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警察是保护公民权利、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面对新时期我国执政理念的深刻变化,警察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即由暴力专政工具向公平正义执法者的转变,由限制者、控制者向服务者、保护者的转变。因而,对警察职业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这些素质的要素及其内涵是什么?如何进行培养?本文除第一章导言外共分4部分,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研究。
     关于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首要的问题是要建立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一部分(第二章)首先在对警察本质属性分析的基础上,将我国警察职业角色定位于执法者和服务者,并指出警察提供的服务更多的是从社会安全出发,以法律的强制性权力为后盾,将“法”作为警察职业活动的“准绳”,修正传统将警察视为“专政工具”、“刀把子”的定位,为本研究确立前提。其次是以专业化理论为分析视角,将知识、技能和伦理归结为支撑一种职业的内在力量,从而把警察职业素质界分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伦理,并从这三个维度构筑分析框架,分析警察职业素质内涵,将警察职业素质培养建立在警察职业内在规律的要求之上。
     警察职业素质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一定的警察职业素质是与时代发展对警察的要求相适应的,警察职业素质的规定性来源于人们对新时期警察作用的认识。第二部分(第三章)从构建和谐社会、保护人权、打击高科技犯罪三个方面,提出时代发展对警察职业素质的新要求——执法为民的思想、法律至上的理念、公平正义的人格、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人文关怀、科技证据的意识以及打击高科技犯罪的科学素养,等等,为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确立目标。
     第三部分(分四、五两章)按照知识、技能、伦理的分析框架,首先,通过对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经验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建立专业化的警察队伍是世界各发达国家警界的共同目标,并认识到建立专业化的警察队伍需要发展高等警察教育,并发展出适合其职业特点的教育训练模式,在知识传授上,学历教育以厚基础、宽口径为目标,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岗前培训以技能为目标,针对岗位需要,传授技术性知识;在技能培养上,学历教育以基础能力培养为目标,岗前培训面向实战,开展实务训练;在伦理道德养育上,以健全人格为基础,以法治为核心,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尊重人权的法治警察。其次,通过对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历史的梳理,总结出以下规律性的认识:一是社会对警察内在素养的要求决定警察应具有的知识及其价值位阶:二是形成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同步,以知识为取向”的培养模式,面对专业化的趋势,朝着“以深厚知识为基础,以技能为取向”的模式演进将是必然趋势;三是初步形成了符合警察职业特点的伦理道德规范,职业伦理道德培养方法也逐步多样化、科学化。第三,通过对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的问卷调查、专家访谈、资料分析以及与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的比较,揭示了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在知识传授方面存在着基础课程工具性过强,重警察科学知识轻法律知识,重事实知识轻价值知识;在技能训练上存在着培养目标与教学方法脱节,重理论知识灌输轻技能培养,缺乏注重技能训练的教育理念与机制;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着将政治教育等同于执法伦理教育,伦理教育方法失当,没有形成公平正义的校园文化等问题。
     本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希望对当下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第四部分(第六章)是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高等教育相关理论,提出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改革的路向。首先是确立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价值观,在知识观上,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实现人格与学养的平衡;在技能观上,以适应实战为目标,提高实践技能;在伦理观上,以法治教育为核心,培育公平正义人格。其次是构建了在这种价值观关照下“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岗位技能训练。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在大学4年本科阶段完成,大学后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者,进入警官培训学院或者中心,经过1年的职业培训,成为正式警察,也即4+1模式。这种警察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在空间上分离、在时间上衔接,不仅有利于提高警察的文化素养,增强职业发展潜力,也有利于提高警察职业技能,适应实战的需要,符合警察职业的要求,是警察教育规律的体现。
The police are an important force of 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citizens and maintaining social order.With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ruling ideas in our country,the functions of the police have also changed correspondingly,that is,from violent instruments of dictatorship to law enforcement officers of fairness and justice,from restrictors, controllers to attendants and protectors.Therefore,it puts forwards new demands for the police professional quality. What are the elements and connotations of these qualities? How should we cultivate them? The dissertation will discuss the above questions step by step.
     To do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he police in our country, the principle problem is to establish theoretical basis. Part one (Chapter two) firstly positions the roles of the police vocation as law enforcement officers and attendant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ir service is main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ocial security, and they consider the mandatory power of law as the backup and "law" as the "criterion" of police vocational activities to correct the traditional role position that the police are regarded as "instruments of dictatorship", and establish the premise for the research. Secondly, it uses professionalized theory as the analytical perspective, considers knowledge, skills and ethics as inherent power supporting a vocation, and divides the police professional quality into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constructs analytical framework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to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of police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makes the cultivation of police professional quality on the basis of the demands of inherent regulations of the police vacation.
     Police professional quality is a historical concept. It keeps abreast of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and its provisions come from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the police in the new era. Part two (Chapter thre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respecting and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and harnessing high-tech crimes, puts forward the new demands of the times for police quality---the idea of enforcing law for the people, the concept of law being above everything else, the personality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humanistic care of respecting and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consciousness of evid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attainments of harnessing high-tech crimes, etc. setting up a goa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olice professional quality.
     Part three (Chapter four and five), according to the framework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ethics, firstly, by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xperiences of the cultivation of police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aiwan region, we can see that establishing professional police force is the common goal of all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alize that establishing professional police force needs to develop higher education of the police and grow into educational training models conforming to their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spect of passing on knowledge, academic education aim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and gain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impleme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e-job training aims at skills,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mands of the position, passes on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in the aspect of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s, academic education aims to cultivate basic abilities and pre-job training develop practical training; in the aspect of the cultivation of ethics, on the basis of sound personality and keeping the rule by law as the core task, cultivate the police of the rule by law to have humanistic care and respect human rights. Next, by organizing the history of the cultivation of police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China, we summarize the following regularities: first, social demands for police inherent attainments determines the importance of knowledge and its value that the police should have; second, a model is formed that "knowledge passing on synchronizes with skills cultivation " and it tends to be "profound knowledge-based and skill-oriented" with the tendency of professionalization; third, the norms of ethics and morality that agree with polic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s initially formed, and the methods of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morality also gradually become diversified and scientific. Thirdly, the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with experts, analysis of data of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he police in China, and comparison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olice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aiwan region, reveal that there exist the following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police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the aspect of passing on knowledge, the basic curriculum is too much instrumentalized, police scientific knowledge instead of knowledge of law and knowledge of facts instead of knowledge of value are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to; in skills training, the goals of cultivation are out of line with the goals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instilling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stead of skills cultivation i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and lack of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giving prominence to skills training and mechanism; in ethics and morality, political educ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equivalent of the education of ethics of the execution of law and there are no proper ways to teach ethics, and the campus culture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cannot be formed.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research is to offer some helpful suggestions to the current reform of the cultivation of police professional quality. Part four (Chapter six),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sis and research, applies the corresponding theor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what the direction of the police professional quality will be. Firstly, re-shaping the concept of value. In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we should base on general knowledge to realize the balance of knowledge and ability and personality; in the concept of skills, we should aim to adapt to practice and enhance practical skills; in the concept of ethics, we should regard the education of law as the core, and cultivate the personality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Secondly, constructing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Trinity" in such concept of value-----general education+specializededucation+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skills. General education and specialized education are finished within the 4-year undergraduate period, and after graduation, those who can pass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will enter training colleges or centers for police officers and become regular policemen after one-year professional training, that is,4+1 model. This model separates academic education from vocational training in space, and connects them in time. It not only helps to improve cultural attainment of the police, but also helps to improve the police professional skills to adapt to practical needs and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mands of police vocation, which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regulations of police education.
