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两重维度及其辩证关系——兼析《资本论》中劳动辩证法的革命意义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马克思哲学中,劳动概念具有两重维度:一是作为哲学存在论的隐性维度,指向人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显性维度,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创造价值的雇佣劳动。劳动的这两重维度是马克思思想史展开的一方棱镜,透过它所直观到的正是人类的历史命运和当代困境,即劳动的内在对抗和斗争,在现代表现为抽象劳动对具体劳动的支配和统治。马克思的辩证法揭示了劳动通过其内在矛盾的现实展开,即必要劳动和剩余价值同时趋近于它们的极限,从而将资本主义推向自身的对立面,这意味着新的社会形态的真正诞生。
        
引文
(1)具体包括:一是《巴黎手稿》是人本学不成熟的思想产物,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生产”和《资本论》的“劳动”则标志着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成熟;二是贯穿唯物史观的“劳动一般”和资本社会下的“雇佣劳动”的个别表现;三是从自我实现和满足需要的维度分析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历史观和人的自由发展历史观,等等。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卷第425页。
    (2)“金钱异化”思想是马克思的一个突破,它与劳动异化概念的提出有着直接的发生学关系。马克思对金钱的关注一是源于犹太人与金钱的历史关系,二是与赫斯的《行动的哲学》和《金钱的本质》的思想有关。参见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177页。
    (3)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自我意识阶段”中以主奴关系隐喻独立的意识和依赖的意识。主人改造和获取物必须通过奴隶的中介,恰在这一过程中,主奴的依赖关系发生了逆转。
    (4)[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册,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46页。
    (5)[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3页。
    (6)[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振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70页。
    (7)吴晓明:《形而上学的没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5页。
    (8)[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振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6页。
    (9)[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93页。
    (1)从词源上分析,Entuβerung(外化)与Entfremdung(异化)的含义是有差异的。《巴黎手稿》对二者的用法并不是很明确。“有时赋予‘Entuβerung’另一种意义,例如,用于表示交换活动,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化、获得,就是说,用于表示那些并不意味着敌对性和异己性的关系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见[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305页。“外化”在费尔巴哈那里与对象化联系在一起,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表示“绝对精神”在现实世界中的实现过程。
    (2)同上书,第93页。
    (3)同上。
    (4)[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之一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77页。
    (5)[匈]卢卡奇:《青年黑格尔》(选译本),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16页。
    (6)一是费尔巴哈停留在饮食、男女等直观层面理解人的感性,没有深入到人类实践活动中;二是将对象理解为外在直观对象,只是从客体而没有从主体方面理解。
    (7)[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02页。
    (8)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1页。
    (9)同上书,第112页。
    (10)同上书,第103-104页。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79-80页。
    (2)参见[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47-54页。
    (3)同上书,第46页。
    (4)同上书,第57页。
    (5)参见上书,第97页。
    (6)王德峰:《论马克思的感性意识概念》,载《云南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7)[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3卷第41页。
    (2)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的第1章提到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对价值进行分析的哲学家,但同时正因为他“缺乏价值概念”才阻碍其作进一步分析。马克思所指的“缺乏的主体”不是亚里士多德,而是亚里士多德时代,即在古希腊既然不存在劳动的普遍化,也就不存在劳动一般,也就没有劳动一般所抽象出来的价值实体。
    (3)转引自[法]鲍德里亚:《生产之境》,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4)劳动一般(抽象劳动)作为原则性概念的出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重商主义那里,财富增长的源泉被归结为“流通领域”而不是生产领域。古典政治经济学之父配第第一个提出了劳动具有生产商品价值的特征,但仍然不清楚这个劳动究竟是什么?重农学派则更进一步,将问题的核心转向生产领域,但却狭隘地只将农业劳动与生产画等号。“大大地前进了一步”的是斯密,他认为商品价值源自一切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李嘉图将这个劳动从部门特点中解放出来,直接确认劳动为价值的源泉。但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在理论上对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作原则的区分。当然,黑格尔是最接近对二者作出划分的哲学家,如马克思所说,他的“一般的活动”仍然是精神劳动,而不是经济学范畴。参见[苏]谢尔盖耶维奇:《卡尔·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雎国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8-31页。
    (5)把《劳动力的买和卖》置于《货币转化为资本》章的最后一节很清晰地表现出了马克思的黑格尔因素。也就是说,这一节是马克思“总公式的矛盾”中发展出来的必然性,是逻辑的内在展开。与黑格尔不同的是,马克思不是观念和精神的逻辑展开,相反是现实的社会内部矛盾的展开,即实在主体。
    (1)[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97页。
    (2)同上书,第611页。
    (3)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5页。
    (4)唐正东:《马克思与“劳动崇拜”》,载《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5)吴晓明、王德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171页。
    (1)王德峰:《在当代问题中重温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载《复旦学报》2002年第6期。
    (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2页。
    (3)极限(limit)思想是近代数学上的一个重要思想,指的是利用数学的极限概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所谓极限概念,在数学中可表达为:在一个函数f(x)中,当自变量x持续变化以至于无限趋近于某一个确定的数值A(但不等于A)时,函数值会得到某个确定的数值B,极限就是对这样一种变化状态的描述。在《资本论》中始终存在着对极限思想的运用。马克思的《数学手稿》就明确地体现了这一点,其中虽未提出极限理论,但其所研究内容就是极限思想或“无穷小”的思想。
    (4)[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12页。
    (5)参见G.A.Cohen,“Marx's Dialectic of Labor”,Philosophy&Public Affairs,Vol.3,No.3,1974。
    (6)[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9页。
    (1)[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607页。
    (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工作日的最高界限。一是劳动力的身体界限,二是工作日延长的道德界限。所谓道德界限指的是“工人必须有时间满足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这些需要的范围和数量是由一般的文化状况决定。”见[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69页。这就意味着,生活需要的满足不仅仅是生存、温饱或是生理生命延续的问题,其本身属于社会历史的范畴,贫困概念也就包含着历史性和相对性。
    (3)论及对马克思暴力革命思想的历史意义,只有将其置于劳动辩证法中才能准确把握。在这里,暴力革命并不作为孕育新社会的母体,而是作为新社会的助产婆,它只在资本主义自我运动的最后阶段才是合法和有效的。
    (4)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四个界限:a.必要劳动是工资的界限;b.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和生产力发展的界限;c.货币是生产的界限;d.使用价值的生产受交换价值的限制。而0/0正是前两个界限的数学表达。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2卷第72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0卷第4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