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介入微商传播的运作边界与风险规制逻辑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Operational Boundary and Risk Regulation Logic of Social Capital Intervention in Microbusiness Communication
  • 作者:郑秋凤 ; 张佩国
  • 英文作者:Zheng Qiufeng;Zhang Peiguo;Shanghai University;
  • 关键词:微商 ; 社会资本 ; 虚拟社会资本 ; 关系强度
  • 英文关键词:micro-business;;social capital;;virtual social capital;;relationship strength
  • 中文刊名:HNSK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0
  • 出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6;No.194
  • 语种:中文;
  • 页:HNSK201901019
  • 页数:6
  • CN:01
  • ISSN:41-1011/C
  • 分类号:149-154
摘要
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交易形式,个体微商交易主体呈现出交易双方平等化和扁平化的互动模式。网络资本的嵌入激活了个体微商信息的传播模式,微商交易依托亲友支持网络的"强关系"和"强行动"开展"熟人生意"。同时,通过对虚拟社会资本"弱关系"的挖掘,拓展社会资本的关系网络,在此过程中,情感性与工具性促进了微商产品销售的速度和绩效。微商交易基于信任这一纽带促使社会关系资源得以延续,同时不断开发陌生人市场。因此,要审慎处理商业理性与道德理性的互动关系,加强网络社交平台的技术审查和监管,提升微商行业的自律与监管力度。在政府主导下,积极引导微商交易双方积极参与相关政策法规的拟定,充分发挥行业组织自律作用。同时,将微商销售渠道导向转为产品导向,营造正确的社会舆论环境,建构有序的微商销售秩序。
        As a new form of electronic transaction,the main body of individual micro-business transaction presents the interactive mode of equality and flattening of both sides of the transaction.The embedding of network capital activates the dissemination mode of individual micro-business information.Micro-business transactions rely on "strong relationship" and "strong action" to carry out "acquaintance business" supported by relatives and friends.At the same time,through the excavation of the "weak relationship" of virtual social capital,we can expand the relationship network of social capital.In this process,emotionality and instrumentality promote the speed and performance of micro-commerce product sales.Micro-business transactions are based on trust,which promotes the continu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resources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tranger markets.Therefore,we should carefully handl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usiness rationality and moral rationality,strengthen the technical review and supervision of social networking platform,and enhance the self-discipline and supervision of micro-business industry.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government,we should actively guide both sides of microbusiness transaction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formulation of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self-discipline role of industry organizations.At the same time,we should turn the marketing channel of micro-merchants into product-oriented,create a correct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and construct an orderly order of micro-merchants' sales.
引文
(1)周辉:《微商治理:平台责任与政府监管》,《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第10期,第26-31页。
    (2)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2页。
    (3)[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7页。
    (4)[美]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罗家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67页。
    (5)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77-89页。
    (1)梁簌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6页。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20页。
    (3)郭于华:《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6期,第49-51页。
    (4)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2期,第53-66页。
    (5)2016年腾讯微信用户大数据统计,http://www.docin.com/p-1792401929.html.
    (6)朱天,张诚,齐向楠:《“圈子”概念下网络意见领袖的本土化致思:基于虚拟社区“百度贴吧”的实证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3期,第131-136页。
    (1)王博,张玉旺:《虚拟社会资本视角下网络信用体系的建构》,《学术交流》,2017年第4期,第139-144页。
    (2)牟宇鹏,吉峰:《微商推送信息行为对消费者接受意愿的影响》,《经济与管理》,2017年第6期,第62-69页。
    (3)杨强,申亚琛:《微商信息源特性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第27-32页。
    (4)田海舰,黄逸超:《关于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属性及其论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第60-64页。
    (5)杭斌,曹建美:《中国农户的人情支出行为研究:基于收入不平等和社会地位寻求视角》,《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年第5期,第116-121页。
    (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3页。
    (7)茹莉:《微商商业模式解析及其规范化发展》,《河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10期,第117-120页。
    (1)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0页。
    (2)俞华:《我国微商新业态发展现状、趋势与对策》,《中国流通经济》,2016年第12期,第47-56页。
    (3)[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44-445页。
    (4)张志伟:《中国互联网企业拒绝交易行为的反垄断法律规制探讨》,《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第121-128页。
    (5)刘佳,张伟:《“互联网+”语境下拒绝交易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商业研究》,2017年第11期,第187-192页。
    (6)何茜,温涛:《县域金融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分层化差异研究》,《重庆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第84-94页。
    (1)赵增奎:《以区块链技术推动互联网金融稳健发展研究》,《经济纵横》,2017年第11期,第112-117页。
    (2)朱瑾,林敬梓,王兴元:《在线社群氛围对社群成员创新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自我决定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年第8期,第29-36页。
    (3)王胜伟:《互联网行业限制交易行为的认定及管制:以3Q案腾讯“二选一”为例》,《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第174-179页。
    (4)邹静,王洪卫:《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1期,第17-23页。
    (5)刘柳,屈小娥:《互联网金融改善了社会融资结构吗?---基于企业融资选择模型》,《财经论丛》,2017年第3期,第38-48页。
    (6)王家华,蔡则祥,曹源芳:《影子银行风险的“蝴蝶效应”与审计治理机制:基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研究》,《经济问题》,第2017年第1期,第67-72页。
    (1)俞华:《我国微商新业态发展现状、趋势与对策》,《中国流通经济》,2016年第12期,第47-56页。
    (2)张爱军,李文娟:《“无根之根”:网络政治社会的变异与矫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第17-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