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廊道效应评价方法研究——以郑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生态网络的规划方法与其效应评价方法一直是城市绿道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中以郑州市的生态网络为例,把生态廊道的规划和问题的修复作为切入点,选取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评价廊道,并引入数学方法对比和统计廊道的生态效应,对解决生态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为生态网络的规划设计提供有力的依据和参考。
引文
[1]刘滨谊,余畅.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06).
    [2]刘青,刘苑秋,廖为明.南昌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
    [3]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2001,25(11).
    [4]宗跃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廊道效应研究——以北京市区为例[J].生态学报,1999,19(2).
    [5]谭少华,赵万民.绿道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园林,2007(2):85-89.
    [6]达良俊,陈克霞,辛雅芬.上海城市森林生态廊道的规模[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04).
    [7]朱强,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J].生态学报2005(09).
    [8]李晓文,胡满远,肖笃宁.景现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生态学报,1999(03).
    [9]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9).
    [10]J.G.法伯斯.美国绿道规划:起源与当代案例[J].景观设计学,2009(4):16-27.
    [11]侯森.自然与都市的融合: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世界历史,2009(4):73-85.
    [12]刘东云,周波.景观规划之杰作:从“翡翠项圈”到新英格兰地区之绿色通道规划[J].中国园林,2001(3):59-60.
    [13]罗伯特·M·西恩.北美绿道运动的出现与演进——丹佛经验[J].景观设计学,2009(4):48-56.
    [14]闫小满,吴泽民,吴文友.上海浦东新区城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38(5):718-725.
    [15]蔡婵静,周志翔,陈芳,郑忠明.武汉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J].生态学报,2006(09).
    [16]王琛,周建华,王海洋.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生态廊道景观构成及结构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
    [17]达良俊,余倩,蔡北溟.城市生态廊道构建理念及关键技术[J].中国城市林业,2010,08(3).
    [18]李王鸣,刘吉平,王纪武.城镇生态廊道规划研究——以浙江湖州埭溪镇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3).
    [19]闫水玉,赵柯,邢忠.都市地区生态廊道规划方法探索——以广州番禺片区生态廊道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0,26(6).
    [20]巫丽芸.福州城市绿色廊道规划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0,03(09).
    1 Charles E.Little.Greenways for America(Creating the North American Landscape)
    2(美)Linehan,J.,M.Gross,and J.Finn.1995.Greenway planning:developing a landscape ecological network
    3 Conines A,Xiang WN,Young J,et al.Planning for multi‐purpose greenway in Concord,North Carolin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27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