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背景下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浙江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民营经济活跃,是我国市场经济的试验田。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化现代性建构培育了良好的环境并提供了原动力,然而景宁畲族的经济尚欠发达,其文化现代性元素相对不足,这与其地域优势和市场经济优势不相符合。
     畲族文化的发展既要有效地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又要广泛地吸收有利于其发展的先进性与现代性文化元素,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促进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
     本文选定市场经济特定背景下,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为田野调查点,通过文献收集、问卷调查、参与观察、重点访谈、定性与定量结合等方法,从畲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入手,通过对民族意识、市场经济观念、开放意识、公民意识、法制观念、现代生活方式、现代消费观、现代教育观等方面的描述,总结出畲族文化现代性的主动性、灵活性、务实性与客观性的特点。
     一方面重点分析了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推动因素,即国家话语引导、民族教育提升、市场经济推动和流动人口传播等四个推进原因。另一方面,进一步指出封闭性、消极性、市场经济、教育水平、认识与宣传、主动性不足等的是制约着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原因所在。
     最后,论文提出了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必须合理利用畲族文化精髓、发挥市场经济的推动力和用现代教育提升等三大路径,同时指出了应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建构共生关系、经济与文化互动关系、文化现代性建构与民族发展关系以及政府与民间协同关系。
     结语提出:传承与建构是畲族文化现代性发展的动力源泉,促进市场经济与畲族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显性互动是畲族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s falls into two aspects, one is cultureinheriting and protection, which effectively keeps the virtue of national culture inorder to pave fundamental path for the culture to develop. On the other hand, culture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which widely absorbing as many advanced and modernelements as possible to further national culture development, even cultural innovation,to promote this national culture to develop and to bloom prosperity. Otherwise, theywill be left behind and even abandoned by the society. Under the backgrounds ofmarket economy, the paper illustrated the modernity construction of She nationalityculture's status quo, problems arisen and countermeasure to handle, as to deepen thestudy of the She nationality. Through analyse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aladaptation and interactions of She nationality in Zhejiang, the forefront of the Reformand Opening-up. Furthermore, the paper studied common regulation of modernityconstruction of the She nationality, especially,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othernationalities in the Southeast China during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national rela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in Jingning. According to the casestudy of She nationality in Jingning, Zhejiang, the paper offered answers to how toachieve modernization in the phas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ition, to how toinnovate and how to modernize, how to adapt traditional culture to modernization ofthe culture of She national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Finally, the paper is to deepen theresearch of modernity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ities in Southeast in order to providereference for the harmonious national relationships and to promote nationalities’develop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First part: Introduction and chapter one.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oblem ofintroduction to the origins and current status, general understanding on construction ofmodern She nationality culture, and some concepts related to this article, as well asthe research approach of this article. Chapter one introduces general backgrounds ofthe field work in Jingning: habitat, livelihoo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jorcultural matters, with the overview of She nationality as the centre of focus.
     The second part: Second to the fourth chapter, main body of the paper.
     Chapter two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descriptions and summarization of thecharacteristic of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he market economy idea, openingconsciousness, civic awareness, legal concept, modern philosophy of life, modernattitude toward consumption, and modern education concept and so on of the Shenationality in Jingning. The third chapter analysis the impetus factor for Shenationality culture modernity construction from four aspects, namely, stateintervention, local subjective activity, market economy and recurrent population. Thefourth chapter analyzed disadvantageous factor and the negative effect during thecourse of modernity construction the culture of She nationality.
     The third part: Fifth chapter and the sixth chapter, the theoretically promotion part.Chapter five mainly proposed five ways and means for the modernity construction ofShe culture: Enhancing understanding to the cultural modernity construction; usingthe positive factor of She culture; utilizing the market economy impetus; promotingeducational level and the cultural qualities and strengthening communication with the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and so on. This article further proposed four relationsto be adjudicated: namely inheriting traditional She culture and the developingadvanced cul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Governmentalstrength and civil function; Cultur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rnityconstruction and nationality’s development of She culture.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The article believed that the modernization isthe inevitable course for sociocultural changes.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izationwith nationalization is the optimal path. Whe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does not in favor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evolution, we should absorb modernisticfactors to adapt to culture development, in other words,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culture could not do without the cultural modernity construction.