引文
①王大伟.中国公安教育的特色与定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2):40-44.
    ②许敏.新形势下上海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05.81.
    ③余升淮.学会经营:发展公安院校的新理念.公安教育,2002,(1):23-26.
    ①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K].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4-5.
    ②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K].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4-5.
    ③罗伯特·兰沃西,等.什么是警察:美国的经验[M].尤小文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241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94.
    ②周全兴.我军院校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05.20-21.
    ③龚怡祖.论大学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6.
    ①霍宪丹.中国高层次司法警官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
    ①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58.
    ①陈兴良.限权与分权: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警察权[J].法律科学,2002,(1):52-68.
    ②邱华君.警察学[M].台北:茂昌图书有限公司印行,1991.4.
    ③冯德文.警察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5.
    ④尹春生.“警察”概念之科学透视[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9,(5):51-55.
    ⑤尹春生.“警察”概念之科学透视[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9,(5):51-55.
    ⑥杨建顺.日本警察法通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30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14.
    ②冯德文.警察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53.
    ③冯德文.警察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53.
    ④松井茂.警察学纲要[M].吴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4-15.
    ⑤邱华君.警察学[M].台北:茂昌图书有限公司印行,1991.4.
    ⑥邱华君.警察学[M].台北:茂昌图书有限公司印行,1991.4.
    ⑦冯德文.警察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53
    ①袁广林.美国警察专业化述评[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2):51-55.
    ②姜燕,雷鸣霞.英国警察训令初探[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146-151.
    ③蔡诚.公安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16.
    ④冯德文.警察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53-54.
    ⑤列宁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37.
    ①李文燕,左坚卫.警察执法与人权保障[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199.
    ②卓泽渊.法治国家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126.
    ③顾柏荣.论警察的本质、职能与职责[J].上海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5):32-34.
    ④胡大成.基于政权本质分析的警察性质界定[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5):157-163.
    ①崔敏.公安机关的角色定位和严格、公正、文明执法[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3):1-8.
    ②陈寒松.警察行政[M].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87.6.
    ③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z].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子,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A].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0-32.
    ④一个时期以来,党的个别组织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超越职权行使法定权力的问题.而且还很严重,并有进一步严重化的趋势.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有可能出现超警察权、超检察权、超司法权……(因此)作为一个执政党应始终以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作为党的准绳.见卓泽渊.法治国家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289.
    ①罗伯特·兰沃西,劳伦斯·特拉维斯.什么是警察:美国的经验[M].尤小文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20.
    ②李健和.关于公安机关职能问题的思考[J].公安教育,2003,(7):3-5.
    ③赵可.国外、境外警察队伍建设一一招募、培训、晋升[M].群众出版社,1997.27.
    ④罗伯特·兰沃西,劳伦斯·特拉维斯.什么是警察:美国的经验[M].尤小文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12.
    ①熊则坤.侦查辩证法[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2000.112.
    ②陈兴良.限权与分权: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警察权[J].法律科学,2002,(1):52-68.
    ③许国华,等.民警因公伤亡问题的再探索[J].公安教育2004,(7):30-33.
    ④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4.
    ①朗文当代英语词典[K].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826.
    ②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891.
    ③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2.
    ④Carr-saunders,A.M.&Willson,P.A.The Profess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3.2.
    ⑤肯尼斯·基普尼斯.职责与公义:美国的司法制度与律师职业道德[M].徐文俊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3.
    ⑥理查德·A.波斯纳.超越法律[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44.
    ⑦马建华.法官职业化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3-4.
    ⑧日本建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441.
    ①朱景文.现代西方法社会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103.
    ②6个被称为专业要素量纲分别是:①一个正式的全日制职业;②专业组织和伦理法规;③知识和教育;④服务和社会利益定向;⑤社区的支持和认可;⑥自治。见赵康.专业化运动理论——人类社会中专业性职业发展历程的理论假设[J].社会学研究,2001,(5):87-94.
    ③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④汪勇.关于中国警务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2):30-39.
    ①在法学界将Profession译为职业,专业化也就称之为职业化,如2002年7月5日,在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的全国法院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肖扬院长明确提出了“法官职业化建设”的目标,见苏泽林主编.法官职业化建设指导与研究[C].钱锋.意识形态视野下的法官职业化[A].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18:学界也都沿用这一称谓,见孙笑侠.法律人之治——法律职业的中国思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04-272.尤小文博士也秉承这一传统,将警察专业化译为警察职业化,见[美]罗伯特·兰沃西,劳伦斯·特拉维斯.什么是警察:美国的经验[M].尤小文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92-105.但在社会学领域,均称Profession为专业,本文采用这一术语。
    ②邱华君.警察学[M].台北:茂昌图书有限公司印行,1991.416.
    ③约翰·列维斯·齐林.犯罪学和刑法学[M].查良鉴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3,752.
    ④松井茂.警察学纲要[M].吴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5,38.
    ⑤罗伯特·兰沃西,劳伦斯·特拉维斯.什么是警察:美国的经验[M].尤小文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34.
    ①罗伯特·兰沃西,劳伦斯·特拉维斯.什么是警察:美国的经验[M].尤小文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35-37.
    ②Newman,K.S..Law and Ecnomic Organiz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eindustrial Societies.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883.
    ③马亚雄.世界警察导论[M].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26.
    ④马亚雄.世界警察导论[M].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26.
    ⑤罗伯特·兰沃西,劳伦斯·特拉维斯.什么是警察:美国的经验[M].尤小文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94.
    ⑥罗伯特·兰沃西,劳伦斯·特拉维斯.什么是警察:美国的经验[M].尤小文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93.
    ①罗伯特·兰沃西,劳伦斯·特拉维斯.什么是警察:美国的经验[M].尤小文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94
    ①袁广林.美国联邦调查局警察学院简况[J].公安教育,1991,(5):42.
    ②邱华君.警察学[M].台北:茂昌图书有限公司印行,1991.426.
    ③孙笑侠.职业素质与司法考试[J].法律科学,2001,(5):16-19.
    ④施路赫德.信念与责任:马克斯·韦伯论论理[A].郑戈.韦伯:法律与价值[C].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74.
    ⑤孙笑侠.职业素质与司法考试[J].法律科学,2001,(5):16-19.
    ⑥夏正江.论知识的性质与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1-11.
    ⑦夏正江.论知识的性质与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1-11.
    ①施路赫德.信念与责任:马克斯·韦伯论论理[A].郑戈主编.韦伯:法律与价值[C].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4.
    ②房文翠.法学教育价值研究——兼论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走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1.
    ①吴家麟.法律逻辑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211.
    ②尤云福.警察办案思维辨析[J].莆田学院学报,2002,(4):9-11.
    ③袁广林.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警察的角色定位[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7,(2):127-13.
    ④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73.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32.
    ②吴庚,周世雄.哲学概要[M].台北:国立编译馆,1975.203.
    ③房文翠.法学教育价值研究——兼论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走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9.
    ④转引周倩.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06.210.
    ⑤转引周倩.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06.210.
    ⑥陈明传.警察伦理在警察大学之应用与推广[EB/OL].“中央”警察大学通识教育与警察论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02-06].http://cpuweb.cpu.edu.tw/c_introduction_22.asp.
    [2]庄德森等.伦理在警察干部生活教育中的地位与实践[EB/OL].“中央”警察大学通识教育与警察论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02-06].http://cpuweb.cpu.edu.tw/c_introduction_22.asp.
