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与效率视野下的我国刑侦体制改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刑事侦查体制改革实践的考察和研究,指出了传统刑侦体制存在的弊病,厘定了我国刑侦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制度建构等基本问题,并以域外改革为鉴,对我国未来刑侦体制改革进行了整体设计、探讨,力求理出一条比较系统、完整的改革思路。第一章域外刑事侦查体制改革考察。首先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刑事侦查体制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既看到它们的区别,更看到它们的共同点,并探讨了两大法系刑事侦查体制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然后专门分析了西方国家、东方国家和制度转型国家三种有代表性的改革类型。西方发达国家,不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虽然有着不同的法律传统和法律思想,但是在刑事司法体制改革,特别是刑事侦查体制改革上,面对的几乎是相同的问题,而且采取了一些近乎相同的改革措施和类似的程序制度。这主要是因为近代以来形成的两大法系具有共同理念和功能的司法制度在二十一世纪面临着共同的社会结构性变化。这些结构性变化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在刑事司法(侦查)领域直接面临的基本问题都是刑事司法(侦查)的公正和效率问题。东方国家如日本等国是以儒家礼教为传统文化的国家,其基本制度包括刑事司法(侦查)制度都是从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资本主义制度中“移植”而来的。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价值目标的西方制度与以群体主义和社会连带主义为价值目标的东方社会文化,存在着内在结构性的抵触。即使西方社会制度在东方生根之后仍然存在着体系不调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使刑事司法(侦查)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仍是东方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俄罗斯的改革属于刑事司法体制的根本转型。域外刑侦体制改革对我国刑侦体制改革带来的启示是:世界各国刑事司法(侦查)体制改革的改革动向我们需要掌握,“公正与效率”是刑事司法(侦查)永恒的主题,但这个主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并产生不同的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刑侦体制改革的启示还表现在:国情是改革的基础、原则是改革的前提、理念是改革的出路、目标是改革的动力、制度是改革的核心、措施是改革的支撑。第二章我国刑侦体制改革的回顾。本文回顾了我国刑侦体制改革的简要历程,剖析了我国传统刑侦体制存在的弊端,分析了“97刑侦体制改革”的具体举措及改革后的刑侦体制现状。全景式地描述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刑侦体制改革的“图像”,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西自治区公安系统、中等发达地区的郑州市金水区公安分局和发达地区的浙江省部分公安机关,对其作一客观描述,以期起到“一叶知秋”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刑侦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三章我国刑侦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第一节界定了价值取向的含义和意义,第二节论述了确立公正和效率为我国刑侦体制改革价值取向的必要性,认为刑事犯罪的不断升级、法制现代化的挑战以及刑事侦查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暴露的问题,决定了刑事侦查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走向,那就是: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实现公正与效率的统一。公正与效率是刑事诉讼的两大价值目标。追求公正与效率的统一,实现两者同增共长、适度平衡,是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目标。刑事侦查作为刑事司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追求公正与效率。提高侦查效率,确保执法公正,是我国刑侦体制改革价值取向。第三节就刑侦体制改革的公正目标、效率目标及其辩证关系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第四章我国刑侦体制改革的基本理念与基本原则。首先论述了刑侦体制改革的基本理念。认为“法律至上”和“以人为本”是我国刑侦体制改革的基本理念:其次,论述了我国刑侦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渐进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本土化原则、统筹协调原则、遵循刑事侦查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原则、有利于提高刑警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整体效能原则。
     第五章我国刑侦体制改革的制度建构。第一节为建立与新体制相适应的各种机制,包括建立各警种之间新的相互协调机制、建立并完善规范化的区域间协调合作机制、进一步建立责任机制、进一步建立依法办案机制等;第二节为改革刑事侦查程序,包括适当扩大犯罪嫌疑人在刑事侦查阶段的诉讼权利、扩大刑事侦查阶段律师的作用、建立刑事侦查权的司法审查制度、构建合理的羁押制度、秘密侦查措施的法治化;第三节为加强刑侦专业化、职业化、信息化建设。加强刑侦专业化建设,包括加强刑侦体制专业化建设、加强刑侦队伍专业化建设、刑侦保障专业化建设;加强刑侦职业化建设,论述了加强刑侦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刑侦工作职业化的基本思路:加强刑侦信息化建设,论述了加强刑侦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影响刑侦信息化推进的因素及推进刑侦信息化进程的对策;第四节为加强刑事科学技术工作,包括提高刑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刑事科学技术队伍的实力和战斗力和进一步理顺刑事科学技术工作管理体制;第五节为加强刑侦基础工作建设,包括加强犯罪信息资源建设、加强刑事秘密力量(刑事特情)建设、加强阵地控制工作、加强刑嫌调控工作。
The thesis points out drawbacks of traditional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and identifi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basic concepts, basic rules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through observing and researching it in China. By referring to the reforms of other countries, the author gives a constructive overall design at the aim of putting a relatively systematic and integrated reform plan into a good order.
