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场所行踪隐私保护之马赛克理论评述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Review of Mosaic Theories of Privacy Protection of Location in Public
  • 作者:高荣林
  • 英文作者:GAO Rong-lin;
  • 关键词:公开场所 ; 行踪隐私 ; 第三人理论 ; 马赛克理论
  • 中文刊名:HBSB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 机构:湖北警官学院法律系;
  • 出版日期:2019-05-05
  • 出版单位: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1;No.197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数字时代警察电子搜查的宪法隐私权限制研究”(18YJA820003);; 湖北省电子取证及可信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团队项目“警察电子取证与公民隐私保护”(TD-2018-5)
  • 语种:中文;
  • 页:HBSB201903019
  • 页数:6
  • CN:03
  • ISSN:42-1707/C
  • 分类号:86-90+96
摘要
数字网络之高科技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利用技术手段获得他人公开场所的行踪信息越来越容易。而行踪信息的收集或泄露将危及权利人的人身安全、经济利益和核心隐私(敏感信息)。因此,美国学界引入"马赛克理论"以保护人们行踪信息,即公民对关涉其个人的公开信息片段的组合享有合理的隐私期待。在对该理论进行评述后,提出以下立法建议,一是非政府执法人员非法采用跟踪技术收集他人公开场所的行踪信息,从而揭示他人核心隐私或敏感信息的,被侵犯的公民可以提起民事诉讼保护其行踪隐私。因此给权利人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害,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给予刑事处罚。二是侦查机关采用跟踪技术收集嫌犯在公开场所的行踪信息时,必须符合《刑事诉讼法》的相关程序,先申请搜查令,再跟踪。相反,如果在没有申请搜查令的情形下,侦查人员采取跟踪技术获取嫌犯公开场所的行踪信息,在聚合、分析后,如果可以推测出嫌犯核心隐私或敏感信息,将适用"马赛克理论",侦查机关因此获取的证据就会因为侵犯嫌犯的隐私而被依法排除。
        
引文
[1]刘泽刚.公共场所隐私权的悖论[J].现代法学,2008(3):.
    [2]高富平.获取行踪轨迹与入刑[N].上海法治报,2017-11-01(B06).
    [3]邱遥堃.行踪轨迹信息的法律保护意义[J].法律适用,2018(7).
    [4]高荣林.警察获取个人位置信息与公民隐私保护问题探讨[J].理论月刊,2016(12):128.
    [5]Orin S.Kerr.The Mosaic Theory of the Fourth Amendment[J].Michigan Law Review,2012,111(1).
    [6]David Gray&Keats Citron.The Mosaic Theory of Fourth Amendment[J].N.C.J.L.&TECH,2013,14(1).
    [7]Slobogin.Surveillance Society:A Statutory Implementation of Mosaic theory[J].Duke J.C.Law,2013,8(1).
    [8]San Pedro,Drone Legislation:Keeping an Eye on Lay Enforcement Surveillance Technology[J].Stetson Law Review,2014,43(1).
    [9]肖斌团,杨会永.美国云计算技术下网络调查中的隐私司法保护研究[J].法律适用,2013(3):98.
    [10]杨建生.政府信息公开中镶嵌理论的适用与国家安全信息保护[J].社会科学家,2014(1):78.
    (1)Pinkerton Detective Agency,Inc.,V.Stevens,132 S.E.2d 119(Ga.App.1963)。
    (2)United States v.Knotts,460 U.S.276,277(1983。
    (3)U.S.Department of Justice V.Reporters Committee for Freedom of the Press,489 U.S.749(1989)。
    (4)United States V.Maynard,615 F.3d 544,(D.C.Cir.2010)。
    (5)United States V.Miller,425,U.S.435,443(1976)。
    (6)Smith V.Maryland,442 U.S.735,743-44(1979)。
    (7)United States V.White,401 U.S.745(1971)。
    (8)State V.Earls,70 A.3d 630(N.J.2013)。
    (9)United States V.Torres,751 F.2d 875,880-81(7th Cir.1984)。
    (10)Smith V.Maryland,442 U.S.735,743-44(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