    [3]章光明.从警察工作现况探讨警察伦理的新方向[J].警学丛刊,1989,(1):3-35.
    [4]转引陈明传.论警察伦理之内涵及其教学与研究方向[EB/OL].“中央”警察大学通识教育与警察论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02-06].http://cpuweb.cpu.edu.tw/c_introduction_22.asp.
    ①庄德森等.伦理在警察干部生活教育中的地位与实践[EB/OL].“中央”警察大学通识教育与警察论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02-06].http://cpuweb.cpu.edu.tw/c_introduction_22.asp.
    ②欧阳教.道德判断与道德教学[M].台北:文景书局,1996.89-94.
    ③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0-141.
    ④理查德·A.波斯纳.超越法律[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44.
    ①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0-141.
    ②詹姆斯·M·伯恩斯等.民治政府[M].陆震纶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59.
    ①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68.
    ②庄德森等.伦理在警察干部生活教育中的地位与实践[EB/OL].“中央”警察大学通识教育与警察论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02-06].http://cpuweb.cpu.edu.tw/c_introduction_22.asp.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10.
    ②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③朱国良.说和谐[DB/OL].[2005-05-06].人民网.
    ④邓伟志.论“和谐社会”[J].新华文摘,2005,(6):18-21.
    ①朱力.对“和谐社会”的社会学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5,(1):46-53.
    ②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N].人民日报,2005-02-20(1).
    ③李小科.现代西方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2):52-58.
    ④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M].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Z].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子,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A].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0-32.
    ②转引宫志刚.试论公安机关的角色定位[J].公安教育,2003,(1O):10-15.
    ①据国内的一些学者研究,中国大陆的基尼系数在1980年大约为0.3,1998年上升到O.382,1994年达到O.434,首次突破国际公认的O.4这一临界点,到200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攀升至O.458。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的城市居民抽样调查资料也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个人年收入的基尼系数达到O.561.参见吴鹏森.公平:和谐社会的柱石[J].探索与争鸣,2005,(4):5-7.
    ②朱力.对“和谐社会”的社会学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5,(1):46-53.
    ③吴鹏森. 公平.和谐社会的柱石[J]. 探索与争鸣,2005.(4):5-7
    ①陈兴良.刑法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4.
    ②胡晓燕.柏拉图和谐社会观新解[J].理论探索,2006,(2):37-39.
    ③张超.宪政建设与警政思想革命[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6):71-74.
    ①宋浩波.犯罪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109.
    ②罗伯特·兰沃西,劳伦斯·特拉维斯.什么是警察[M].尤小文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20.
    ③培根.论法律[A].培根人生论[C].何新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6.
    ①转引自于向阳.法治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21
    ①亚里斯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76.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62.
    ①戴雏·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K].中国问题研究所等组织翻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336.
    ②杨宇冠.人权法——《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4.
    ③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773.
    ④罗斯福曾说:“追求自由不是人类历史上最近才有的现象,它是一部人类史,它渗透在古代先民们的生活中,它在中世纪曾发出新的火花,它记载在英国大宪章之中。”见杨宇冠.美国总统罗斯福1941年1月20日的第三次就职演说[A].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集[C].北京:中国人民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276.
    ①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5.
    ②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75-76.
    ③卢梭.论人类不平等起源的自然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41.
    ④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4,8.
    ⑤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82.
    ⑥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9.
    ⑦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89.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20.
    ①转引自杨宇冠.人权法——《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6.
    ②转引自冯林主编.中国公民人权读本[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458.
    ③李文燕,左坚卫.警察执法与人权保障[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21.
    ④李文燕,左坚卫.警察执法与人权保障[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21.
    ①杨宇冠.人权法——《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457-462,3.
    ②吕萍,李明海.沉默权制度在我国的可行性探讨[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5-22.
    ③蔡德辉.现阶段警察教育及训练问题之探讨[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9-23.
    ④谈计算机犯罪[EB/OL].http://lunwen.cnknow.cn/article/5/19/2007-02-11/60310.shtml.
    ①肖剑鸣等著.犯罪演化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25
    ①徐向群.现代社会技术型犯罪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8,(12):4-9.
    ①Michael T.Charles. Police Training——Breaking all the Rules: Implementing the Adult Education Model into Police Training[M] .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 Publisher, LTD,2000. 22.
    ①LEAA不仅对开展司法教育的大学给予经费资助,还对就读司法学位的学生每学期给予400美元补助,还可最多获得2200美元的贷款,贷款的学生毕业后在法执行有关机关服务满1年,即可免除贷款25%.对现职业刑事司法人员,在LEEP指定的大学就读,每年可获得3000美元的贷款及奖学金,毕业后服务满4年就可免除一切贷款.警察机关也鼓励警察在职进修,对获得学位的警察给予加薪或升迁.见邱华君.警察学[M].台北:茂昌图书有限公司印行,1991.426.
    ②到目前为止,美国大部分警察机构招募新警察的最低学历要求仍然为高中毕业,83.O%的警察机构仅要求高中学历,有1.O%的警察机构要求受过4年高等教育,8.0%的要求受过2年高等教育,5.0%要求受到某种学院教育,还有3%的警察机构对学历没有任何要求.见罗伯特·兰沃西,劳伦斯·特拉维斯.什么是警察:美国的经验[M].尤小文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255.
    ③邱华君.警察学[M].台北:茂昌图书有限公司印行,1991.425-426.
    ④罗伯特·兰沃西,劳伦斯·特拉维斯.什么是警察:美国的经验[M].尤小文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253.
    ⑤罗云.关于学科、专业与课程三大基本建设关系的思考[M].现代教育科学,2004,(3):32-34.
    ①纽约州立大学杰伊刑事司法学院为美国警界培养许多杰出人才,享有“警界哈佛”之誉.见刘卫东.英美两国警察经验训练制度及其特色[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2,(4):52-56.
    ②邱华君.警察学[M].台北:茂昌图书有限公司印行,1991.427.
    ③纽约州立大学杰伊刑事司法学院教学计划[EB/OL].纽约州立大学杰伊刑事司法学院网站,[2005-02-20].http://www.jjay.cuny.edu/programs Undergraduate/progUndeGradGene.asp.
    ①王彦吉.北美刑事司法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6):1-7.
    ②王彦吉.北美刑事司法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6):1-7.
    ③陈寒松.警察行政[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87.310-311.
    ①赵可.国外、境外警察队伍建设——招募、培训、晋升[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27.
    ②赵可.国外、境外警察队伍建设——招募、培训、晋升[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26.
    ①赵可.国外、境外警察队伍建设——招募、培训、晋升[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27.
    ②赵可.国外、境外警察队伍建设——招募、培训、晋升[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26.
    ①赵可.国外、境外警察队伍建设——招募、培训,晋升[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34.
    ②赵可.国外、境外警察队伍建设——招募、培训、晋升[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25.
    ③于俊平.浅析美国洛杉矶警察局执法中的问题及警察招募培训制度改革[A].赵可.国外、境外警察队伍建设——招募、培训、晋升[c].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51-54.
    ①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谢宗仙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90.
    ①世界警察参考资料[J].1993,(10):25-28.
    ②金淑媛译.美国警察的职业道德培训[A].赵可.国外、境外警察队伍建设——招募、培训、晋升[C].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35-39.
    ③丹尼斯·史蒂文斯.实施卓有成效的大学教育[J].王永龙译.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75-77.
    ①邱华君.警察学[M].台北:茂昌图书有限公司印行,1991.416.