     Chapter I the Reform for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of Foreign Countries. The first part mainly compares Romano-Germanic family with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and explores the mingling trend of the two systems.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representative reforms which come from western countries, eastern countries and countries in transformation. Among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 no matter the countries with Romano-Germanic family or the countries with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have the different legal tradition and thought. But in criminal judicature organizational reform, specially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reform they faced the almost same questions and they adopted some reform measures and the similar procedure system. The reason is that the two law systems which have common ideas and functions are facing the common social constitutive change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constitutive change causes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face directly the problems of justice and the efficiency in criminal judicature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The basic institution like the criminal judicature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in the eastern countries, such as Japan wher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confacianism. is transplanted from the western capitalist institution formed in the recent times. There exists the constructional conflicts between the western institution and Asia social countries .The western institution values the individualism and liberty. The Asia social cultures the socialism and solidarity. Even if western social system has taken root, the problems of the system still exist in the eastern countries. Therefore, the foremost problem that the eastern countries are facing is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Unaccustomed to the climate" and to enables the criminal judicature (criminal investigation) fully to display its function. The reform of Russia is the basic reforming of criminal judicature system. The enlightenment that the reform for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of foreign countries brought to our country's is that: we need to master the reform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in the world; "justice and efficiency" is the eternal subject, which has different existence form and problem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times. Solving the problems must persist in the Marxism methodology the concrete question concrete analysis method. The impacts on the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in china also follows as below: The national condi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reform, the principle is the premise, the idea is the outlet, the goal is the power, the system is the core, the measure is the strut.
     Chapter II the Review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Reform. The second part recalls the brief history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Reform and dissects drawbacks of traditional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And analyzes the concrete measures of 97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The thesis describes the three whole picture of representative reform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namely the public security system of the Guangxi autonomous region that lack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Zhengzhou gold water district public security system in middle developed areas and the part of the public security system in the developed areas, to play the role of "A straw in the wind". With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effects, problems and consequences of it.
     Chapter III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Reform. Section one giv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value orientation. Section two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crime increasing and legal system modernization challenging, police are always facing new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 work, and the tendency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reform development is decided. That is: the punishment of the crime plays as important a role as the protection of the human righ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unification between justice and efficiency. The two value goals of the criminal prosecution are justice and efficiency. Pursue unification between justice and efficiency, make them increase altogether and achieve moderate balance. The criminal investigation a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criminal judicature activity, also inevitably pursues justice and efficiency.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reform i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ensure the justice. Section three is about analyzing the fair aim, efficient aim and dialectic relationship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Reform.
     Chapter IV the Basic Ideas and Principles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Reform. Firstly the thesis points out basic idea of reform. And think it the basic idea of "the supremacy of law" and "people foremost" that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reform in China. It also involves the principles of investigation system reformation in china: the principle of phase-in, the principle of system, the principle of localization, the principle of planning as whole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following criminal investigation rule and its characteristic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being proceeded to enhance the overall potency of police related to criminality.
     Chapter V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Section one all kinds of mechanism should be accordingly established, including setting up and regularizing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the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and so on. Section two reforms the criminal investigation procedure,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rights of the defend and the defendant, constructing reasonably takes into custody the system, establishing the detection judicature examination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he secret investigation measures in legislation. Section three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should be specialized, professionalized and informationized. Section four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ystem should be built 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cluding enhancing the ability and the level as well as the efficiency, plus the related management system. Section five the related basic work has to be strengthened, including the resourc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related to criminality, the formation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ecret forces, the situational control and coordination with criminal activities.
