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中国跨国并购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掀起了一股跨国并购的热潮,这股热潮是在中国企业国内并购发展不足而企业国际化程度又较低的背景下发生的,并且多数企业的跨国并购指向了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企业,并购目标以获取技术、品牌和国际渠道为主。但事实上许多并购的案例都是以失败告终,人们开始关注在并购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且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必要性和成功可能性产生了怀疑和批评。
     本文在分析了西方跨国并购理论基础上,试图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视角审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和必要性,并创新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模型,从核心竞争力各大要素中深入分析了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提升竞争优势的可能性,并提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策略和主要途径。
     本文主要的目的在于说明在跨国并购的热潮背后,人们更应该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去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弊端,从而归避不必要的风险,利用企业竞争力的优势去获取并购的成功。
After the entry of WTO, the transnational merger and acquisition (M&A) of Chinese enterprise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all over the world and forms a tide. This has happened under the background—underdevelopment of domestic M&A and low level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Most of the transnational M&As' targets are firm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America, Europe, Japan and Korea, and the purpose is mainly to obtain technologies, brands or international channels. However in reality many M&A cases failed and people start to pay attention to various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M&A. Great anxiety and criticisms arise towards the necessity and success possibility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As.
     This essay is based upon the analysis on western theories of transnational M&A and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drives and necessity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As through theory of core competence and build up the core competence model innovatively .Moreover, it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enhancement through transnational M&A and takes in-depth analysis of each elements in core competence and put forward with transnational M&A strategies and tactic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ain that people should be calmer to analyze the possible problems and risks behind the hot wave of transnational M&A in order to avert unnecessary risks and achieve success through utilizing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e.
引文
[1]Ana Teresa Tavares.Multinational Subsidiary Evolution and Public Policy:Two Tales from the European periphery[J].Journal of Industry,Competition and Trade.(Sep 2002),pp.195
    [2]Andra.G.,Mitchell,M.,and Stafford,E.New Evidence and Perspectives on Merger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Dec 2001),pp.103-120
    [3]Baruch Lev and Gershon Mandelker.The Micro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Corporate Mergers[J].Journal of Business.(Jan.1972),pp.85-105
    [4]Bo Xu,Zhixin Deng,Bing Xia&Qiong Liu.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Cross-border M&A Strategy[C].The 15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Economics Studies Australia(ACESA)(2003).
    [5]E.Mitleton-Kelly.Co-Evolutionary Integration:A Complexity Perspective on Mergers &Acquisitions[C].Proceedings of the 20th EGOS Colloquium July 2004 Ljubljana University,Slovenia.(July 2004)
    [6]Gershon N.Mandelker,Agrawal A,Jeffrey F.Jaffe.The Post-Merger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a Re-Examination of an Anomaly[J].Journal of Finance(Dec 1992),pp.1605-1621
    [7]Hamel and Heene.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M].John Wiley & Sons Ltd.,1994
    [8]Keith D.Brouthers,Lance Eliot Brouthers.Acquisition or Greenfield Start-up? Institutional,Cultural and Transaction Cost Influe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21,No.1(Jan.,2000),pp.89-97
    [9]Magenheim,Ellen B.and Edennis C.Mueller.Are Acquiring-Firm Shareholders Better Off after an Acquisition[M].New York:Oxford,1998
    [10]Paul M Healy,Kdsgna G.Palepu,and Richard S.Ruback.Does Corporate Performance Improve after Merger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Summer 1992),pp.135-175
    [11]Peter M.Senge.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M]New York Currency Doubleday 1990,pp.371
    [12]Rajesh Chakrabarti,Narayanan Jayaraman and Swastika Mukherjee.Mars-Venus Marriages:Culture and Cross-Border M&A[M].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ept 2004)
    [13]S.N.S.,Cheung.Transaction costs,risk aversion,and the choice of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Dec 1969),pp.23-42
    [14]Stephen Martin.Competition Policy for High Technology Industries[J].Journal of Industry,Competition and Trade(Dec 2001),pp.441