    ②张世俊.考察英国警察教育制度的几点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00,(3):3-7.
    ①W.L.Melville Lee, A History of Police in England[M].London: Methuen, 1901.
    ②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英国警察教育训练考察报告[J].公安教育,2006,(5):48-52.
    ③李仙翠译.澳大利亚警察的招募与培训[A].赵可.国外、境外警察队伍建设——招募、培训、晋升[C].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157-158.
    ①王赤韧.怎样有效地培训警员——澳大利亚的一项模拟训练计划[A].赵可.国外、境外警察队伍建设一一招募、培训、晋升[C].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163-172.
    ①王兴发,高春兴.日本警察教育和警察管理体制及启示[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2):98-100.
    ②邱华君.警察学[M].台北:茂昌图书有限公司印行,1991.432.
    ③世界警察参考资料[J].1992,(2):4-5.
    ④转引徐常宾.新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警察价值观及其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
    ①德国大学也有与警察相近的专业,如法律、犯罪侦查学、刑事犯罪学和治安法等专业,这些专业也为德国警察事业培养人才,见公安部外事局.欧洲主要国家警察概况[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30.
    ①德意志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将法律训练视为儿童德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认为:“法律的思想应用于两种或数种意志发生冲突时的道德判断之中,这种冲突是根据意愿协调所制定的法律来协调的.”他还认为:“正义的思想可作为判断为社会或个人服务者(意志协调),或破坏这种协调者加以赏罚的指导原则.”转引自霍宪丹.当代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205.
    ②霍宪丹.当代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205.
    ③郭力.沿着正义女神的足迹[J].世界视点,2006,(6):50-53.
    ①陈寒松.警察行政[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87.237.
    ②陈寒松.警察行政[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87.237.
    ③蔡德辉.现阶段警察教育及训练问题之探讨[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9-23.
    ④蔡德辉.现阶段警察教育及训练问题之探讨[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9-23.
    ⑤赵可.国外、境外警察队伍建设——招募、培训、晋升[M].群众出版社,1997.266.
    ⑥“中央”警察大学大学部75期各系教学计划[EB/OL].http:/cpuweb2.cpu.edu.tw/management/html/course2.htm.
    ①“中央”警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网站[EB/OL].[2006-02-06].http:/cpuweb2.cpu.edu.tw.
    ①庄德森,等.伦理在警察干部生活教育中的地位与实践[EB/OL].“中央”警察大学通识教育与警察论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02-06].http://cpuweb.cpu.edu.tw/c_introduction_22.asp.
    ②王新民.与韩国警察大学学生访谈有感[C].内部资料,2006.
    ①将暑假前4周、后2周作为夏季学期,寒假前4周、后1周为秋季学期,见孙燕.韩国警察教育的现状及启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3):151-154.
    ②孙燕.韩国警察教育的现状及启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3):151-154.
    ①王大伟.中国公安教育的特色与定位[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2):40-44.
    ①邱华君.警察学[M].台北:茂昌图书有限公司印行,1991.427.
    ②王彦吉.北美刑事司法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6):1-7.
    ③陈寒松.警察行政[M].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87.347-353.
    ①王彦吉.北美刑事司法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6):1-7.
    ①纽约州立大学杰伊刑事司法学院教学计划[EB/OL].纽约州立大学杰伊刑事司法学院网站,[2005-02-20].http://www.jjay.cuny.edu/programs Undergraduate/progUndeGradGene.asp.
    ①1829年大伦敦警察厅发布的《警察训令》,转引自袁广林.巡警实用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11.
    ①韩延龙,等.中圆近代警察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
    ②韩延龙,苏亦工,等.中国近代警察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7.
    ③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
    ①韩延龙,苏亦工,等.中国近代警察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5.
    ②袁小红.黄遵宪警政思想述略[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95-96.
    ③湖南保卫局章程[Z].湘报,第7号.
    ④朱寿朋.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⑤光绪政要(第27卷).58.
    ⑥项左辅禀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①王健.中国近代的法律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90.
    ②陶大钧禀呈[Z].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③警务学堂章程[Z].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④徐世昌.退耕堂政书[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187.
    ⑤盂庆超.中国警察近代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210.
    ①韩延龙,苏亦工,等.中国近代警察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44.
    ②邓裕坤.现代警察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14.
    ③李士珍.警察行政之理论与实际[M].南京:中华警察学术研究社,1948.69-84.
    ①警务学堂章程[Z].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②巡警部礼[Z].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十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③受资料的局限,无从知晓警察学的具体内容,但有资料记载,1908年成立的参议厅作新社“编译的《警察学》一书是关于警察理论的学术很强的著作”.见韩延龙,苏亦工.中国近代警察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254.
    ①韩延龙,苏亦工.中国近代警察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499-500.
    ②韩延龙,苏亦工.中国近代警察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736.
    ①陈寒松.警察行政[M].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87.252.
    ②肖郎,施峥.日本教习与京师警务学堂[J].近代史研究,2004,(5):31-71.
    ③韩延龙,苏亦工,等.中国近代警察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241.
    ④韩延龙,苏亦工,等.中国近代警察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301-302.
    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培养方案[C].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务处,2005.5.
    ①转引孟庆超.中国警察近代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127.
    ②肖郎,施峥.日本教习与京师警务学堂[J].近代史研究,2004,(5):31-71.
    ①韩延龙,苏亦工,等.中国近代警察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732-733.
    ②李士珍.精神讲话选集(一).南京:中央警官学校,124.
    ③李士珍.精神讲话选集(二).南京:中央警官学校,175.
    ④李士珍.精神讲话选集(二).南京:中央警官学校,128.
    ⑤韩延龙,苏亦工,等.中国近代警察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243.
    ⑥转引孟庆超.中国警察近代化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267.
    ①公安部教育局主编.公安教育概论[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26-39.
    ①公安部教育局主编.公安教育概论[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29.
    ②蔡诚.建立公安教育体系努力开创公安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在第一次全国公安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A].公安部人事训练局编.公安教育文件汇编[C].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8-9.
    ③胡之光.在全国公安教育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A].公安部人事训练局编.公安教育文件汇编[C].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20.
    ①祝春林.深化公安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公安队伍[J].公安教育,1999,(6):7-16.
    ①《中国人民公安史稿》编写组.中国人民公安史稿[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246-247.
    ②公安部教育局主编.公安教育概论[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27.
    ③鞠凤芝,高玉凤.公安教育的历史篇章——忆东北公安干校的创立和历程[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6,(3):120-123.
    ④公安部教育局主编.公安教育概论[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26-39.公安部教育局主编.公安教育概论[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26-39.
    ①刘祁宪.公安教育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36.
    ②鞠凤芝,高玉凤.公安教育的历史篇章——忆东北公安干校的创立和历程[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6,(3):120-123;刘祁宪.公安教育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37.
    ③关于印发《关于高等公安院校制订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通知[A].公安部人事训练局编.公安教育文件汇编[C].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199-202.
    ①全国公安专科学校校长、党委书记座谈会议纪要[A].公安部人事训练局编.公安教育文件汇编[C].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149.
    ②公安教育发展九·五计划[A].公安部人事训练局编.公安教育文件汇鳊[C].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149.
    ③陶驷驹部长在中国警察院校长赴美研修团总结汇报会上的讲话[A].公安部人事训练局编.公安教育文件汇编[C].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149.
    ④胡之光副部长在全国部分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A].公安部人事训练局编.公安教育文件汇编[C].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174.
    ①胡之光副部长在全国部分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A].公安部人事训练局编.公安教育文件汇编[C].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168.