引文
① 公安部部长周永康指出:“公安政法机关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维护好社会稳定,必须切实加强公安政法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适应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需要的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政法队伍。”可见,公安机关既是一个执法机关,也是一支政治力量。侦查工作势必就是一种政治活动和法律活动的融合。参见周永康:《关于社会稳定问题》,载于《学习时报》2004年8月2日。
    ② 在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看来,法律与政治的分离是一种历史交易的结果,认为:“如果政治统治者确信人们可能要求其遵从的那些规则是建立在自己已同意的(或者与其无关的)政策之上,确信他们的权威的延续最终取决于自己对规则的不断遵从,那么他们就能够接受法律机构的自治。”这就说明,在“自治型法”(指法治社会中的法律)中,政治和法律时和谐一体的,这种和谐或融合是建立在法律对政策目的的承认前提之上的。只有当法律规则和程序所贯彻的实实体性政策目的,法才获得其自治性地位,进而法律和政治的目的便相互一致了。参见[美]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① 结构主义整体论指出:“一个系统的不同部分不应相互独立地加以研究。备个部分,只有根据它们的相互关系,而且最终根据它们与整体的关系,才能得到理解。”参见[英]帕特里克·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② 韩德明著:《侦查原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0页。
    ③ 孙长永著:《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序”第5页。
    ① 何家弘编著:《外国犯罪侦查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② 王国枢主编:《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页。
    ③ 公安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刑事侦查学》,群众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④ 孟宪文主编:《刑事侦查学》(修订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⑤ 陈永生著:《侦查程序原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① 谢庆奎等著:《中国政府体制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② 韩德明著:《侦查原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6~267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82页。
    ② 马忠红著:《侦查学基础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9页。
    ③ 转引自宋冰编:《读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④ 谢佑平、万毅著:《刑事侦查制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① 李明军:《试论刑侦工作的改革》,《侦查》1987年第4期。
    ① 曹国宏、戚思宇:《针对刑事犯罪的新特点 改革和加强刑侦工作》,《山东公安丛刊》1996年第4期。
    ① 沈惠章、葛启斌、范袁媛:《浅谈刑侦体制的深化改革》,《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第4期。
    ② 薛宏伟:《大刑侦——刑事侦察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路》,《公安研究》1994年第5期。
    ③ 沈惠章、葛启斌、范袁媛:《浅谈刑侦体制的深化改革》,《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第4期。
    ① 徐同文、陈维超:《大力加强刑侦改革 建立新的刑侦工作机制》,《山东公安丛刊》1995年第3期。
    ① 薛宏伟:《大刑侦一刑事侦察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路》,《公安研究》1994年第5期。
    ② 沈惠章、葛启斌、范袁媛:《浅谈刑侦体制的深化改革》,《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第4期。
    ① 黄祖跃:《刑侦改革的原则和几种关系》,《人民公安》1997年第8期。
    ② 鲍遂献:《关于侦审职能合并的思考》,《人民公安》1997年第9期:李永木:《晋江侦防机制改革初见成效》,
    《人民公安》1997年第11期;程小白:《关于江西省刑侦工作改革的状况与评价》,《公安大学学报》1998年
    第6期;李英:《刑侦体制改革后面临的困难及解决办法》,《河南公安学刊》1998年第6期;仇裕棠、王伟祥:
    《侦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公安学刊》1999年第4期;王晓鸣:《改革和发展刑侦工作的实践与
    探索》,《公安学刊》1999年第1期;应勇:《深化刑侦工作改革的若干思考》,《公安学刊》1999年第1期;宋
    晓林:《当前刑侦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陈石春等:
    《派出所与刑侦工作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王儒斌、史阳:《浅
    议责任区刑警队与派出所的关系》,《政法学刊》2000年第5期:杨世国、刘广林:《刑侦部门办案质量下降问
    题值得重视》,《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6期;舒如天、邱利勇:《刑侦改革焦点问题探讨》,《江
    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韩均良:《刑事侦查工作的现状及前瞻》,《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3
    期;杨广生:《理顺基层队所关系是深化刑侦和派出所工作改革建立打防长效机制的关键》,《公安研究》2002
    年第11期;公安部刑侦局:《刑侦大改革——刑侦改革五周年回顾》,《人民公安》2002年第12期。
    ① 郝宏奎:《论侦查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② 郝宏奎:《论侦查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① 邹明理:《论我国侦查体制建设的重点及其措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② 云山城:《我国侦查体制及其相关工作改革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③ 郝宏奎:《论侦查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① 谢勇、龙显雄:《对我国刑侦体制改革的调查与分析》,《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
    ② 郝宏奎:《论侦查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① 马忠红著:《侦查学基础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 郝宏奎:《侦查模式若干问题思考》,载于郝宏奎主编:《侦查论坛》(第一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① 根据警察机关与检察机关之间行使侦查权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复合式侦查体制与并列式侦查体制。
    ② 谢朝华、余叔通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③ 根据从事刑事侦查的警察机关在纵向组织结构上的不同可分为集中式侦查体制和分散式侦查体制。
    ① 何家弘编著:《外国犯罪侦查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① 程味秋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3页.
    ② [意]马可·法布里:《意大利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悖反》,载于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二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90页。
    ③ 程味秋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① 马可·法布里:《意大利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悖反》,龙宗智译,载于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二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90页。
    ① 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页。
    ① See Home Office,Justice for All,London:Home Office,2002,p.36.
    ② See Home Office,Justice for All,London:Home Office,2002,p.40-50.
    ① See Home Office,Justice for All, London: Home Office,2002,p.147.
    ② 魏彤:《欧美国家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EBOL].http://www.noeye.com.
    ① 潘君:《澳大利亚对刑事诉讼参与人的权利保护》,《检察日报》2004年4月11日。
    ② See New burn,T.,Crime & Criminal Justice Policy,2nd edition,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3,p.261.
    ① See Criminal Justice Bill,http://www.parliament.the-stationery-office.co.uk/pa/cm200203/cmbills/008/03008.htm.
    ② See Home Office,Policing a New Century:A Blue print for Reform, Cmnd5326,HMSO (2002).
    ③ See Police Reform Act 2002,http://www.hmso.gov.uk/acts/acts2002/20020030.htm.