    [15]Wilbur Chung.Identifying Technology Transfer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Influence of Industry Conditions and Investing Firm Motiv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Second Quarter 2001),pp.211-229
    [16]W·J·Fred,K·S·Chung,J·A·Siu.Takeovers,Restructuring and Corporate[M].(2nd ed.),Prentice Hall Inc.1997
    [17]陈弘,岳才保.外资汽车企业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策略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0)
    [18]陈清泰.企业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N].人民日报,1999(4.30)
    [19]陈朝阳.中国企业并购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20]陈志武.中国资本输出“昂贵”投资[J].新财富,2005(12):47-51
    [2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2]高怀、赵宇平.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现状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1)
    [23]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年鉴[Z].北京:中国经济年鉴出版社,2002
    [2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时报[N].2001(5)
    [26]胡海峰.公司并购理论与实务[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9)
    [27]韩梅.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动因及对经济的影响[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28]海闻等.国际经济学(第4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译校,2003
    [29]洪锡熙、沈艺峰.公司收购与目标公司股东权益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1(3):26-33
    [30]黄中文、李玉曼、刘亚鹃.跨国并购实务[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
    [31]蒋龙杰.企业不相关多角化经营的伞型理论初探[D]复旦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2006
    [32]金碚.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竞争力的性质和源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3]李光荣.公司并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4]李萍.国际资本流动趋势与我国利用外资的战略调整[J].长白学刊,2003(1)
    [35]李善民、陈玉罡.上市公司兼并与收购的财富效应[J].经济研究,2002(11):27-35
    [36]李增泉、余谦、王晓坤.掏空、支持与并购重组[J].经济研究,2005(1):95-105
    [37]联合国贸发会(UNCTAD).世界投资报告[R],2000
    [38]刘海云.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39]刘庆生.21世纪跨国公司国际投资新趋势[J].世界经济研究,1999(4)
    [40]刘冀生.企业战略管理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0)
    [41]刘元芳、肖天明、雷青山.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10):105-107
    [42]柳卸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3]任淮秀.兼并与收购[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44]史建三.跨国并购论[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45]史占中.企业战略联盟[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6]宋群.跨国并购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2(10)
    [47]唐纳德.索尔.如何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M].北京:管理出版社,2000(3)
    [48]王科,姚志坚.企业能力理论述评[J].经济学动态,1999(12)
    [49]王晔.中国企业的对外并购问题研究[J].企业改革,2004(5)
    [50]王一.企业并购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51]王忠明 白津夫等.大企业定位国际竞争力[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7)
    [52]王毅,陈劲,许庆瑞.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J].管理学报,2000(3)
    [53]武勇,谭力文.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J].经济问题探索,2005(3)
    [54]徐正良、王利政.企业竞争优势本源的探悉——核心竞争力的再认识[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
    [55]杨浩、戴月明.企业核心专长论——战略重塑的全新方法[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6]叶勤.跨国并购影响因素的理论解释与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1)
    [57]应炬锋.基于制度创新视角的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2003(12)
    [58]俞莉,杭敬,路正南.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比较优势[J].统计观察,2004(12):87-89
    [59]赵曙明主译,[美]巴特利特,[英]戈歇尔.跨国管理教程、案例和阅读材料[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0]张维、齐安甜.企业并购理论研究评述[J].南开管理评论,2002(2)
    [61]张新.并购重组能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经 济研究,2003(6):20-29
    [62]张宗新、季雷.公司购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吗?[J].经济研究,2003(6)
    [63]周虹.跨国并购对我国企业的及对策[J].东北亚论坛,2002(2)
    [6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3
    [65]周林.企业并购与金融整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6]左建军.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J].长江论坛,2000(5)
    1 数据来自《会计之友》2007年第24期P12
    2 数据来自清科研究中心2008年1月17日发布的研究报告
    3 数据来自Npub网络杂志港台股市专题2006-06-13
    4 凯夫斯的理论(Caves,1982)摘自[美]巴特利特,[英]戈歇尔,赵曙明主译.跨国管理:教程、案例和阅读材料.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 施蒂格勒(G·J·Stigler,1950)的理论摘自Cheung,S.N.S.(1969)Transaction costs,risk aversion,and the choice of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2(1),23-42
    6 Hennart和Park(1993)的观点摘自 Acquisition or Greenfield Start-up? Institutional,Cultural and Transaction Cost Influences,Keith D.Brouthers,Lance Eliot Brouther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21,No.1(Jan.,2000),pp.89-97
    7 克鲁格曼和奥泊斯法尔德(1998)的观点来自国际经济学(第4版)(经济科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海闻 等译校2003
    8 Norback和Perrson(2002)观点总结来自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方法研究-《商业时代》2006年第04期
    9 Buckley和Casson(1998)观点总结来自《Journal of Interna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8/29,pp.21-44