    ②公安部政治部编.警察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③罗干.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建校5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A].公安部人事训练局编.公安教育文件汇编[C].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168.
    ①唐建光.孙志刚死亡真相[J].新闻周刊,2003,(21).
    ②李文燕,左坚卫.警察执法与人权保障[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113.
    ③雨藤.“处女嫖娼案”:我两次看见麻旦旦哭倒在地[N].北京青年报,2001-07-25.
    ①张大奎.叶县冤案始末[J].律师与法制,1998,(9):20-22.
    ②李文燕,左坚卫.警察执法与人权保障[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113.
    ③李文燕,左坚卫.警察执法与人权保障[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113-115.
    ④陈兴良.法治的使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28.
    ⑤陈兴良.法治的使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28.
    ①知明.延迟救治身亡,谁为老太太之死负责[N].北京青年报,2002-04-17.
    ②醉酒男子冬夜被冻死 警察称其拒救助拒出警[EB/OL].http://news.tom.com.2007-01-20,07时54分CCTV.
    ①许敏.新形势下上海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05.
    ②海姣.论侦查意识的培养[J].公安教育,2003,(2):37-40.
    ③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笔者选取了北京,江苏、广东、云南、浙江、湖北警官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铁道公安专业,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江西公安专科学校本科班等10所院校本科学生,每所学校40份,治安管理专业、刑侦侦查专业各20份,调查时机为各院校学生毕业实习归校后,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86份,有效问卷381份,有效率为95.2%,包括表5.8,5.10至17、表5.20、21,表6.2,6.8至11.
    ①刘永富.价值哲学的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9.
    ②自由教育首先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认为:“自由教育以发展理性,促使人的智慧、道德和身体的和谐发展,为个体积极享用‘闲暇’,从事‘沉思’做准备.它排斥任何为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或为其他的实用目的,只是为献身于理性的思维和为对客观真理的探索做准备.”见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6.其核心概念是自由,即心智的解放,专为有闲阶级和统治阶级而设立,以培养绅士为目标.
    ③第一次是1828年著名的《耶鲁报告》,它强调大学的目的在于“提供心灵的训练和教养”,认为古典文雅学科是达成这种训练和教养的最佳选择,严厉拒绝大学开授实用的技艺科目:第二次是20世纪初美国大学自由选修盛行,自由任选之后,学生所学要么过度集中某一学门领域,形成视界偏狭窄化,要么零乱杂蔓,知识欠缺系统性,为此哈佛大学罗尔(Lowell)校长提出主修制和通识分类必修制;第三次是70年代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提出的核心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必修文学与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外国文化、道德理性6个方面,目的在于确保知识的广度与平衡,掌握获取知识的主要方法,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见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26.
    ①耶鲁报告发表(1828)之后的第二年,帕卡德教授在《北美评论》发表文章支持耶鲁报告,并用“general education”(即通识教育)两个字申论共同科目学习的必要性,是“general education”一词最先在美国的正式出现.见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②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26.
    ①周全兴.我军院校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05.128.
    ②Jos Ortega.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M].translated by Howard Lee Nostrand,Roulledge and Kegan Paul Ltd.,London,1946.1952.
    ①公安部人事训练局编.公安教育文件汇编[C].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149.
    ②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176.
    ①Flexner,Abraham.Universities:American,English,Gema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29-30.
    ②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7.
    ③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7.
    ①军事组织代充警察,必然采用军队而非警察的方式维持治安,不通警学的军事人员也必然用对待敌人的态度对待民众,这种充满力量的方式固然会迅速带来“平静”,相伴而来的白色恐怖却迟迟不肯散去.“军队只是对外,在国防上保卫国家,警察却是对内,要在国内维持秩序,保护百姓生命财产”.见孟庆超.中国警察近代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276,173.
    ②杨欣欣.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36.
    ③这里,笔者援引了陈桂生教授关于专业性职业和事务性职业的划分,他认为,专业性职业的从业人员须具有相当专门的理论修养与实践能力,而不具备这种修养与能力的人便难以胜任职务,这种专门的理论修养与实践能力是为专业修养;事务性职业是较为通用的职业,虽要求从业人员掌握本职的实用技能,并按照规范操作,但这种技能专门化程度不高,(有些甚至)无须专门训练、单凭体力就可胜任。见陈桂生.“职业教育”辨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5,(10):7-9.
    ④陈桂生.“职业教育”辨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5,(10):7-9.
    ①罗伯特·兰沃西,劳伦斯·特拉维斯.什么是警察[M].尤小文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352.
    ②平冢益德在《世界教育词典》对“专业教育”释义时强调:“无论如何,在今天用专业教育的词语称呼专业教育的第二个概念(指professional education)恐怕反而引起混乱,不如最好使用别的称呼,如培养专门职业的教育。”见平冢益德.世界教育词典[K].黄德诚,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611.
    ③何万宁.试析专业学位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对接[J].高教探索,2002,(4):30-32.
    ④周全兴.我军院校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05.123.
    ⑤周全兴.我军院校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05.123.
    ①邱华君.警察学[M].台北:茂昌图书有限公司印行,1991.415.
    ②Shernock,S.,Dantzker,G.D.Education and training:NO longer just a badge and a gun[M].Newton,MA:Butterworth-Heinemam,1997.75-98.
    ③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M].潘汉典,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32-238.
    ④霍宪丹.当代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8.
    ①霍宪丹.当代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中固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39-240.
    ②黄文艺.法律教育四题[J].法律科学,2002,(5):3-11.
    ③辛民.访美国著名刑事专家李昌钰博士[J].公安教育,2001,(4):2-5.
    ④公安部草拟的《人民警察法》原稿第1条就是“人民警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是武装性质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认为这一提法不妥,最终删除了这一条.见崔敏.公安机关角色定位与观念更新[J].公安教育2003。(8):5-7.
    ⑤“政法”乃社会主义中国特有的术语,“政法”之“政”,是“专政”,而不是“政治”:“政法”之“法”,是融化在“专政工具”之内的法律。故政法院校是培养从事“专政工作”的干部。见方流芳.中国法学教育观察[J].比较法研究,1998,(2):116-144.此处政法机关包括法院、检察院,公安(警察)局、司法局,故政法院校也包括警察院校。
    ⑥杨振山.中国法学教育沿革之研究[J].政法论坛2000,(4):136-148.
    ①转引陈兴良.法治的使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21.136-148.
    ②杨振山.中国法学教育沿革之研究[J].政法论坛2000,(4):136-148.
    ③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81.
    ④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冶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3.
    ①转引自房文翠.法学教育价值研究——兼论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走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1.
    ②孙笑侠.法律之治——法律职业的中国思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369.
    ①陈兴良.法治的使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28.
    ②陈兴良.法治的使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29.
    ①陈兴良.法治的使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29.
    ②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冶平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43.
    ③陈兴良.法治的使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25.
    ①M.凯依若姆,L.伊尔凯尔.国际禁止酷刑工作的新动向[M].环球法律评论,360.
    ②赵燕.论警察的人权教育[J].公安教育2002,(11):31-33.
    ③赵燕.论警察的人权教育[J].公安教育2002,(11):31-33.
    ④转引自房文翠.法学教育价值研究——兼论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走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2.
    ①有研究者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警察强调不忠于党派,只忠于职守,其警察培养侧重知识与技能,而我国则不然,我们的公安队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刑事司法力量,首先是要求政治合格,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有一段较长时间的不断教育、不断强化的过程,需要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政治氛围。见何炬,何贵初.公安专科教育发展的思考[J].公安教育,2001,(8):12-14.