    ④ See Department for Constitutional Affairs,DCA Departmental Report 2003-04,HMSO(2004).
    ⑤ See Home Office,Justice for All,London:Home Office,2002,p.52.
    ① 王云海:《日本的刑事司法改革——社会的“法化”还是法的“社会化”》,《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2期。
    ② 顾永忠、薛峰、张朝霞:《日本近期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2期。
    ① 陈光中、郑旭:《追求刑事诉讼价值的平衡——英俄近年刑事司法改革述评》。《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1期。
    ② 根据《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的规定,犯罪嫌疑人是被提起刑事案件的人、被拘捕的人以及被采取强制处分的人;被告人是在侦查程序中作出决定被作为刑事被告人进行追究的人:受审人是对之进行法庭审理的人。
    ① 《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公约》,即《欧洲人权公约》。
    ① 卞建林译:《美国联邦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条。
    ② 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条。
    ① 康树华主编:《犯罪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3页。
    ① 《全国刑事侦查工作会议》,《人民公安》1997年第10期。这是公安部领导在刑侦体制改革会议上讲话时所公布的数字,各地的具体情况有所不一样,但是各种资料显示,一般派出所承担的案件任务都是在50%至80%之间。
    ② 谢勇著:《犯罪学研究导论》,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254页。
    ③ 谢勇著:《犯罪学研究导论》,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265页。
    ① 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第185页。
    ① 董小刚、毕惜茜:《“八五”期间预审工作回顾及“九五”期间预审工作展望》,《公安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① 1997年4月25日陶驷驹部长在“苏州会议”结束时的讲话,《公安建设》1997年第5期。
    ② 1997年4月25日陶驷驹部长在“苏州会议”结束时的讲话,《公安建设》1997年第5期。
    ① 杨屹泰等:《改革刑侦工作 建立新的侦查机制》,《人民公安》1997年第12期。
    ② [日]日本警察制度研究会编写:《现代日本警察》,群众出版社1990年版,第167页。
    ③ 孔宪明著:《中国警官走进美利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① 程琳、赵永琛主编:《刑侦改革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2~77页。
    ② 何家弘编著:《外国犯罪侦查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③ [美]塞谬尔·沃克著:《美国警察》,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第163页。
    ④ 程琳、赵永琛主编:《刑侦改革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5~74页:刘雪峰、张雄军:《兼管式刑侦中队设置的可行性及实证研究》,《公安学刊》1999年第5期;沈习彬:《农村基层刑侦部门侦办刑事案件存在问题与思考》,《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陈石春等:《派出所与刑侦工作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李英:《刑侦体制改革后面临的困难及解决办法》,《河南公安学刊》1998年第6期:陈石春等:《对所队关系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公安学刊》1999年6期;等等。
    ① 程琳、赵永琛主编:《刑侦改革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60页;杨世国、刘广林:《刑侦部门办案质量下降问题值得重视》,《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6期;程小白:《关于江西省刑侦工作改革的状况与评价》,《公安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沈习彬:《农村基层刑侦部门侦办刑事案件存在问题与思考》,《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陈石春等:《派出所与刑侦工作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李英:《刑侦体制改革后面临的困难及解决办法》,《河南公安学刊》1998年第6期;陈石春等:《对所队关系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公安学刊》1999年6期;等等。
    ① 应勇:《深化刑侦工作改革的若干思考》,《公安学刊》1999年第1期。
    ② 何家弘编著:《外国犯罪侦查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4、159、247页。
    ③ 何家弘编著:《外国犯罪侦查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
    ① 孔宪明著:《中国警官走进美利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② 孔宪明著:《中国警官走进美利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③ 何家弘编著:《外国犯罪侦查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B6、249页;孔宪明著:《中国警官走进美利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页。
    ④ 孔宪明著:《中国警官走进美利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0页。
    ⑤ 孔宪明著:《中国警官走进美利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9页。
    ③ 郑戈:《韦伯论西方法律的独特性》,载于韦伯:《法律与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④ 陈兴良著:《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① 谢鹏程著:《基本法律价值》,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① 成汉、金政韦:《因“杀妻”已被关押11年,妻子突然归来》,《楚天都市报》2005年3月31日。
    ② 《“强奸杀人犯”伏法10年后,真凶落网》,《楚天都市报》2005年3月16日。
    ③ 《唐山二级警督冤狱867天》,《楚天都市报》2005年2月3日。
    ④ 雷捣:《八年冤狱为何不赔偿》,《法制日报》2005年4月18日。
    ⑤ 杜萌:《胥敬祥:冤狱13年,有罪变无罪》,《法制日报》2005年6月1日。
    ① 周光权:《公正性:刑事司法制度的灵魂》,《人民法院报》2001年3月8日。
    ②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③ 谭世贵主编:《刑事诉讼原理与改革》,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①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731页。
    ② 《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433页。
    ③ [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2页。
    ④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69页。
    ⑤ 何家弘:《司法公正论》,《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
    ⑥ 马忠红著:《侦查学基础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0~204页。
    ① 《列宁全集),第5卷,第356页。
    ② 瞿丰著:《侦查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③ 于凤玲等主编:《刑事侦查卷》,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① [英]丹宁勋爵著:《法律的正当程序》,李克强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页。
    ② 何家弘:《关于打人的反思》,载于何家弘主编:《证据论坛》(第二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①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页。
    ② 程荣斌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① 谢佑平、万毅著:《刑事侦查制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① [日]杉原泰雄著:《宪法的历史》,吕昶、渠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② [美]庞德著:《普通法的精神》,唐前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③ 梁治平著:《法辩——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7~278页。
