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附庸到人文关怀:论明清昭君宫怨诗的兴起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hift from Political Affiliation to Human Concern:Analysis on Boom of Zhaojun-related Palace Poems in the Ming-and-Qing Dynasties
  • 作者:杨勇
  • 英文作者:YANG Yong;
  • 关键词:昭君诗 ; 宫怨 ; 政治附庸 ; 人文主义 ; 代言体
  • 中文刊名:HDZ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机构: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15
  • 出版单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6;No.242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BZW097;; 三峡大学昭君文化研究中心专项基金项目“历代昭君诗词情感内涵的演变”(编号:ZJWH201909)的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HDZS201904017
  • 页数:5
  • CN:04
  • ISSN:42-1020/C
  • 分类号:127-131
摘要
范晔的《后汉书》对昭君出塞有"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的记载。晋人石崇的《王明君辞》奠定了历代昭君诗歌的悲怨主题,其情感内涵非常丰富,包含远嫁之悲、出塞之苦、乡国之思、明珠暗投之怨等等,而独于宫怨无涉,这一选择性缺失对后世昭君诗的影响极为深远。更重要的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言志"传统直接导致了昭君宫怨迟迟未能纳入文人诗歌创作的视野,即使偶有涉及,也是批判现实政治、寄托人生慨叹的咏史之作。这一状况到了明代有所改观。由于明代激烈的后宫之争,加上宫怨诗在明代的重视和传播,尤其是明中叶尊"情"反"理"文学思潮的兴起,出现了较多以昭君宫怨为表现内容的诗歌,其余绪一直延续至清。昭君宫怨诗的发生,昭示着昭君诗歌的创作从政治附庸的地位开始进入人文关怀的阶段,带来了三个方面的转变——言说立场与价值取向的变化、从家国到个体的视点转移、昭君作为女性的身份确认与重构,并因此具有重要的诗歌史意义。
        
引文
[1]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2]范晔.后汉书[M].李贤,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可咏雪,戴其芳,等.历代吟咏昭君诗词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4]杨勇,赵秀丽.论曹雪芹的咏昭君诗[J].红楼梦学刊,2017,(6).
    [5]王娟.宫怨诗范畴辨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7,(10).
    [6]高峰.略论宋代宫怨诗词[J].文学遗产,2008,(4).
    [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王嗣奭.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9]王淑梅,苏虹.代言体诗的发展进程和创作类型探究[J].芒种,2013,(6).
    [10]张任.论石崇在昭君故事诗歌接受史上的意义[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
    [11]杨勇.论程敏政的《明妃曲》[J].语文学刊,2018,(3).
    [12]赵秀丽.明代皇后生存状态与后权的式微[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3).
    [13]王育红.明人的宫词观念与宫词创作[J].广西社会科学,2010,(6).
    [14]吴雪伶.从历代唐诗选本看唐代宫怨诗的传播[J].作家,2010,(8).
    [15]鲁歌,戴其芳,等.历代吟咏昭君诗词选注[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
    [16]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