    ②作者所在的学校从2002年起,为升本创造条件,与石家庄铁道学院联合办本科教育,前两年在石家庄铁道学院接受本科基础教育,后两年在该校接受警察专业教育,此外还有辽宁、浙江等高等警官专科学校.
    ③郑常青.从公安教育的特殊性看公安院校的发展方向[J].公安教育,2001,(5):17-19.
    ④西南政法大学2004级本专科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Z].西南政法大学教务处,2004.11
    ①郑万新.开拓进取,创新务实,改革和加强上海公安教育训练工作[J].公安教育,2002,(1):33-36.
    ②郑万新.开拓进取,创新务实,改革和加强上海公安教育训练工作[J].公安教育,2002,(1):33-36.
    ③虽然称其为第二专科教育,从本质上看还是职业培训.因此,笔者将其归结为职业培训模式.事实上,学员已有专科学历,一些还有本科学历,再颁发一个专科毕业证书,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④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招收的首届学员共1011名,本科占15%左右,高专占65%,高职占20%,学员所学专业涉及159个专业;2004年本科占27.4%,高专占25%,高职占47.6%,学员所学专业涉及171个专业.见许敏.新形势下上海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05.81.可以预计,随着警务工作复杂性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程度的提高,招收新警中本科学历也将不断提高.
    ⑤毛志斌.公安高校发展中的六大矛盾[J].公安教育,2002,(1):20-23.
    ①毛志斌.公安高校发展中的六大矛盾[J].公安教育,2002,(1):20-23.
    ②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06级公安管理专业第二专科教学计划[].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2006;许敏.新形势下上海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05.79.
    ③郑常青.从公安教育的特殊性看公安院校的发展方向[J].公安教育,2001,(5):17-19.
    ④赫钦斯.民主社会中教育上的冲突[M].陆有铨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84.
    ①孙中华.历史传承、现实延伸与未来需要——谈我国建立警察学学科的必然性和必要性[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4,(4):13-16.
    ①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
    ①文辅相.中国高等教育目标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16.
    ①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
    ②周川.专业散论[J].高等教育研究,1992,(2).
    ①韩延龙,苏亦工.中国近代警察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736.
    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培养计划[Z].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务处,2006.
    ①目前,司法部设有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每个省基本上有一所司法警官院校,隶属于司法厅。
    ②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取消法学门类下设的法学、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改造法学、商法等7个专业,将其归并为一个法学专业,实行“大法学专业”教育.见郭成伟.法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27.
    ③谢安邦,唐安国,唐玉光.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6.
    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的意见,2005年1月.
    ②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公安管理专业2006级第二专科教学计划[Z].上海: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2006.
    ③王连蒲,李双其.实现“学历式教育”与“培训式教育”的有机结合——公安院校刑事侦查专业教学改革之思考[J].福建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2):90-93.
    ④顾明远.教育犬辞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780.
    ①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8.
    ②施庆瑞.警察伦理学[M].台北:台湾警察专科学校,2003.20.
    [1]林建铭.杜威的道德教育观对师生伦理的启示[J].学生辅导,64-71.
    [1]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关于暂停2007年全日制本专科招生的公告[EB/OL].[2007-09-18].北京人民警察学院网,http://www.bppc.edu.cn/mh/gonggao.htm.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海编辑委员会.辞海[K].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3]法学词典[K].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4]高阶英汉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6]当代英语词典[K].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
    [7]顾明远.教育大辞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8]平冢益德著,黄德诚,等译.世界教育词典[K].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9]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K].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10]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K].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熊月之.和谐社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3]席酉民,尚玉凡.和谐管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卓泽渊.法治国家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5]于向阳.法治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6]陈兴良.法治的使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7]小田原芳.小田原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8]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9]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2]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3]拉塞克,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4]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5]张先华.教育思想的革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6]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7]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8]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9]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0]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胡建华,周川,等.高等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22]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3]叶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4]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5]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6]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7]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
    [28]眭依凡.大学校长办学理念与治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9]尹艳秋.必要的乌托邦:教育理想的历史考察与建构[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30]杨德广.现代教育理念专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1]沃尔夫·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2]日本建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33]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4]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35]杨杏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2002.
    [36]周全兴.我军院校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05.
    [37]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38]朱小蔓.模式建构与理论反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9]程静,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诠释与应对[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40]霍宪丹.当代法律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中国政法出版社,2005.
    [41]霍宪丹.中国高层次司法警官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2]赫钦斯.民主社会中教育上的冲突[M].陆有铨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
    [43]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44]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5]文辅相.中国高等教育目标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46]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7]匡英.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之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05.
    [48]时伟.专业化视野下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2003.
    [49]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0]马建华.法官职业化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5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2]苏泽林.法官职业化建设指导与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53]周倩.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06.
    [54]许敏.新形势下上海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05.
    [55]蔡诚.公安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
    [56]郑宗楷.警察法总论[M].(旧)商务印书馆,1943.
    [57]冯德文.警察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58]陈东升.公安教育理论研究综述[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
    [59]陈寒松.警察行政[M].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87.
    [60]邱华君.警察学[M].台北:茂昌图书有限公司印行,1991.
    [61]松井茂.警察学纲要[M].吴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62]罗伯特·兰沃西,劳伦斯·特拉维斯.什么是警察[M].尤小文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
    [63]马亚雄.世界警察导论[M].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64]公安部外事局.欧洲主要国家警察概况[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
    [65]孟庆超.中国警察近代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66]韩延龙,苏亦工,等.中国近代警察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7]邓裕坤.现代警察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68]李士珍.警察行政之理论与实际[M].南京:中华警察学术研究社,1948.
    [69]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0]徐世昌.退耕堂政书[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71]孙笑侠.法律人之治——法律职业的中国思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72]赵可.国外、境外警察队伍建设——招募、培训、晋升[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
    [73]公安部人事训练局.公安教育文件汇编[Z].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74]公安部教育局.公安教育概论[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
    [75]刘祁宪.公安教育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76]公安部教育局.公安院校概览[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
    [77]周章琪.现代警务与警察教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78]陈东升.公安教育理论研究综述[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
    [79]孙晓楼.法律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997.
    [80]王健.中国近代的法律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81]房文翠.法学教育价值研究——兼论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走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2]郭成伟.法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83]杨欣欣.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84]欧阳教.道德判断与道德教学[M].台北:文景书局,1996.
    [85]史宇澄.认识你自己——论人之为人[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86]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87]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Z].中国问题研究所等组织翻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88]杨宇冠.人权法——《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89]郑杭生,谷春德.人权史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90]杨宇冠.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集[C].北京:中国人民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91]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92]卢梭.论人类不平等起源的自然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93]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科技局.现代高科技犯罪防范与对策[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95]肖剑鸣.犯罪演化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6]《中国人民公安史稿》编写组.中国人民公安史稿[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97]陈智勇.中国古代社会治安管理史[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98]任惠华.中国侦查史[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99]朱寿朋.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0]光绪政要(第27卷).
    [101]项左辅禀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102]陶大钧禀呈[Z].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103]警务学堂章程[Z].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104]巡警部礼[Z].光绪三是二年五月十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105]李士珍.精神讲话选集.中央警官学校,175.