    ① 许章润:《法学公民与知识英雄》,《法制日报》2002年12月12日。
    ② 范愉著:《法律怎样被信仰》,《法制日报》2002年11月7日。
    ③ [美]伯尔曼著:《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5~16页。
    ④ 蒋熙辉、李师伟:《建构具体法治的两个维度》,《法制日报》2002年12月9日。
    ① 许章润:《法学公民与知识英雄》,《法制日报》2002年12月12日。
    ② 转引自梁治平著:《法辩——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8页。
    ③ [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59页。
    ④ 张文显著:《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3页。
    ⑤ [美]奥勒姆著:《政治社会学导论》,董云虎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4页。
    ⑥ 这里关于法律整合能力的概括参考借鉴了舒国滢教授对法治能力描述的一些说法。见舒国滢著:《在法律的边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页。
    ① 春秋时期有个著名的法学先驱叫管仲,他是春秋五霸时期的一个相国,他曾明确提出“夫霸王之事也,以人为本”,这就是说创霸王之道后,霸主所统治的世界都要以人为本,才能长治久安。与此同时,他还明确提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古语(实际上这句话的原话是“十年树木,终年树人”,现无法考证出自何处),他大概就是中国最早提出“以人为本”观点的人,同样也是在春秋时期,孔夫子明确地提到“仁”,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后来的孟子对“仁”作了解释——“仁者爱人”。从此以后“仁者爱人”成了儒家的重要核心理论,这一理论再后来演变为唐太宗时候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
    ② 西方明确提出“以人为本”这个词至今还没发现,但“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的观念早就存在。人文主义观念的提出者是古希腊的思想家普罗泰格拉,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但这—命题曾在一段时间内被后人遗忘。而“人本主义(Humanism)”最早出现在古罗马西塞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意思是指“人性”、“人情”、“万物之灵”也指一种能促使个人的才能最大限度的发展的教育制度.直到十三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进一步提出了人文主义的口号“我是一个人”,这句口号掀起了人类历史上最大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浪潮,从此动摇了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的基础。
    ③ 李龙、张文显、吕世伦、公王祥:《“以人为本”的法哲学解读——“以人为本”四人谈》,《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卷。
    ① 陈晋胜著:《警察执法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① 向党:《论创建人权型人民警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① 贺日升:《司法改革:从权力走向权威》,《法学》1999年第7期。
    ① 孟宪文主编:《刑事侦查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① [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著:《法律制度——丛社会科学角度考察》,李琼英、林欣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4页。
    ② [英]维尔著:《宪政与分权》,苏力泽,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页。
    ③ 程琳、赵永琛主编:《刑侦改革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3~79页。
    ① 程琳、赵永琛主编:《刑侦改革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4~79页。
    ① 何家弘主编:《刑事司法大趋势——以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为视角》,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504页。
    ② 马忠红著:《侦查学基础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4~387页。
    ① 张穹主编:《“严打”政策的理论与实务》,中国监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② 马忠红著:《侦查学基础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1~393页。
    ① 徐静村:《律师辩护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诉讼法理论与实践》1997年版,第273页。
    ① 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① 宋英辉著:《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4页。
    ① 万毅:《背景与进路:侦查模式与中国侦查程序改革》,载于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第五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① 联合国的《打击跨国犯罪公约》和《反腐败公约》中都使用了“特殊侦查手段”的说法。
    ② 美国的秘密侦查立法见于1968年《犯罪控制与街道安全法》(Omnibus Crime Control and Safe Streets Act),英国有1985年《通话拦截法》(The Interception of Communication Act 1985)和2000年《侦查权限制法》(TheRegulation of Investigatiory Power Act 2000),后者尽管立法稍晚,但与前者相比更加专门化,也更全面。德国遵循其一贯的立法传统,在《刑事诉讼法典》中对监听等秘密侦查措施作出规定。
    ③ 有不少学者认为,《人民警察法》和《国家安全法》所规定的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基于侦查犯罪的需要、经严格批准可采用技术侦查措施的规定是秘密侦查的法律依据。但从法理角度来看,这只能算作法律原则而不能称之为法律制度。依照法律原则展开法律活动并不是我国刑事执法的基本规律。作为成文法国家,我国秘密侦查制度建设应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
    ① 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①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释义》,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72~73页。
    ① 杨宜民:《淡当前刑事侦查专业化建设》,《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辖的刑事案件,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管辖。必要时由主要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管辖。县级公安机关负责侦查在本辖区内的刑事案件;地(市)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重大涉外犯罪、重大经济犯罪、重大集团犯罪和下级公安机关侦破有苦难的重大刑事案件的侦查。但是中央公安机关究竟拥有何种侦查事权,是否可以管辖刑事案件。则从未有明确的规定,实际上中央国家机关从来就没有对刑事案件刑事过立案权。只有极特殊情况下才会由中央执法机关直接组织指挥侦查。参见赵永琛:《论刑事侦查的中央事权和地方事权的划分》,载于赵永琛、何家弘主编:《侦查论丛》(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页。
    ① 赵永琛:《论刑事侦查的中央事权和地方事权的划分》,载于赵永琛、何家弘主编:《侦查论丛》(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183页。
    ② 在“二步式”侦查机制下,刑事案件可以先由案发地或者最先发现(或受理)案件的侦查人员(或侦查机构)进行初步侦查,然后转交其他侦查人员或侦查机构进行后续侦查。这种模式对于中央执法机关刑事直接侦查权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③ 何家弘主编:《刑事司法大趋势——以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为视角》,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504页。
    ① 郝宏奎:《中国社会转型期侦查工作的演进轨迹》,载于郝宏奎主编:《侦查论坛》(第四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① 郝宏奎:《论侦查信息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① 欧三任:《建立以犯罪信息为核心的侦查运行机制》,《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① 郝宏奎:《论侦查信息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② 牛纪刚:《浅谈公安刑侦工作信息化》,《公安研究》2000年第1期。
