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是对市场经济的替代吗?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Is Circular Economy the Substitution for Market Economy
  • 作者:杨青龙 ; 伍世安 ; 张仲芳
  • 英文作者:Yang Qinglong;Wu Shi'an;Zhang Zhongfang;
  • 关键词:生态文明 ; 循环经济 ; 市场经济 ; 替代论 ; 兼容论 ; 修正论
  • 中文刊名:JHLZ
  • 英文刊名:Jianghuai Tribune
  • 机构:南京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 出版日期:2019-05-05
  • 出版单位:江淮论坛
  • 年:2019
  • 期:No.295
  • 基金: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立项课题(18VSJ0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773047);;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6JZD019);;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JJ0913);;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资助项目(苏教师﹝2016﹞15号);; 南京财经大学2016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点课题(Y16001);;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 语种:中文;
  • 页:JHLZ201903006
  • 页数:6
  • CN:03
  • ISSN:34-1003/G0
  • 分类号:35-40
摘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新阶段,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经济形态。市场经济要顺利运行,离不开产权明晰的基本前提和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等三大机制的作用。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既不是对市场经济的替代和否定,又不能与传统的市场经济完全兼容,而是市场经济的"绿色化"。循环经济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内核,它可被"嵌入"修正后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
        
引文
[1]江心英,赵爽.江苏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8,(2):16-24.
    [2]龙汨.论循环经济及其发展对策[J].湖湘论坛,2008,(4):55-57.
    [3]徐嵩龄.为循环经济定位[J].产业经济研究,2004,(6):60-69.
    [4]施用海.循环经济: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J].国际经贸探索,2006,(1):8-10.
    [5]彭伟,李刚.论循环经济推进中的市场失灵及政府规制[J].科学管理研究,2008,(6):46-49.
    [6]耿香玲.地方政府失灵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分析[J].理论导刊,2008,(2):22-24.
    [7]董慧凝.循环经济:从边缘进入主流[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7,(2):7-12.
    [8]毛明芳.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与地位---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5):92-96.
    [9]张孝德.生态文明立国论---唤醒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主体意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
    [10]邓飞.贫富国家生态足迹差距扩大,地球消费应量入为出[N].中国经济导报,2012-05-22(B07).
    [11]陈一新.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八大问题[J].政策瞭望,2010,(11):6-11.
    [12]马拥军.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新起点[J].理论视野,2007,(12):20-22.
    [13]余谋昌.自然价值与低碳经济[J].道德与文明,2010,(5):88-92.
    [14]席永杰,滕海键.经济形态概念的内涵[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6-7.
    [15]伍世安.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的基本经济形态[J]企业经济,2014,(4):5-11.
    [16]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M].兰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5-62.
    [17]李建德.经济制度演进大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0-11.
    [18]刘伟.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182.
    [19]杨青龙,伍世安.循环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的十大挑战[J].江淮论坛,2013,(1):15-21,92.
    [20]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135-153.
    [21]陈建兵.“一权一主”:现代产权明晰的基础[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2):1-6.
    [22]伍世安.论循环经济条件下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J].财贸经济,2010,(1):101-106.
    [23]代明,覃剑,丁宁.恒态经济学理论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9,(9):101-105.
    [24]刘学敏.从环境问题看市场的双重作用---从“看不见的手”到“看不见的脚”[J].经济学动态,2009,(5):48-51.
    (1)资料来源:http://tech.sina.com.cn/d/2012-08-03/07337463195.shtml。
    (2)《地球生命力报告》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伦敦动物学学会(ZSL)和全球足迹网络(GFW)合作,使用地球生命力指数(LPI),跟踪记录2600个物种中9000多个种群的变化情况,来衡量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每两年发布一次,是记录地球健康状况的前沿报告。报告表明,1970年以来,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了28%,其中热带地区下降了61%。在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的同时,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了地球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
    (3)所谓经济形态,是指人类社会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活动方式。任何一种文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以一定的经济形态为基础,同时每种文明形态也对应着特定的经济形态,影响和制约着具体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
    (4)所谓“恒态”,是指“通过低水平且相等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使人口维持在某个合理的常数,同时通过低水平且相等的物质资本生产率和折旧率来支撑恒定的、足够的人造物质财富存量,从而使人类的累计生命和物质资本存量的持久利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