    [106]朱恩涛.日本警察与警务——中国公安厅局长日本研修论文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07]公安部外事局.美国警察体制概况[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
    [108]马跃.美国刑事司法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09]马贵祥.刑事司法正义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110]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11]张乃根.西方法哲学史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112]陈兴良.刑法的启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13]肯尼斯·基普尼斯.职责与公义:美国的司法制度与律师职业道德[M].徐文俊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14]理查德·A.波斯纳.超越法律[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15]施路赫德.韦伯:法律与价值[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16]陈兴良.刑法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17]杨成铭.人权法学[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118]孙孝福.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19]李文燕,左坚卫.警察执法与人权保障[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120]警察行政权力的规范与救济[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121]张积成.人民警察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122]王芳.当代中国的公安工作[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123]袁广林.人民警察法概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124]高文英.警察行政法探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
    [125]杨建顺.日本警察法通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126]北京大学法律系外国法教研室.外国警察法规选编[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7.
    [127]熊则坤.侦查辩证法[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2000.
    [128]约翰·列维斯·齐林.犯罪学和刑法学[M].查良鉴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3.
    [129]朱景文.现代西方法社会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130]吴家麟.法律逻辑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
    [131]迈克尔·波兰尼.许泽民译.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132]吴庚,周世雄.哲学概要[M].台北:国立编译馆,1975.
    [133]刘永富.价值哲学的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34]徐常宾.新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警察价值观及其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
    [135]詹姆斯·M·伯恩斯等.民治政府[M].陆震纶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36]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
    [137]培根.培根人生论[C].何新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8]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M].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39]亚里斯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40]宋浩波.犯罪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141]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谢宗仙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142]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M].潘汉典,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14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44]罗伯特·杰克曼.不需要暴力的权力[M].欧阳景根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45]裴东波.法治脚步声中的中国警察权——中国警察权的失范与规制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图书馆,2006.
    [146]张振声.中国警察心理健康训练[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7.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2005,(3).
    [2]邓伟志.论“和谐社会”[J].新华文摘,2005,(6).
    [3]朱力.对“和谐社会”的社会学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5,(1).
    [4]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N].人民日报,2005-02-20(1).
    [5]李小科.现代西方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2).
    [6]吴鹏森.公平:和谐社会的柱石[J].探索与争鸣,2005,(4).
    [7]胡晓燕.柏拉图和谐社会观新解[J].理论探索,2006,(2).
    [8]严颂.论和谐社会与法治[J].政治与法律,2005,(3).
    [9]冯梦成.和谐社会的法治构建[J].实事求是,2005,(4).
    [10]郭勤,施昌礼.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思考[J].公安学刊,2005,(3).
    [11]张恒山.略论和谐社会中的公平正义与法律[J].法学杂志,2005,(1).
    [12]魏小强,石宏伟.论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J].江苏大学学报,2005,(4).
    [13]吕世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J].学习与探索,2005,(3).
    [14]蒋宏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深层价值考察[J].江苏社会科学,2005,(4),
    [15]王称心.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分析[J].法学杂志,2005,(9).
    [16]庞海刚.构建和谐社会的侦查法制思考[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17]周永康.关于社会稳定问题[N].学习时报,2004-08-02.
    [18]胡太平.大力加强公安机关能力建设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J].公安研究,2005,(5).
    [19]郑纯现.民主和法治: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J].法学论坛,2005,(4).
    [20]张举.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及构建途径[J].学术论坛2005,(7).
    [21]卓泽渊.论法治国家[J].现代法学,2002,(5).
    [22]梁晶蕊.论法治社会中的警察权[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3,(2).
    [23]邵晓顺.监狱人民警察素质结构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2).
    [24]周寅.警察素质结构及其效能[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25]邵祖峰.当代警察素质综合评价[J].新疆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25]徐玉明.警察素质结构的实证性研究[J].公安研究,2002,(2).
    [27]王洗尘.警察素质与公安管理[J].公安研究,2003,(6).
    [28]王一平.警察素质与公安教育培训[J].公安研究,2003,(7).
    [29]方传新.人民警察素质的基本构成[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5).
    [30]王继江.论高素质警察的测评与培养[J].上海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31]邵组峰.基于模糊理论的警察素质评价[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4).
    [32]谢林棕.中国大陆警察素质现状及提高[J].浙江学刊,1999,(4).
    [33]李健和.巡逻警察的素质与培训[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95,(2).
    [34]吴跃章.公安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公安教育,2002,(8).
    [35]王连蒲,李双其.实现“学历式教育”与“培训式教育”的有机结合——公安院校刑事侦查专业教学改革之思考[J].福建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36]方彦,向民.教育观念更新与公安人才培养模式[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6).
    [37]朱炜,等.公安专科学校实行“+1”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38]项目课题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基本指导思想与警察高等教育改革趋势[J].公安教育,2002,(12).
    [39]吴永福.论警察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公安教育发展走势[J].公安教育,2000,(12).
    [40]崔嫒.对警察文化素质教育的再认识[J].公安教育,2000,(12).
    [41]汪传法.公安院校人文精神教育的几点思考[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5).
    [42]黄生鹏.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人民警察职业道德[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6).
    [43]尹焕富.试论警察人文教育[J].山东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44]逯其军.论公安高等教育人文化[J].公安教育,2005,(2).
    [45]黄贵生,刘卓云.论中国警察人权理念的建构[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5).
    [46]何泉生.论看守所在押人员的权利及其保障[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1).
    [47]赵燕.论警察的人权教育[J].公安教育,2002,(11).
    [48]葛志山.论治安专业的专业属性及培养目标[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49]郑群.新世纪公安高等教育发展探析[J].山东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50]李龙禾.21世纪的警务模式——电子警务[J].山东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
    [51]肖朗,施峥。日本教习与京师警务学堂[J].近代史研究,2004,(5).
    [52]王家俭.清末民初我国警察制度现代化的历程(1901-1916)[J].台湾师范大学学报,1982,(10).
    [53]任士英.略论《警察学》与清朝警察行政创立时期的警察教育[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4).
    [54]张奎斌.我国公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与展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7).
    [55]陈兴良.限权与分权: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警察权[J].法律科学,2002,(1).
    [56]尹春生.“警察”概念之科学透视[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9,(5).
    [57]雷鸣霞.英国警察训令初探[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
    [58]顾柏荣.论警察的本质、职能与职责[J].上海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5).
    [59]胡大成.基于政权本质分析的警察性质界定[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5).
    [60]李健和.关于公安机关职能问题的思考[J].公安教育,2003,(7).
    [61]胡建奇.论公共选择理论在公安机关行政改革中的适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5).
    [62]许国华,等.民警因公伤亡问题的再探索[J].公安教育2004,(7).
    [63]胡铭.公安工作专业化的思考[J].公安教育,2002,(4).
    [64]赵康.专业化运动理论——人类社会中专业性职业发展历程的理论假设[J].社会学研究,2001,(5).
    [65]袁广林.美国警察专业化述评[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2).
    [66]汪勇.关于中国警务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2).
    [67]孙笑侠.职业素质与司法考试[J].法律科学,2001,(5).
    [68]夏正江.论知识的性质与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
    [69]尤云福.警察办案思维辨析[J].莆田学院学报,2002,(4).
    [70]崔敏.公安机关角色定位与观念更新[J].公安教育,2003,(8).
    [71]向党.法治国家的警察理念[J].公安教育,2003,(7).
    [72]崔敏.明确公安机关角色定位 搞好公安队伍自身建设[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1).
    [73]宫志刚.试论公安机关角色定位[J].公安教育,2003,(10).
    [74]杨莉.也谈公安机关角色定位[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5).
    [75]崔敏.公安机关的角色定位和严格、公正、文明执法[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 (3).