    ③ 张辉、张宝瑞:《浅谈刑侦工作信息化》,《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增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美]路易丝·谢丽:《犯罪与现代化》,何秉松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4.[美]E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美]韦恩 W.贝尼特、凯伦 M.希斯著:《犯罪侦查》,但彦铮、徐公社、李金秀、翁里、熊德米译,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
    6.[美] 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著:《转变种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美]罗伯特·兰沃西、劳伦斯·特拉维斯Ⅲ著:《什么是警察——美国的经验》,尤小文译,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
    8.[英]菲利普.约翰.斯特德著:《英国警察》,何家弘、刘刚译,群众出版社1990年版。
    9.[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著:《犯罪学》,吴鑫涛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10.[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 1998年版。
    11.[德]埃利亚斯.卡内提著:《群众与权力》,冯文光、刘敏、张毅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年版。
    12.[意]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年版。
    13.[法]卡斯东.斯特法尼、乔治.勒瓦索、贝尔纳.布洛克著:《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日]讲谈社编:《首都警视厅大观》,何为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15.[日]铃木桌郎著:《日本警察的秘密》,齐协译,群众出版社1982年版。
    16.[日]日本警察制度研究会编写:《现代日本警察》,群众出版社1990年版。
    17.[日]田口守一著,《刑事诉讼法》,刘迪、张凌、穆津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8.《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余叔通、谢朝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英国刑事诉讼法(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组织编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法律年鉴》(1997年—2003年),法律出版社版。
    21.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修订本)(上),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3.康树华著:《犯罪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4.储槐植、许章润等著:《犯罪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5.谢勇著:《犯罪学研究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6.杨焕宁著:《犯罪发生机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7.徐静村主编:《21世纪中国刑事程序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
    28.王利明著:《司法改革研究》(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9.谭世贵主编:《中国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0.胡夏冰、冯仁强编著:《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研究综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张建伟著:《刑事司法体制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2.曲新久著:《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3.陈瑞华著:《刑事诉讼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4.陈瑞华著:《程序性制裁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35.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36.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7.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8.锁正杰著:《刑事程序的法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何家弘主编:《刑事司法大趋势——以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为视角》,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40.何家弘主编:《中外司法体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41.何家弘编著:《外国犯罪侦查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2.郝宏奎主编:《侦查论坛》(1-4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43.赵永琛、何家弘主编:《侦查论丛》,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4.马忠红:《侦查学基础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5.孙长永著:《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46.谢佑平、万毅著:《刑事侦查制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7.谢佑平、万毅著:《刑事诉讼法原则:程序正义的基石》,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8.公安部政治部编:《刑事侦察学导论》,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9.孟宪文主编:《刑事侦查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0.郭晓彬主编:《刑事侦查学》,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
    51.王传道编著:《侦查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2.任惠华主编:《侦查学原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3.陈永生著:《侦查程序原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4.瞿丰著:《侦查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5.程琳、赵永琛主编:《刑侦改革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6.赵永琛主编:《刑事侦查学理论研究综述》,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
    57.周欣主编:《中外刑事侦查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8.孔宪明:《中国警官走进美利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9.王大伟编著:《英美警察科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0.王大伟著:《中西警务改革比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1.张兆端著:《社区警务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2.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编:《改革和加强公安派出所工作文件汇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3.李忠信著:《中国社区警务改革》,群众出版社1999年版。
    64. Bryan A. Garner, editor in chief, Black's Law Dictionary, 7th edt., WESTGROUP, 1999.
    65. MichelFoucault: Power/knowledge: Sd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80.
    66.Friedrich A.Hayek: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英文影印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7 Christopher P.Wilson: Cop Knowledge: Pofice power and Cultural Narrative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68. Marvin Zalman, Larry J. Siegel: Criminal Procedure: Constitution and Society,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1991.
