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地区汉墓所出岭南风格器物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ARTIFACTS OF THE LINGNAN STYLE UNEARTHED FROM THE BURIALS OF THE HAN DYNASTY IN YUNNAN AND GUIZHOU PROVINCES
  • 作者:吴小平
  • 英文作者:Wu Xiaoping;
  • 中文刊名:KGXB
  • 英文刊名:Acta Archaeologica Sinica
  • 机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考古学报
  • 年:2019
  • 期:No.212
  • 基金:浙江大学中央高校科研专项基金项目“汉代铜器资料整理及其数据库建设”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KGXB201901003
  • 页数:16
  • CN:01
  • ISSN:11-1209/K
  • 分类号:51-66
摘要
<正>目次一发现地点及器物形态二时空分布特征及背景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随着汉武帝通西南设郡县,大批汉人进入云贵高原,从而开启了西南夷地区大规模的汉化进程。在云贵地区外来移民中,巴蜀地区由于其便利的地理
        Since Emperor Wu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opened southwestern China and established commanderies and districts there,large amounts of Han people migrated into the present-day Yunnan and Guizhou Provinces,which started the large-scale Sinicization progress in this area.Because of the convenient traffic condition and cultural advantage,the culture of the Ba-Shu area became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Han culture in the Yunnan-Guizhou area.However,on the artifacts unearthed from the burials of the Han Dynasty in this area,there are also styles from the Lingnan region,which reflected the influences of the cultures in the Lingnan region to the Yunnan-Guizhou area.Meanwhile,we also have to notice that these artifacts bearing Lingnan style only included bronzes and celadon(stamped hard pottery)wares and appeared in only about 100 burials in roughly 20 cemeteries;they were mainly found in the high-ranking burials in the southeastern Yunnan and southwestern Guizhou,but almost absent in the burials in western Yunnan,eastern Guizhou and the northern parts of these two provinces,and in all of the burials of the common people of this area,too.This phenomenon showed the nature of the artifacts from the Lingnan region as luxuries flowing into the Yunnan-Guizhou area as gifts or high-ranking commodities.The routes for them to flow into the Yunnan-Guizhou area were mainly the waterway,which were the ancient Western Sui River and Zangke River.The reason why these articles with Lingnan style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Gejiu located in southeastern Yunnan and Xingren in southwestern Guizhou would be that these two places were located nearby these waterways.In general,compared to the Ba-Shu area,the influences of the artifacts from the Lingnan region to the Yunnan-Guizhou area were severely limited.Even though,the aboriginal cultures in the latter had also influenced the Lingnan region:the discoveries of the drum-shaped bronze fucauldron in PhúTho Province,Vietnam and Datangcheng Site in Guiping County,Guangxi,and the bronze swords or bronze-hilted iron swords with pommels in the shape of hollowed plaque in Thanh Hóa and NghêAn Provinces,Vietnam all reflected the diffusion of the aboriginal cultures of the Yunnan-Guizhou area in the Lingnan region.
引文
(1)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个旧市博物馆:《个旧市黑蚂井墓地第四次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3年。
    (2)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山州文物管理所、红河州文物管理所:《云南边境地区(文山州和红河州)考古调查报告》,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
    (3)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贵州兴仁交乐汉墓发掘报告》,《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1953-1993)》,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王燕子:《交乐汉墓出土铜器补》,《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1953-1993)》,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兴仁县交乐十九号汉墓》,《考古》2004年第3期。
    (4)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八塔台与横大路》,科学出版社,2003年。
    (5)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官渡区博物馆:《昆明羊甫头墓地》卷叁,科学出版社,2005年。
    (6)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大关、昭通东汉崖墓清理报告》,《考古》1965年第3期。
    (7)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发掘》,《考古》1962年第8期。
    (8)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省赫章县文化馆:《赫章可乐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6年第2期。
    (9)贵州省博物馆筹备处:《贵州平坝金家大坪古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第1期;贵州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1期;贵州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贵州清镇平坝汉至宋墓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4期;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平坝天龙汉墓》,《文物资料丛刊》(4),文物出版社,1981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坝县文物管理所:《平坝夏云汉墓清理简报》,《贵州文物工作》2000年第3期。
    (10)严平:《贵州安顺宁谷汉墓》,《文物资料丛刊》(4),文物出版社,1981年;刘恩元:《安顺宁谷古墓》,《贵州文物》1983年第3、4期;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安顺市宁谷汉代遗址与墓葬的发掘》,《考古》2004年第6期。
    (11)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黔西县文物管理所:《黔西绿化乡汉墓发掘简报》,《贵州文物工作》2004年第1期;贵州省博物馆:《贵州黔西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11期;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黔西县文物管理所:《贵州黔西县汉墓的发掘》,《考古》2006年第8期。
    (12)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兴义、兴仁汉墓》,《文物》1979年第5期。
    (13)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威宁县文化局:《威宁中水汉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2期。
    (14)昭通市文物管理所:《昭通田野考古》(之一),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15)昭通地区文物管理所:《云南昭通市鸡窝院子汉墓》,《考古》1986年第11期。
    (16)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17)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贞丰县文物管理所:《贵州贞丰县浪更燃山汉代石板墓》,《考古》2013年第6期。
    (18)大理州文物管理所:《云南大理市下关城北东汉纪年墓》,《考古》1997年第4期。
    (19)李飞:《贵州安龙新出铜器——兼论贵州西南地区的青铜文化》,《四川文物》2009年第3期。
    (20)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合浦风门岭汉墓——2003—2005年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
    (21)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师范大学文旅学院:《广西合浦寮尾东汉三国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2年第4期。
    (2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岭脚村三国墓发掘报告》,《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
    (2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乐银山岭汉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合浦县堂排汉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4),文物出版社,1981年;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桂平市博物馆:《桂平大塘城遗址汉墓发掘报告》,《广西考古文集》第四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
    (2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岭脚村三国墓发掘报告》,《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25)梁明燊:《广东临高县出土汉代青铜釜》,《考古》1964年第9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合浦西汉木椁墓》,《考古》1972年第5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合浦风门岭汉墓——2003—2005年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
