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课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行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的综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关键在教育,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课堂。中学阶段是全面素质教育阶段,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同样也担负着素质教育的任务。
     中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课程,具有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本文论述了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作者近两年的教学实践研究,经过三个研究阶段中不断实践、反思、改进的过程,探讨了在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和策略。并提出了渗透过程中的教学设计原则:信息技术主导(体)性原则、主题任务载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任务连续性原则。以及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主题内容及作品显性引导、合理利用评价机制隐性激励、适度交流与协作(方式、范围)、信息技术多媒体多感官强化。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行动中,合理进行教学设计,精心设定主题任务,科学安排实践内容,并加以适时引导,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The way to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our nation is to inherit and enhance the positiv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integration of all the culture cultivated by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and the key approach to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esides in education. The classroom is the main field where our teenagers get educated. Now that the period of middle school is characterized by quality education, the middle school IT course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push forward quality education.
     The middle school IT course is a course during which science and human culture syncretism, and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foundation, human culture, integrity and practice.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to practic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 IT course. Based on the my teaching practice and study in the past two years, I have been circularly practicing, thinking over and improving what I meant to do, and I research the strategy and means by which I incorporat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to my middle school IT course . I put forward several principles in respect of teaching design as follows: IT acts as the main body; Subject tasks serve as the carrier; hierarchy and continuity of tasks. In addition, I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by which to incorporat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to the learning course during which the students play the main role, they are: The subjects and articles guide the students in a direct manner;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insensibly through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Adequat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means and scope); To enhance the effect with multi-media on multi-sens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of The middle school IT course, if we design the teaching reasonably, select subject tasks rigorously, arrange what to practice suitably, and guide the students timely, it is practicable for us to make our students educated imperceptibly with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well as mainly with necessary IT knowledge and techniques.
引文
① 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选自《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 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第102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① 新华社:孔子在中国的地位达到百年来最高点,2007年09月29日
    ② 李忠智.互联网行业投资价值分析报告.顶点财经http://www.topcj.com/html/3/HYYJ/20071119/48618.shtml
    ③ 周玮.新华网,北京,2007年1月24日
    ① 刘艳霞.中国经济网,2006年04月24日
    ② 郑文宝.中国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冲突碰撞的特殊性.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7月
    ① 李斌,吴晶,熊争艳.复兴中华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政协委员谈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新华社,北京3月13日
    ① 栾传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教育研究,第70页.2000年9月
    ② 辽源市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组.《中国德育的重大改革:区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十年报告》,1990年-2000年
    ① 张龄.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11月1日
    ② 奉英.初中生物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11月5日
    ③ 叶剑威.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第23页.福建师范大学
    ① 赵晓丽.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初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5月1日
    ② 黄诚.高中物理教学中美学教育的探索.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11月1日
    ③ 江燕敏.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9月1日
    ④ 王兰.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5月1
    ⑤ 徐红莉.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意识.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5月1日
    ⑥ 郭静波.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2006年3月1日
    ① 罗广文.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质的研究方法的尝试.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4月1日
    ① 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第32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第1页
    ① 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第11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第1页
    ① 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第102页
    ② 陈卫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一年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调查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网青少年思想道德研究论文库
    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03年
    ① 许嘉璐,季羡林,任继愈,杨振宁,王蒙.《甲申文化宣言》.http://www.pku—shufa.com/view.asp
    ① 向海英.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论及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第1、2期
    1.郑慧琦 胡兴宏.《教师成为研究者》.上海教育出版社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3.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4.谢春风,时俊卿.《新课标下的教育研究方法与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5.《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6.顾建军,李艺,董玉琦.《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7.李艺.《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
    8.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11.顾小清.《主题学习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用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
    12.万伟,秦德林,吴永军.《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
    13.《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13/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2.26 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
    15.李稚勇,方明生.《社会科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6.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7.叶圣陶研究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安徽教育出版社
    18.郑士波,周立奇.《中华5000年科学故事》.光明出版社
    19.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F.迈克尔·康纳利,D.琼·克兰迪宁.刘良华等译.《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经验叙事》.浙江教育出版社
    21.许俊卿,林港凡.《网络文化的特征》.中国教育技术学网站http://hexueli.bokee.com
    22.陈卫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一年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调查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网青少年思想道德研究论文库http://www.cvcrc.org/Article
    23.张龄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11.1
    24.许嘉璐,季羡林,任继愈,杨振宁,王蒙等.《甲申文化宣言》.《大地》,2004年第十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