    69. Law Reform Commission of Canada: Criminal Law: Pofice powers_ Search and Seizure in Criminal Law Enforcement, Minister of Supply and Service Canada 1983.
    70. Howard Levenson, Fiona Fairweather: Police Powers: a practitioner's guide, Legal Action Group 1990.
    71. Jeffery T. Walker, Editor. M. L Dantzker, series Editor. Policing and the Law,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2.
    72. J. Scott Harr, K ten M. Hess: Constitutional Law and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second edition, Wadsworth 2002.
    73. Ronald J. Allen, Richard B. Kuhns: Constitutional Criminal procedure: An Examination of the Fourth, Fifth, and Sixth Amendments and Related Areas, Second Editi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1.
    74.[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比较犯罪学:目的、方法与结论》,徐久生译,《中国刑事 法杂志》2003年第4期。
    75.葛洪义:《法律原则在法律推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个比较的研究》,《法学研究》2002年第6期。
    76.但伟、姜涛:《侦查监督制度研究——兼论检察引导侦查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
    77.陈岚:《侦查程序结构论》,《法学评论》1999年第6期。
    78.易延友:《走向独立与公正的司法》,《中外法学》2000年第6期。
    79.陈兴良:《限制与分权: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警察权》,《法律科学》2002年第1期。
    80.公丕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司法改革》,《法律科学》2004年第1期。
    81.顾培东:《中国司法改革的宏观思考》,《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
    82.王公义:《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理论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1期。
    83.姜小川:《关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思考》,《理论前沿》2003年第19期。
    84.樊崇义、张中:《论刑事司法体制改革与诉讼结构之调整》,《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5期。
    85.李心:《试论我国政治制度框架下的司法体制改革》,《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春季卷。
    86.陈卫东、刘计划、程雷:《法国刑事诉讼法改革的新进展》,《人民检察》2004年第10期。
    87.陈卫东、刘计划、程雷:《德国刑事司法制度的现在与未来》,《人民检察》2004年第11期。
    88.金鑫:《英国刑事司法政策改革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
    89.顾永忠、薛峰、张朝霞:《日本近期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2期。
    90.张朝霞:《日本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研究》,《人民检察》2005年第6期。
    91.马宪宪:《意大利刑事司法改革实践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92.孙维平、邓云:《再看意大利的刑事司法改革》,《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6期。
    93.周欣:《法国、日本刑事司法制度改革进程探究》,《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94.陈兴良:《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司法改革》,《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95.何家弘:《刑事司法的十大发展趋势》,《人民检察》2005年第2期。
    96.陈志军:《刑事司法改革观透视》,《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97.余剑扬:《当代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价值取向》,《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98.尚久悦、翟春雷:《公正:现代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99.徐向华:《论立法的效率和公正的价值取向》,《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00.陈国亮:《走出价值选择的困境——论我国刑事诉讼价值取向》,《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01.吴佩周:《法律至上原则下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02.高飞:《关于法律至上理念的思考》,《云南法学》2000年第1期。
    103.莫胜权:《论“法律至上”的理念》,《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104.池海平:《论法律至上》,《河北法学》2002年第3期。
    105.池海平:《再论“法律至上”》,《河北法学》2004年第12期。
    106.徐亚文:《“以人为本”的法哲学解读》,《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
    107.李龙、张文显、吕世伦、公丕祥:《“以人为本”的法哲学解读——“以人为本”四人谈》,《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卷。
    108.朱文星:《试论以人为本理念与法律价值的完善》,《前沿》2004年第11期。
    109.刘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谈刑侦工作的群众路线》,《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10.孙中华:《从世界警察体制看我国警察体制的改革》,《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5期。
    111.雷鸣霞:《各国警察体制比较研究》,《公安研究》2000年第6期。
    112.龚驷所:《国外警察管理体制概述》,《公安研究》2002年第1期。
    113.任磊石:《国外警察体制概述》,《公安研究》2003年第4期。
    114.英文:《欧洲国家警察体制综述》,《公安研究》2002年第3期。
    115.王兴发、高春兴:《日本的警察教育和警察管理体制及启示》,《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116.李鸿斌:《对现行公安体制的几点思考》,《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5期。
