷93,雍正八年四月甲辰。
    (2)参见《台湾诸罗县奸民插旗案》,故宫博物院编:《史料旬刊》第9期,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683页。
    (3)参见《清高宗实录》卷1462,乾隆五十九年十月壬戌。
    (4)《山西泽州妖言聚众案》,故宫博物院编:《史料旬刊》第9期,第1册,第630页。
    (1)参见喻松青:《明清时期的民间秘密宗教》,《历史研究》1987年第2期。
    (2)《明史》卷257,第6622-6623页;沈国元:《两朝从信录》卷21,明崇祯刻本。
    (3)参见《清世祖实录》卷26,顺治三年六月丙戌。
    (4)参见《王殿魁供词》、《王兴建供词》,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3辑,第48、49页;(清)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初任直隶总督奏议)卷42,嘉庆二十年十二月十六日军机大臣字,清道光十四年刻本。
    (5)《谕那彦成将石佛口王姓为首传教者照律问拟》,嘉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3辑,第36页。
    (6)参见《徐绩奏审讯混元教教首樊明德等情形折》,乾隆四十年四月二十二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9辑,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65-166页。
    (1)《勒保奏审明刘松等倡教传徒情形折》,乾隆五十九年十月初六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9辑,第202-203页;《兵部为审明襄阳县民宋之清等倡立邪教事》,乾隆五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台湾“中研院”藏《内阁大库档》,登录号:182651-001。
    (2)《兵部为审明襄阳县民宋之清等倡立邪教事》,乾隆五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台湾“中研院”藏《内阁大库档》,登录号:182651-001。
    (3)参见(清)孙玉庭等:《拿获牛八教匪犯武金卓解豫质讯由》,嘉庆二十一年九月十七日,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处档折件》,第049152号;(清)孙玉庭:《奏报将访获传习牛八教犯方有梅等解赴河南质办情形》,嘉庆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处档折件》,第049627号;(清)阮元:《奏报审办襄阳牛八教邵元胜等案完竣》,嘉庆二十二年五月十六日,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处档折件》,第051512号。
    (4)参见《清史稿》卷344,第11139-11140页。
    (5)《乾隆末年白莲教秘密反清斗争·编者前言》,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9辑,第157页。
    (6)参见(清)庆桂等撰:《剿平三省邪匪方略》正编卷198,清嘉庆十五年武英殿刻本。
    (7)参见(清)奕赓:《佳梦轩丛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13页。
    (8)参见《清仁宗实录》卷38,嘉庆四年正月己卯。
    (1)参见喻松青:《明清时期的民间秘密宗教》,《历史研究》1987年第2期。
    (2)参见(清)蒋湘南:《七经楼文钞》卷5,同治八年马氏家塾刻本;(清)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总统河南山东直隶军务奏议)卷30,清道光十四年刻本;(清)托津:《平定教匪纪略》卷首,清嘉庆武英殿刻本。
    (3)参见(清)昭梿:《啸亭杂录》卷6,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3页。
    (4)参见闽浙总督等咨呈,乾隆五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内务府来文》,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等编:《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12页;闽浙总督李侍尧奏,乾隆五十三年正月二十六日,《军机处录副奏折》,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等编:《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下册,第717页。
    (5)参见[韩]李平秀:《从天地会看清代民间社会的满汉关系》,《清代满汉关系研究》,第386-387页。此外清末有郑成功创会说,参见周育民:《秘密会党与民族主义——评杜赞奇对清末革命党会党观的论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陕甘总督勒保奏,乾隆五十九年十月十三日,《军机处录副奏折》,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等编:《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下册,第824页。
    (2)参见陈迺勋、杜福堃编:《新京备乘》,南京出版社2014年版,第170页;《湘绮楼日记》,光绪二年三月初五日,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补》第1册第7页,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第4分册,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9页。又,《清史稿》卷475《洪秀全传》载称:“既破金陵,遂建伪都,拥精兵六十余万,群上颂称为明代后嗣。首谒明太祖陵,举行祀典,其祝词曰:'不孝子孙洪秀全,得光复我大明先帝南部疆土,登极南京,一遵洪武元年祖制'。”都反映洪秀全起事初假称“明室宗裔”的事实。
    (3)(清)杨秀清、萧朝贵:《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罗尔纲编著:《太平天国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3页。
    (4)参见(清)杨秀清、萧朝贵:《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罗尔纲编著:《太平天国文选》,第77-78页。
    (1)参见姜涛:《关于太平天国的“反满”问题》,《清代满汉关系研究》,第409页。
    (2)参见《洪大泉自述》,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77页。
    (3)《洪大泉自述》,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779页。
    (4)参见毛以亨:《太平天国与天地会》,《申报月刊》第4卷1期,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第4分册,第97-98页。
    (5)参见《天王即位告天下诏》,陈迺勋、杜福堃编:《新京备乘》,第172页。
    (6)(清)洪仁玕述、韩山文著、简又文译:《太平天国起义记》,杨家骆主编:《太平天国文献汇编》第5册,台北鼎文书局1973年版,第872页。
    (1)《大明国统理政教天下招讨大元帅刘示》(天运元年八月初五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史料研究所编:《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页。
    (2)参见《安睦百姓告示》(咸丰三年),《广东洪兵起义史料》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
    (3)参见《洪全福起事》,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辑,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2页。
    (4)参见金城:《湘汉百事》卷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初编第53辑。
    (5)《洪全福纪律告示》,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辑,第143-144页。
    (6)孟森:《明烈皇殉国后纪》,《明清史论著集刊》上册,第60页;又称:“朱三太子为当时江湖拥戴之名,固不问其已故之人与否,但有烈皇之子见在,即以朱三太子奉之。”(第66页)。
    (1)(清)胤禛:《大义觉迷录》卷1,第6页上。
    (2)《中国日报》1907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