    (26)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
    (2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岭脚村三国墓发掘报告》,《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28)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桂平市博物馆:《桂平大塘城遗址汉墓发掘报告》,《广西考古文集》第四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合浦县博物馆:《2005年合浦县文昌塔汉墓发掘报告》,《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文物出版社,2007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
    (29)广西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母猪岭汉墓的发掘》,《考古》2007年第2期;广西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母猪岭东汉墓》,《考古》1998年第5期。
    (3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兴安县博物馆:《兴安石马坪汉墓》,《广西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
    (31)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桂平市博物馆:《桂平大塘城遗址汉墓发掘报告》,《广西考古文集》第四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合浦风门岭汉墓——2003—2005年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
    (32)李铎玉:《兴安县溶江公社石马坪汉墓出土一件铜壶》,《文物》1975年第5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岭脚村三国墓发掘报告》,《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
    (33)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兴安县博物馆:《兴安石马坪汉墓》,《广西考古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
    (34)王英党:《湖南桃源县出土一批东汉铜器》,《考古》1993年第7期。
    (35)梁旭达、覃圣敏:《广西浦北县出土的青铜器》,《文物》1987年第1期;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
    (36)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
    (37)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番禺区文管会办公室:《番禺汉墓》,科学出版社,2006年。
    (38)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岭脚村三国墓发掘报告》,《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瓯骆遗萃:广西百越文化文物精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梁旭达、覃圣敏:《广西浦北县出土的青铜器》,《文物》1987年第1期。
    (39)蒋廷瑜:《汉代錾刻花纹铜器研究》,《考古学报》2002年第3期。
    (40)黄冈市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京九铁路考古队:《罗州城与汉墓》,科学出版社,2000年。
    (4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岭脚村三国墓发掘报告》,《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
    (4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合浦风门岭汉墓——2003—2005年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
    (43)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
    (44)刘兴长、张居超:《河南南阳百里奚村汉墓的调查》,《考古》1957年第6期。
    (45)广西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母猪岭汉墓的发掘》,《考古》2007年第2期。
    (46)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广西合浦西汉木椁墓》,《考古》1972年第5期。
    (4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合浦风门岭汉墓——2003—2005年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
    (48)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合浦县堂排汉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4),文物出版社,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贵港市文物管理所:《广西贵港深钉岭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6年第1期。
    (49)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广西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母猪岭汉墓的发掘》,《考古》2007年第2期。
    (50)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
    (51)广西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母猪岭汉墓的发掘》,《考古》2007年第2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合浦风门岭汉墓——2003—2005年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
    (52)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州市芝山区文物管理所:《湖南永州市鹞子岭二号墓》,《考古》2001年第4期。
    (5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合浦县堂排汉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4),文物出版社,1981年。
    (5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合浦风门岭汉墓——2003—2005年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
    (55)广西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母猪岭汉墓的发掘》,《考古》2007年第2期。
    (56)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九只岭东汉墓》,《考古》2003年第10期。
    (5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合浦风门岭汉墓——2003—2005年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
    (58)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横枝岗西汉墓的清理》,《考古》2003年第5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合浦风门岭汉墓——2003—2005年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
    (59)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
    (6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贵港市文物管理所:《广西贵港市孔屋岭东汉墓》,《广西文物考古报告集(1991-2010)》,科学出版社,2012年;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桂林市文物工作队、阳朔县文物管理所:《2005年阳朔县高田镇古墓葬发掘报告》,《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文物出版社,2007年。
    (6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乐银山岭汉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合浦风门岭汉墓——2003—2005年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
    (6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合浦风门岭汉墓——2003— 2005年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
    (63)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肇庆古墓》,科学出版社,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乐银山岭汉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
    (64)柳州市博物馆:《柳州市郊东汉墓》,《考古》1985年第9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合浦县凸鬼岭汉墓发掘简报》,《广西考古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广西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母猪岭汉墓的发掘》,《考古》2007年第2期。
    (6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岭脚村三国墓发掘报告》,《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
    (66)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贵港市文物管理所:《广西贵港深钉岭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6年第1期。
    (67)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番禺区文管会办公室:《番禺汉墓》,科学出版社,2006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
    (68)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乐银山岭汉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
    (69)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
    (7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北郊汉墓》,《考古》1985年第3期。
    (71)安龙城西所出铜双耳锅铭文“延光元年朱提作”,可知为当地朱提所造作。
    (72)蒋廷瑜:《汉代錾刻花纹铜器研究》,《考古学报》2002年第3期。
    (73)张元:《贵州赫章可乐出土的西汉纪年铭文瓦当》,《文物》2008年第8期。
    (74)罗二虎:《秦汉时期的中国西南》,92-94页,天地出版社,2000年。
    (75)周振鹤:《从“九州岛异俗”到“六合同风”——两汉风俗区划的变迁》,《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第4期。
    (76)杨勇:《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
    (77)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桂平市博物馆:《桂平大塘城遗址汉墓发掘报告》,《广西考古文集》第四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
    (78)杨勇:《可乐文化因素在中南半岛的发现及初步认识》,《考古》201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