    117.范乃亮:《社会转型期公安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118.陶绪峰:《完善公安体制建设提高执法效率》,《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119.陈瑞华:《刑事侦查构造之比较研究》,《政法论坛》1999年第3期。
    120.唐磊、赵爱华:《论刑事司法中的秘密侦察措施》,《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1期。
    121.邓剑光:《秘密侦查正当程序之理论解说》,《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3期。
    122.张雯、刘汝宽:《对秘密侦查措施的立法思考》,《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23.万毅:《转折与定位:侦查模式与中国侦查程序改革》,《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
    124.董小刚、毕惜茜:《“八五”期间预审工作回顾及“九五”期间预审工作展望》,《公安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125.孙春英:《坚定不移坚持刑侦改革:提升打击犯罪能力》,《法制日报》2002年8月12日。
    126.郝宏奎:《“从案到人”和“从人到案”不可偏废》,《人民公安报》2002年6月12日。
    127.杨世国、刘广林:《刑侦部门办案质量下降问题值得重视》,《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6期。
    128.程小白:《关于江西省刑侦工作改革的状况与评价》,《公安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129.沈习彬:《农村基层刑侦部门侦办刑事案件存在问题与思考》,《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7期。
    130.陈石春等:《派出所与刑侦工作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8期。
    131.李英:《刑侦体制改革后面临的困难及解决办法》,《河南公安学刊》1998年第6期。
    132.翟化夫:《深化刑侦改革应重点解决六个问题》,《河南公安学刊》1998年6期。
    133.林宝富等:《加强责任区刑警队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公安学刊》1999年第3期。
    134.宋晓林:《当前刑侦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
    135.舒如天、邱利勇:《刑侦改革焦点问题探讨》,《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136.彭文:《提高刑侦队伍素质推进刑侦工作改革》,《公安学刊》1999年第6期。
    137.杨屹泰等:《改革刑侦工作建立新的侦查机制》,《人民公安》1997年第12期。
    138.俞国行:《关于强化刑侦工作的几个重要问题》,《公安学刊》1999年第1期。
    139.谭迎疆:《试论刑侦改革进程中应妥善处理的若干关系》,《政法学刊》1998年第4期。
    140.张为伟、陈纪林:《刑侦驻所应处理好几个关系》,《河南公安学刊》1998年第11期。
    141.白景富:《继续推进和深化刑侦改革,不断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中国刑事警察》2002年第8期。
    142.傅爱学:《石家庄市公安局桥东分局刑侦改革经验》,《中国刑事警察》1997年第7期。
    143.公安部刑侦局:《刑侦大改革——刑侦改革五周年回顾》,《人民公安》2002年第12期。
    144.应勇:《深化刑侦工作改革的若干思考》,《公安学刊》1999年第1期。
    145.黄政钢:《所队关系变局下的刑侦基础工作》,《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5期。
    146.蔡鸿鸣:《刑侦工作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公安学刊》1999年第2期。
    147.程小白:《关于江西省刑侦工作改革的状况与评价》,《公安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148.王明义:《坚定不移地推进刑侦工作改革》,《人民公安》1997年第17期。
    149.刘雪峰、张雄军:《兼管式刑侦中队设置的可行性及实证研究》,《公安学刊》1999年第5期。
    150.应勇:《坚持改革创新促进浙江刑侦工作持续发展》,《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5期。
    151.陈闻高:《侦审一体与公安刑侦改革》,《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152.何朝越:《浅谈深化派出所工作和刑侦工作的改革》,《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53.韩均良:《刑事侦查工作的现状及前瞻》,《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154.鲍遂献:《关于侦审职能合并的思考》,《人民公安》1997年第9期。
    155.李永木:《晋江侦防机制改革初见成效》,《人民公安》1997年第11期。
    156.肖天鸿、陈玉民:《当前刑侦工作的困惑与思考》,《刑事侦查》1995年第2期。
    157.李培刚:《中美警方刑侦工作若干情形的粗略比较》,《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6期。
    158.张伟民:《对侦审合一后我国预审制度的法律思考》,《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159.仇裕棠、王伟祥:《侦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公安学刊》1999年第4期。
    160.王鹰:《英、美刑事侦查制度比较研究》,《当代法学》2003年第4期。
    161.王晓鸣:《改革和发展刑侦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公安学刊》1999年第1期。
    162.邓立军、吴良培:《中德刑事侦查制度若干基本问题比较》,《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
    163.崔敏:《英国的警察制度和刑事侦查程序》,《公安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164.陈石春等:《对所队关系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公安学刊》1999年6期。
    165.汪勇:《关于中国警务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66.徐立忠、马国兰:《从侦查效益角度看我国刑侦机制改革》,《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167.张春晓:《强化四个理念构建新的刑侦运行机制》,《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168.徐柏林:《以专业化发展为目标取向构建现代刑侦警务机制》,《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169.郑本仁:《关于调整拓宽阵地控制的思考》,《辽宁警专学报》2004年第4期。
    170.冯金文:《加强刑嫌调控的思考》,《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71.王文章:《论刑嫌调控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辽宁警专学报》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