     Methodologically, the paper mainly collected data though field-working andliterature-gleaning. In the course of data analysis, the author focused on thecombination of the emic approach with the emit approach, exerted deep depiction andendeavored to discover the implied meaning beyond the data.
引文
①[英]斯图亚特.霍尔:《现代性的多重建构》,吴志杰译,载周宪:《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53页。
    ②[英]斯图亚特.霍尔:《现代性的多重建构》,吴志杰译,载周宪:《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4-73页.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社会的构成》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出版社版1998年版;《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英]艾伦·斯温伍德:《文化理论与现代化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黄平等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39-42页、134页、155页。
    ①王素萍:《对文化现代性的哲学解读》,载《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②张丽:《中国文化现代性的选择路径》,载《昆明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③姜宏:《逻辑与认同:现代性文化的演进》,载《学术交流》2009年第6期。
    ④傅守祥:《论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载《探索》2005年第6期。
    ①陆扬:《文化研究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39、41页。
    ②Jonsson, Hjorleifur.Mien Alter-Natives in Thai Modernity. 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77No4673-704Fall2004
    ③Louisa Schein.Performing Modernity. Cultural Anthropology14Ag1999No3361-95
    ①课题组:《网络传播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研究》,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②刘星明:《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变迁与重构—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载《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①李天雪:《民族过程:文化变迁研究的新视角》,载《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②黄骏,邱仁富:《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变革》,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11期。
    ③巩凌,王光斌:《论壮族“那文化”的现代性转换》,载《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④龙晓燕等:《近代社会转型对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载《西南边强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①杨正军:《从盘瓠形象变化看畲族文化的变迁》,载《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②谢重光:《明清以来畲族汉化的两种典型》,载《韶关学院学报》2003年第11期。
    ③姚周辉:《论汉族四大民间传说在畲族地区发生变异的内外在原因》,载《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④陈支平:《清代闽东畲族社会经济的一个个案分析》,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⑤雷伟红:《畲族商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①王逍:《走向市场:一个畲族村落的农作物种植与经济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李文睿:《杂散居少数民族的村落经济——以福建罗源八井畲族村为例》,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③庄惠兰:《连江县畲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探析》,载《福州党校学报》2000年第3期。
    ①相关文献有:沈作干的《畲民调查记》(1924)、《括苍畲民调查记》(1925);董作宾的《说畲》、《畲语十八名》、《福建畲民考略》等(1926-1927);魏应麟的《畲民之起源与“畲”字之商订》(1932);何子星的《畲民问题》(1933);徐益棠的《浙江畲民研究导言》(1933);胡传楷的《畲民传闻记》(1934);德国人Stabel(史图博)和李化民的《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1933年);何联奎的《畲民的文化人类上的新发现》(1934)、《畲民的图腾崇拜》(1936)、《畲民的地理分布》(1937);傅衣凌的《福建畲姓考》(1944);凌纯声的《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1947)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力作,对于解放后开展畲族研究都有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德国学者A.Stabel(史图博)李化民的《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比较系统地调查了景宁敕木山上畲民的族称、族源、民俗、生产、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情况,该田野调查实录具有珍贵的资料价值。
    ①[美]克莱德.M.伍兹著:《文化变迁》,何福瑞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②Steven Vago Social Change(5th verson).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4
    ①[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页。
    ①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②景宁民族事务委员会:《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志》,1989年版,第37页。
    ②景宁畲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编写组:《景宁畲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54页。
    ③景宁县农业局2011年1月发布:《盘点“十一五”景宁农业卓越发展》。
    ④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局朱文佩提供,2010年8月数据。
    ①《景宁设县25周年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浙江在线,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10/05/18/016618347.shtml
    ①《2011年景宁畲族自治县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24日。
    ②[德]史图博,李化民著:《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4年版,第24-25页。
    ①参见Carla J.,Reginald J.,“Racial identity, African Self-consciousness and Career in DecisionMaking in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Women,”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Development,1998Vol.26(No.1)。
    ②参见李忠、石文典:《当代民族认同研究述评》,《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③参见郑晓云:《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21世纪的强盛———兼论祖国统一》,《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①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31页。
    ②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79页。
    ①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①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页。
    ①Dorothy J.Solinger,"Contesting Citizenship in Urban China:Peasant Migrants,the State,and theLogic of the Market",Berkeley and Angeles,1999: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California.