    10 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C.K.Prahalad&G.Hamel)的理论摘自:《企业不相关多角化经营的伞型理论初探》,蒋龙杰(复旦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2006
    11 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战略(Hamel&Heene,1994;Foss&Knundsen,1996)理论摘自王科,姚志坚.“企业能力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1999(12)
    12 跨国并购的定义和分类来自史建三,《跨国并购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年,pp.22
    13 跨国并购的五次高潮的数据来自公司并购理论与实务 胡海峰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9)
    14 绿地投资是指新建投资-通过新建企业而形成的国际直接投资
    15 占当年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总额的56.2%的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3
    16 2000年跨国并购金额为11440亿美元,占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总额的90%~1的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3
    17 1991年大型并购(金额达到10亿美元的交易称为大型跨国并购)有7项,1999年高达109项,并购价值为5008亿美元的数据摘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年鉴[Z].北京:中国经济年鉴出版社,2002
    18 1990年水平并购只占总值55%,到1999年上升为70%,41%降至99年的27%的数据摘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年鉴[Z].北京:中国经济年鉴出版社,2002
    19 全球FDI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是外国直接投资的首选目的地,占全球流入的75%以上的数据摘自跨国并购实务 黄中文 李玉曼 刘亚鹃著2006。5
    20 2000年,“三巨头”占世界FDI总流量的比值达到了4/5的数据摘自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世界投资报告2000》
    21 近几年都超过了50%以上的比值摘自跨国并购实务 黄中文 李玉曼 刘亚鹃著2006(5)
    22 2005年1—11月,2005年联想以17.5亿美元并购了IBM计算机业务,等等的数据摘自武勇,谭力文,《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经济问题探索,2005(3)
    23 哈佛大学教授维农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来自国际经济学(第4版)(经济科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海闻 等译校2003
    24 战略联盟的定义摘自史占中:《企业战略联盟》,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5 内容整理摘自张维、齐安甜.企业并购理论研究评述[J].南开管理评论,2002(2)
    26 内容整理摘自宋群.跨国并购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2(10)
    27 SCI即《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创建的,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 所创建
    28 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来自应炬锋 基于制度创新视角的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130012
    29 国外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的内容来自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26卷10期,84-105-107,84页刘元芳 肖天明 雷青山
    30 柳卸林、左建军分别撰文认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就是企业具有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独特营销的能力,其中柳卸林的观点摘自《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柳卸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左建军的观点摘自左建军: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J]:长江论坛:2000年(5)
    31 陈清泰、傅家骥等借鉴技术管理学派的观点摘自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和陈清泰.企业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N].人民日报, 1999-04-13
    32 陈劲、王毅和许庆瑞三位通过把烦杂的定义和范围加以分析归类,总结出国外有关核心能力的主要观点摘自国外核心能力研究述评1999/20/09 P
    33 海尔的理念是“斜坡理论”,它认为人的本性不是往上的,而是往下滑的,管理就是防止员工下滑
    34 OEC管理,其中“0”代表Overall(全方位),“E”代表Everyone(每人)、Everything(每件事)、Everyday(每天),“C”代表Control(控制)、Clear(清理)。OEC管理法也可以表示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也就是说,当天的工作要当天完成,天天清理并且天天都有所提高
    35 2005年底,联想宣布以17.5亿美元收购IBM的PC业务,迅速提高了自身技术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数据来自《会计之友》2007年第24期P14
    36 邯钢模式是指邯钢采用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企业管理运行机制
    37 GE的CEO伊梅尔特在北大论坛上演讲强调的话摘自《东方企业家》-www.GotoRead.com-浏览网
    38 “哑铃型”组织结构是指企业的产品开发和营销能力强,生产能力相对较弱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是一种中间小、两头大的管理。在管理方式上,哑铃型组织重点抓研究开发和市场营销环节,而生产环节主要以总装为主,少数关键、重要零部件由自己生产,多数零部件则是择优选择生产厂家进行外协和外购。在继续搞好生产管理的同时,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
    39 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型研究2007-8-19 作者:刘元芳 肖天明 雷青山.来源:万方数据
    40 数据来源于中金在线www.cnfol.com 2008年01月18日
    41 数据来源于任淮秀.兼并与收购[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P198
    42 京东方科技集团以3.8亿美元的价格,标志着中国企业第一次掌握了TFT-LCD核心技术的数据来源于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13日11:32新浪科技
    43 2005年10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耗资41.8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需求的紧张局势的数据来源于http://cfo.icxo.com/subject/merger.htm中05年中过十大并购事件
    44 春兰的先进“管理矩阵”是指一个“16字方针”,主要内容是“横向立法、纵向运行、资源共享、合成作战”。前8个字重点解决集团和产业公司集权与分权的矛盾,力求放而不乱,提高运行效率。。“16字方针”中的后8个字,重点解决原来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
    45 《财富》杂志的统计指的是《财富》2004(6)
    46 数据来自跨国并购实务 黄中文 李玉曼 刘亚鹃著2006(5)
    47 2003年京东方通过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株式会社提到的122.86%等数据摘自www.zs91.com来源:《中国企业家》时间:2005(2.4)
    48 战略并购的定义来自武勇,谭力文,《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经济问题探索,2005(3)
    49 内容摘自公司并购理论与实务 胡海峰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9)
    50 思科的案例中的数据来源于跨国并购实务 黄中文 李玉曼 刘亚鹃著2006(5)
    51 公式来源于高怀、赵宇平.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现状分析[M].2004(11)
    52 案例中的有关数据来源于公司并购理论与实务 胡海峰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