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边界视野下赣南畲族与客家共生互补关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SYMBIOTIC AND COMPLEMENTARY RELATIONS BETWEEN THE SHE AND HAKKA IN SOUTHERN JIANGX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IC BOUNDARIES
  • 作者:李安辉 ; 钟观福
  • 英文作者:Li Anhui;Zhong Guanfu;
  • 关键词:族群边界 ; 赣南 ; 畲客关系 ; 共生互补
  • 英文关键词:ethnic boundaries;;southern Jiangxi;;the She and Hakka relations;;symbiotic complementary
  • 中文刊名:MZYA
  • 英文刊名:Guangxi Ethnic Studies
  • 机构:中南民族大学;散杂居民族专业委员会;
  • 出版日期:2019-02-20
  • 出版单位:广西民族研究
  • 年:2019
  • 期:No.145
  • 基金: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团队专项“新时代民族社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CST18014)
  • 语种:中文;
  • 页:MZYA201901014
  • 页数:8
  • CN:01
  • ISSN:45-1041/C
  • 分类号:112-119
摘要
族群边界视野下赣南畲族与客家的共生互补关系是散杂居地区多民族共生互补的一个范例。隋唐之际,赣南畲族与客家开始频繁接触,双方形成生态意义上的共生区域。南宋时期,经过长时间的碰撞冲突,双方的族群边界开始变得模糊,在文化上形成共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赣南畲族经历了由客转畲的民族身份转变,在历史记忆的碎片中重构了本民族文化,畲族与客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和而不同、共生互补关系。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ic boundaries, the symbiotic complementary the She and Hakka relations in southern Jiangxi is an example of the multi-ethnic symbiosis in the scattered and mixed areas. 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She and the Hakka began to contact frequently, and the two sides formed a symbiotic area in the ecological sense.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after a long period of collision, the group boundaries of the two sides began to become blurred,forming a commonality in culture.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established a new socialist ethnic relationship of equality, unity, mutual assistance and harmony. The She in Southern Jiangxi experienced a transformation from Hakka to She, and reconstructed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fragments of historical memory. Then the She and the Hakka formed a true harmony and symbiotic relationship.
引文
[1]洪黎民.共生概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6(4).
    [2][日]黑川纪章.共生的理想———走向未来的生命形态[M].东京:株式会社德间书店,1987.
    [3][日]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M].卞崇道,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4]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袁年兴,许宪隆.民族共生理论:散杂居民族关系及目标范示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9(1).
    [6]许宪隆.共生互补:构建和谐的散杂居民族地区[J].中国民族,2008(1).
    [7]《畲族简史》编写组.畲族简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8]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9]五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五华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10]兴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兴宁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11]罗香林.客家源流考[M].香港:香港嘉应商会印,1986.
    [12]谢重光.客家福佬关系史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13][法]弗雷德里克·巴斯.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M].李丽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4]〔清〕薛凝度修,吴文林纂.云霄厅志[M].民国版.
    [15]〔元〕脱脱,等,纂.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6]谢重光.两宋之际客家先民与畲族先民关系的新格局[J].福建论坛,2002(2).
    [17]国家民委办公厅,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法规选编[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7.
    [18]赤土乡蓝姓村民申请恢复畲族成份的报告[Z].内部资料,1986-12-13.
    [19]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0]曹大明.重塑“畲人”:赣南畲族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3-08-23.
    [21]赤土畲族乡.蓝氏族谱:第一册[Z].1996.
    [22]赤土畲族乡.蓝氏族谱:第三册[Z].1996.
    [23]左丘明.国语[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
    [24]吴永章.客家民俗与畲瑶关系述略[C]//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龙岩市政协.客家文化研究(下).2004.
    [25]吴永章.多元一体的客家文化[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1)30个畲族村分别是:兴国、大余、信丰各有4个,会昌、崇义各有3个,安远、寻乌、上犹、于都各有2个,赣县、宁都、瑞金、龙南各1个。
    (2)客家人是汉民族的重要支系,主要居住于赣闽粤三省的交界区域,赣州市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主要为唐宋时期北方迁移来的汉族与当地畲族、瑶族混化而形成。
    (3)参见蒋炳钊的《论客家与当地民族诸关系》(《厦门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中国东南民族关系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吴永章的《客家传统文化概说》(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多元一体的客家文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客家民俗与畲瑶关系述略》(载于《客家文化研究》,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年);谢重光的《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畲族与客家早期关系史述略》(《福建论坛》,2004年第3期);郭志超的《畲族文化论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周大鸣的《从“客家”到“畲族”——以赣南畲族为例看畲客关系》(《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9年第六辑),等等。
    (1)许宪隆、沈再新的《共生互补:构建散杂居地区和谐社会的实践理念》(《中国民族报》,2008-08-29),袁年兴、谭晓静的《共存与共赢:民族共生发展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新疆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岳雪连的《共生互补视角下中国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特点》(《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许宪隆、张成的《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共生互补观——关于散杂居民族关系研究的新视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许宪隆、袁年兴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与各民族的共生互补——兼论“第二代民族政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李安辉的《社会转型期散杂居民族政策的实践与完善研究》(中国出版集团,2013年),梁润萍、黄贞的《共生互补论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等等。
    (1)2018年2月调查时抄录于赤土畲族乡花园地前的家裕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