    ②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①冯留建:《公民意识的形成规律论析》,载《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①[俄]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曹葆华译,三联书店出版1973年版。
    ①资料来源:《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报告》。
    ②资料来源:《教育部2006年度中西部扫盲工作汇报综述》http://www.chinaliteracy.org/script/newsdetail.jsp?id=21
    ①斯坦编著:《科学革命和科技发展战略》,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版,第12页。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5卷)》人民出版社1965版,第423页。
    ①景宁县农业局:《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态势良好》,2011年2月17日,第2-3页。
    ①景宁畲族自治县政府《2011年度工作报告》,2011年2月24日。
    ①景宁畲族自治县“三月三”办公室,2009年景宁“三月三”文化节总结材料。
    ②景宁畲族自治县“三月三”办公室,2010年景宁“三月三”文化节总结材料。
    ①景宁畲族自治县风景旅游局:《2009年工作总结》。
    ①景宁畲族自治县民宗局,2010年4月统计资料。
    ②丽水市民宗局2010年工作总结。
    ①丽水市民宗局2008年工作总结。
    ②资料来源:丽水市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③资料来源:丽水市民宗局2010年工作总结。
    ①资料来源: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中学、民族小学自编《畲族民族文学》、《畲族文化之旅》课程校本内容。
    ①义乌工商局2009年资料(注:星级酒店由旅游局管理,无星级旅馆归口工商局管理)。
    ②周晓虹:《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载《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①戴庆中著:《文化视野中的贫困与发展:贫困地区发展的非经济因素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122页。
    ①文张:《聚焦中国农民工:逐渐成为城市与农村的双边缘人》,国际先驱导报,2005年7月5日第19版。
    ①崔日明等:《技术引进模式与东亚经济的发展》,载《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第2期。
    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展援助进展及对策》(2001年报)。
    ①景宁县委办公室:《景宁畲族自治县辉煌“十一五”——畲乡经济社会发展综述》,2011年3月。
    ②赵娟芳.2010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200元.[2011-02-21]http://jntj.jingning.gov.cn/tjfx/201102/t20110221_56425.htm
    ①景宁畲族自治县民宗局2010年3月资料。
    ①《2011年景宁畲族自治县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24日。
    ①《景宁县十一五畲乡经济社会发展综述》2011年4月。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2002年11月。
    1、刘小枫著:《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三联书店1998年版。
    2、王宁主编:《现代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王逢振著:《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漆思著:《现代性的命运:现代社会发展理念批判与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汪民安著:《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汪民安等编:《现代性基本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张颐武著:《现代性中国》,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方铁、何星亮编:《民族文化与全球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9、成伯清著:《走出现代性——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定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陆汉文著:《现代性与生活世界的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1、顾铮著:《现代性的第六张面孔:当代视觉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童星著:《现代性的图景:多维视角与多重透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许纪霖著:《现代性的多元反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费孝通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费孝通著:《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7、费孝通著:《中国乡村考察报告:志在富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夏建中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的历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金耀基著:《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高永久等编著:《民族社会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1、瞿明安著:《现代民族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2、柏贵喜著:《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23、石奕龙著:《应用人类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4、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人类学的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5、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26、杨知勇著:《价值选择与民族文化重担》,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27、陆扬,王毅编:《文化研究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王铭铭著:《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三联书店1997年版。
    29、周大鸣著:《凤凰村的变迁——华南的乡村生活追踪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0、董欣宾,郑奇著:《人类文化生态学导论(修订本)》,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31、罗康隆著:《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32、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3、王铭铭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4、高丙中著:《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5、肖青著:《民族村寨文化现代建构》,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6、王明珂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7、刘娅著:《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孙晓莉著:《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和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9、孙立平著:《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0、徐杰舜,许宪隆编:《人类学与乡土中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1、赵嘉文,马戎主编:《民族发展与社会变迁》,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42、蒋炳钊著:《畲族史稿》,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3、吴永章著:《畲族与瑶苗比较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4、施联朱著:《畲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45、施联朱著:《施联朱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46、雷弯山著:《思维之光:畲族文化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7、游文良,蓝瑞汤著:《凤凰山畲语》,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8、郭志超著:《畲族文化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9、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志》,1989年版。