    [76]袁广林.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警察的角色定位[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7,(2).
    [77]宫志刚.试论公安机关的角色定位[J].公安教育,2003,(10).
    [78]张超.宪政建设与警政思想革命[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6).
    [79]胡文娟,张安柱.社会转型时期的人格建构[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80]吕萍,李明海.沉默权制度在我国的可行性探讨[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81]蔡德辉.现阶段警察教育及训练问题之探讨[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82]马进保.高科技犯罪的特点趋势与对策[J].广东公安科技,2001,(2).
    [83]叶继红.打击高科技犯罪保障国家信息安全[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84]傅晓海,李文涛,田文涛.高科技犯罪的侦防对策[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1).
    [85]闰财旺,程军伟.青少年高科技犯罪探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2).
    [86]徐向群.现代社会技术型犯罪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8,(12).
    [87]夏勇,等译.美国警务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3).
    [88]罗云.关于学科、专业与课程三大基本建设关系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3).
    [89]刘卫东.英美两国警察经验训练制度及其特色[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2,(4).
    [90]蔡德辉。现阶段警察教育及训练问题之探讨[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91]王大伟.中国公安教育的特色与定位[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2).
    [92]袁小红.黄遵宪警政思想述略[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
    [93]祝春林.深化公安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公安队伍[J].公安教育,1999,(6).
    [94]鞠凤芝,高玉凤.公安教育的历史篇章——忆东北公安干校的创立和历程[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6,(3).
    [95]孙中华.历史传承、现实延伸与未来需要——谈我国建立警察学学科的必然性和必要性[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4,(4).
    [96]陈桂生.“职业教育”辨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5,(10).
    [97]何万宁.试析专业学位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对接[J].高教探索,2002,(4).
    [98]黄文艺.法律教育四题[J].法律科学,2002,(5).
    [99]辛民.访美国著名刑事专家李昌钰博士[J].公安教育,2001,(4).
    [100]方流芳.中国法学教育观察[J].比较法研究,1998,(2).
    [101]杨振山.中国法学教育沿革之研究[J].政法论坛2000,(4).
    [102]赵燕.论警察的人权教育[J].公安教育2002,(11).
    [103]何炬,何贵初.公安专科教育发展的思考[J].公安教育,2001,(8).
    [104]郑常青.从公安教育的特殊性看公安院校的发展方向[J].公安教育,2001,(5).
    [105]郑万新.开拓进取,创新务实,改革和加强上海公安教育训练工作[J].公安教育,2002,(1).
    [106]毛志斌.公安高校发展中的六大矛盾[J].公安教育,2002,(1).
    [108]夏敏.晚清时期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建设[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4).
    [109]杨玉环.论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开创[J].辽宁大学学报,2003,(6).
    [110]孙多金.当代美国的警察高等教育及其启示[J].公安教育,2003,(10).
    [111]汪勇.美国的警察教育[J].公安教育,1998,(5).
    [112]王彦吉.北美刑事司法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6).
    [113]丹尼斯·史蒂文斯著,王永龙译.实施卓有成效的大学教育[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114]张世俊.考察英国警察教育制度的几点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00,(3).
    [115]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英国警察教育训练考察报告[J].公安教育,2006,(5).
    [116]王兴发,高春兴.日本警察教育和警察管理体制及启示[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117]蔡德辉.现阶段警察教育及训练问题之探讨[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118]孙燕.韩国警察教育的现状与启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3).
    [119]孙燕.韩国警察在职教育的改革[J].公安教育,2002,(12).
    [120]王新民.与韩国警察大学学生访谈有感[C].内部资料,2006.
    [121]郝平萍.德国的警察教育培训体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增刊).
    [122]熊一新.论法国警察教育培训体制特点[J].公安教育,2002,(11).
    [123]朱启禄,王大伟.对西方警察教育培训的追踪与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95,(1).
    [124]程胜军.世界各国警察教育的共同特点[J].人民公安,1997,(22).
    [125]王兴发,高春兴.日本的警察教育和管理体制及启示[J].山东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126]马亚雄.英国及我国香港警察机关职位分类的含义内容与特点[J].山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127]康大民.中国警察——公安的百年回顾[J].辽宁警专学报,2001,(4).
    [129]刘振勇.点击司进督警训课堂的“困惑”[J].辽宁警专学报,2004,(1).
    [129]翟焕志.谈在向公安职业教育过渡中的几个转变[J].辽宁警专学报,2004,(2).
    [130]孙明山.以“二十公”精神统领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J].公安教育,2004,(6).
    [131]陈明传.警察伦理在警察大学之应用与推广[C].“中央”警察大学通识教育与警察论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http://cpuweb.cpu.edu.tw/c_introduction_22.asp.
    [132]庄德森等.伦理在警察干部生活教育中的地位与实践[C].“中央”警察大学通识教育与警察论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http://cpuweb.cpu.edu.tw/c_introduction_22.asp.
    [133]章光明.从警察工作现况探讨警察伦理的新方向[J].警学丛刊,1989,(1).
    [134]陈明传.论警察伦理之内涵及其教学与研究方向[C].“中央”警察大学通识教育与警察论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http://cpuweb.cpu.edu.tw/c_introduction_22.asp.
    [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培养方案[Z].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务处,2005.
    [2]北京人民警察学院本科教学计划[Z].北京:北京人民警察学院教务处,2005.
    [3]江苏警官学院本科教学计划[Z].南京:江苏警官学院教务处,2005.
    [4]湖北警官学院2005级本科教学计划[Z].武汉:湖北警官学院教务处,2005.
    [5]广东警官学院2005级本科各专业教学计划[Z].广州:广东警官学院教务处,2005.
    [6]华东政法大学2005级本科教学计划[Z].上海: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2005.
    [7]西南政法大学2004级本科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Z].重庆:西南政法大学教务处,2004.
    [8]纽约州立大学杰伊刑事司法学院教学计划[EB/OL].http://www.jjay.cuny.edu/programs Undergraduate/progUndeGradGene.aspUndergraduate/progUndeGmdGene.asp
    [9]“中央”警察大学培养计划[EB/OL].http:/cpuweb2.cpu.edu.tw/management/html/course2.htm
    [10]“中央”警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网站[EB/OL].http:/cpuweb2.cpu.edu.tw
    [11]韩国警察大学各专业培养计划[Z].内部资料,2007.
    [1]Flexner, Abraham. Universities: American, English, Geman[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0.
    [2]Shernock, S.,Dantzker, G.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No longer just a badge and a gun[M]. Newton, MA: Butterworth-Heinemam, 1997.
    [3]Means, Richard. L. The Ethical Imperative[M]. Gardencity, N. Y: Doubleday,1970.
    [4]Jos Ortega. 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M]. London: Roulledge and Kegan Paul Ltd., 1946.
    [5]Michael T. Charles. Police Training___Breaking all the Rules: Implementing the Adult Education Model into Police Training[M].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LTD, 2000.
    [6]Newman, K. S. Law and Ecnomic Organiz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eindustrial Societies[M].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83.
    [7]Carr-saunders, A. M. Willson, P. A. The Profess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3.
    [8]W.L.Melville Lee. A History of Police in England[M]. London: Methuen,1901.
    [9]John C. Yuille. Police Selection and Training[M]. Bston: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85.
    [10]Michael J. Palmiotto. Policing & Training Issues[M].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3.
    [11]Hoover,L.T. Police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icula [M]. Washington,DC: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1975.
    [12]Palombo,B.J. Academic Professionalism in Law Enforcement[M]. 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