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经略与中华民族兴衰考察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与海上丝绸之路经略息息相关,汉族的称谓与丝绸之路的兴起紧密相连;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华民族不断成长和强盛,一度成为海上贸易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次禁锢,使中华民族日益衰落,甚至面临存亡危机。在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节点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经略至关重要,不仅要结合客观国际环境,积极与海权强国展开合作,还要提高自身保障能力,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不断拓展。这其中,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各项工作之基石。
引文
[1]黄泽平.古代中国的几条对外开放通道[J].文史杂志,1994(5):18-19.
    [2]汪海.畅想中国对外开放的五大通道[J].国际经济合作,1989(2):61-63.
    [3]王银荣.西汉对外贸易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4]马珺.浅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J].河南社会科学,1999(5):63-65.
    [5]王生荣.海权对大国兴衰的历史影响[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323.
    [6]武金铭.中国全史·中国隋唐五代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7.
    [7]王青松.南宋海防初探[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3):100-109,151.
    [8]刘少峰,刘志云.郑和七下西洋的当地意义[C]//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0.
    [9]王生荣.海权对大国兴衰的历史影响[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324-327.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33.
    [11]郑一钧.论郑和下西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419-442.
    [12]王生荣.海权对大国兴衰的历史影响[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347.
    [13]时平.孙中山海权思想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8(1):76-79.
    [14]冯梁.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海上安全环境[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74.
    [15]郑学祥.论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及其历史局限性[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0(3):13-21.
    [16]冯梁.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海上安全环境[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79-80.
    [17]Sam Bateman,Stephen Bates.The Seas Unite;Maritime Cooper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M].Canberra;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inting Service,1996:27.
    [18]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420.
    [19]唐贤兴,唐丽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家整合的失败与现代化计划的受挫[J].江苏社会科学,1998(5):99-107.
    [20]叶自成.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144.
    [21]陶文钊.中美关系史(上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25-226.
    [22]美称中国正免费利用美国海军保护的海上通道[EB/OL].http://bbs.tiexue.net/post_4953904_1.html?s=data,2011-3-18.
    [23]大卫·申克尔.中国因波斯湾石油需求对中东兴趣大增[EB/OL].http://oversea.huanqiu.com./political/2013-04/3879222.html?from=mobile.2013-04-27.
    [24]卢如春.海军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31.
    (1)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通道的总称。按线路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陆上丝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这里主要指的是北方丝路。
    (2)海上丝路起于汉朝,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顶峰,明清因海禁而衰落。按照地理方向的不同,通常将其分为东西两条,东向通道又称之东海丝路,是由中国东部沿海到达朝鲜,再经朝鲜海峡,最终抵达日本的海上通道。西向通道又称南海丝路,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南海、印度洋到东南亚、西亚和东非的海上通道。
    (3)参见:《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下,粤地条后记载:“徼外诸国赍斋宝物,白海路来贸货”,“大秦王(指罗马国王)安敦遗使日南徼外来献,汉世唯一通焉。其国人行贾,往往至扶南、日南、交趾。”
    (4)即:西南大海中各国船舶驶至,广州人与夷人杂处,地税征收不多因而都聚众求利于河市。(王锷)每天发遣十余艘小艇,多载犀角、象牙、珍珠、海贝,自称是商货而出境,以数月为周期,循环不绝。引自:《新唐书·王锷传》。
    (5)原作《岛夷志》,共一卷,一百余篇纪略,涉及东西两洋周边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研究古代亚非等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其中对于台湾、澎湖等现代中国东南海疆和澳洲大陆北部的记述,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东南亚领土主权的论断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参见:《岛夷志略·澎湖》。
    (1)参见:《明太宗实录》卷六十八。当时明政府下令,不许军民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否则依法治罪,同时,在1433年,在郑和船队胜利返航之际,朱棣还下达了更为严峻的禁海政策,朝廷的海上活动也受到了限制。
    (2)甲午战争前,清政府虽遭遇了“千古未有之变局”,然而依然顽固推行“海禁”政策,沿海居民“寸板不能下水”,海外华人也被视为“弃民”,得不到祖国的丝毫支持和保持。这一政策直到1893年才被清廷取消。
    (3)事实上,中国的“海防”还一直面临着“陆防”的严重制约。早在1874李鸿章等人已经提出“海疆不防”乃国家的心腹大患,积极筹备海军建设,然而清廷保守派为了牵制李鸿章,于1885年专门设立了海军衙门,由醇亲王担任。可见内耗也是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重要原因。
    (1)西方国际关系史学界认为近代的划分以1648年三十年战争以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为界,中国学界对近代的划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这里使用后者的划分方法。
    (2)在建国初期,新中国领导人原本是积极支持国家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早在1944年,毛泽东接见美国记者福尔曼时就表示:“我们欢迎外国人及外国资本来中国做这些事。中国是落后国家,所以我们非常需要外国的投资。”
    (3)考虑到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长期超过50%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并且其中的90%以上是通过海上通道实现的情况,海上通道的安全环境变化对国家的发展已经具有强制性影响。
    (1)东南亚国家相继沦落,致使中国失去了通向印度洋和欧洲的海上通道;琉球被日本吞并,转而成为其牟取福建、台湾的跳板;而台湾的丧失,也使中国通向大洋的全部通道都掌握在外国手中。往后,殖民者在距离中国很近的地方就可以发动侵略,直接威胁国家安全。
    (2)中国早在周朝,其政治区域就有了“五服”之说,构建了以王朝为中心的环形地缘政治结构,强调了中华民族生存圈内中央政权的核心权威。
    (3)正如马汉所言:“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参见:马汉.海权论:亚洲问题[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277.
    (1)即1984年,首次南下太平洋进行南极考察;1985年,首次下“西洋”航行访问南亚三国;1994年,首次北上日本海访问俄罗斯太平洋舰队;1997年,首次东渡太平洋访问美洲4国;2000年,首次南下印度洋抵达非洲大陆好望角;2001年,首次远航大西洋访问欧洲四国;2002年,首次环球航行访问亚非拉欧美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