    50、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志编撰委员会:《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1、丽水地区行署民族事务处编:《丽水地区畲族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
    52、浙江省少数民族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少数民族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
    53、景宁畲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景宁畲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54、畲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编:《畲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55、景宁畲族自治县民宗局:《景宁畲族语言简本》(内部资料),2008年版。
    56、景宁畲族自治县民宗局:《景宁古畲语读本》(内部资料),2009年版。
    57、景宁畲族自治县民宗局:《布谷闹春——景宁畲族民歌集》(内部资料),2010年版。
    58、景宁县政协文史委:《畲族山鹰》(内部资料),2006年版。
    59、景宁县政协文史委:《景宁畲族自治县筹建史料》(内部资料),2002年版。
    60、景宁县政协文史委:《水下故园》(内部资料),2008年版。
    61、景宁县政协文史委:《鹤溪古城》(内部资料),2010年版。
    62、滩坑纪实编辑委员会:《滩坑纪实(上下卷)》(内部资料),2007年版。
    63、[德]史图博,李化民著:《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4年版。
    64、[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5、[英]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66、[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67、[美]克利福德·吉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8、[法]路易-让·卡尔韦:《结构与符号――罗兰·巴尔特传》,东槿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9、[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70、[美]史蒂文·瓦格:《社会变迁》,王晓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1、[美]罗伯特·F·莫非:《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吴枚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72、[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73、[英]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田佑中、刘江涛译.文军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74、[美]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晏榕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75、[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命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6、[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77、 Arthur Wolf. ed.1974, Religious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78、 Richard Redfield.1956, Morality and Power in a Chinese Village.Berkeley and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79、 Steven Vago.2004, Social Change. Peking: Person Education Asia Linited andPeking University Press.
    80、 Germani Gino.1981.The Sociology of Modernization. New Brunswick, NewJersey: Transcation Books.
    81、 Inkeles Alex. Industrial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International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34(1-2),January-April1993.
    82、 Singer Peter.2003. One World: The Ethics of Globalization. New Haven,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2、李勇:《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县域经济发展探析——云南元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3、朱奕霖:《长三角南翼畲族经济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4、王逍:《走向市场:一个畲族村落的农作物种植与经济变迁》,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5、方清云:《民族乡贫困文化的自觉与改造—以江西贵溪市樟坪畲族乡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6、谭莹菲:《社会变迁背景下的畲族幼儿教育》,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7、姜颖:《中国现代化实践对“现代性”的检视与超越》,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8、王琦:《现代性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郑召利《交往理性:寻找现代性困境的出路——哈贝马斯重建现代性的思想路径》,载《求是学刊》2004年第4期。
    2、边飞飞:《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现代性的构建》,载《世纪桥》2004年第3期。
    3、任平,陆树程:《走向新现代性的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发展观变革的哲学反思》,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4、张兰英:《现代性悖论与发展观的嬗变》,载《福建论坛》2010年第1期。
    5、黄世权:《现代性的多维测绘——<现代性的五副面孔>述评》,载《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8期。
    6、高永久,高永辉:《民族社会学视角下的西方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杜明娥:《现代性及其超越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解读》,载《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2期。
    8、陈达云,段超:《民族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现状与对策研究——湘鄂渝民族地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调研报告》,载《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9、黄柏权,田敏:《少数民族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尝试——恩施州生态家园文明新村调查》,载《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10、雷振扬:《我国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1、成艾华,雷振扬:《自治县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与分类指导研究》,载《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12、雷振扬:《帮助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述论》,载《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
    13、许宪隆,沈再新:《构建共生互补型多民族和谐社会的思考》,载《学习月刊》2008年第20期。
    14、胡传楷:《畲民见闻记》,载《禹贡》1934年第12期。
    15、何联奎:《畲民的文化人类上的新发现》,载《中央日报:社会调查栏》1934年6月11日。
    16、何联奎:《畲民的图腾崇拜》,载《民族学研究集刊》1936年第1期。
    17、凌纯声:《浙南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载《人类学集刊》1939年第1期。
    18、钱一鸣:《浙江畲民生活与历史传说》,载《天地间》1940年第12期。
    19、凌纯声:《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载《史语所集刊》1948年第16期。
    20、王克旺:《论畲族古代社会形态超阶段过渡问题》,载《东南文化》1987年第1期。
    21、孙秋云:《浙江畲族传统的“学师”活动研究》,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22、钟邑锋:《畲族地区教育之管见—关于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教育的调查》,载《丽水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
    23、施联朱,宇晓:《畲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探讨》,载《广西民族研究》1990年第4期。
    24、虞红鸣:《浅谈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与培养:景宁畲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干部现状调查与思考》,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1年第1期。
    25、施联朱,宇晓:《畲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载《福建论坛》1991年第1期。
    26、马跃:《浙南山区民族教育调查》,载《民族团结》1994年第2期。
    27、王克旺:《对畲族青年价值观变迁的思考》,载《民族理论研究》1995年第2期。
    28、雷弯山:《畲族传统文化特色与存在原因分析》,载《丽水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29、余路林:《立足畲乡振兴民族经济:来自景宁畲族自治县的调研报告》,载《浙江金融》1996年第7期。
    30、蓝石花:《加强畲族文化建设,促进畲乡经济发展》,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31、黄新宪:《建国以来畲族教育与畲族社区的变迁》,载《江西教育科研》1998年第5期。
    32、雷伟红:《畲族商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商业经济与管理》1999年第5期。
    33、郑志映:《试论畲族妇女的地位及其生产的积极作用》,载《当代人口》2000年第4期。
    34、严肖存:《景宁畲族自治县经济发展思路》,载《浙江经济管理》1996年第2期。
    35、魏爱棠:《畲族文化变迁过程中两种不同力量的作用》,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36、吴永章:《畲与瑶、苗的原始婚姻遗俗异同比较》,载《南方民族研究论丛》2001年版。
    37、吴永章:《苗、瑶、畲传统服饰之比较研究》,载《湖北苗族及21世纪苗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8、林岚:《闽东畲族旅游“文化圈”的重建构想》,载《福建地理》2002年第3期。
    39、吴茂青:《开发畲族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民族旅游经济发展》,载《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40、闫晶等:《景宁畲族宗教服装的形制及特征》,载《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41、邱国珍,赖施虬:《民俗文化与女性社会地位——以畲族女性为例》,载《民俗研究》2005年第2期。
    42、兰俏梅:《全国畲族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43、王逍:《文化自觉与畲族经济转型》,载《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44、李文睿:《杂散居少数民族的村落经济—以福建罗源八井畲族村为例》,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45、雷法全:《畲族使用的主要语言—畲民话》,载《丽水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46、段超:《对于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保护问题的再思考》,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47、段超:再论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建设》,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8、马翀炜:《社会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载《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49、周大鸣,秦红增:《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传统及其消融》,载《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50、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51、麻益军,麻益兵:《景宁畲乡的特色旅游与开发思路》,载《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52、麻益军,麻益兵:《景宁创建“畲族文化和生态旅游区”的策略研究》,载《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
    53、何向平,包佐淼:《连战称赞“奇尔”好茶,畲乡茶叶再次扬名》,载《茶叶》2005年第2期。
    54、高卫红:《地方文化特色与浙南旅游资源的开发》,载《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55、邱国珍,赖施虬:《畲族“刀耕火种”生产习俗述论》,载《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56、雷伟红:《畲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初探》,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57、王逍:《浙南畲族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适应——以景宁敕木山区畲族村落社区汤夫人信仰为田野案例》,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58、肖芒,郑小军:《畲族“凤凰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59、马威:《嵌入理论视野下的民俗节庆变迁——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中国畲乡三月三”为例》,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60、王芳:《福建省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思考——基于3个畲族村的分析》,载《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61、梅松华:《浙江景宁畲族饮食文化旅游开发构想》,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62、蓝廷芳:《利用畲乡资源优势发展民族特色经济》,载《中国民族报》2002年4月23日第4版。
    63、严慧荣,方列:《北京小超市崛起畲乡部落》,载《新华社每日电讯》2003年1月17日第3版。
    64、雷萍:《以统筹的理念指导景宁可持续发展:开拓创新建设好可爱的畲乡》,载《浙江日报》2004年10月11日第2版。
    65、林一,雷萍:《发挥畲乡生态优势创建风情旅游名城》,载《浙江日报》2004年11月26日第3版。
    66、任启年,仁祺:《畲乡小水电:20年跨出四大步》,载《中国民族报》2004年8月10日第6版。
    67、武昌:《打造中国畲乡建设和谐景宁》,载《丽水日报》2006年3月12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