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还愈来愈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三农问题”中农业问题是基础性问题,也是核心问题,而农业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农业生产方式问题。这是由于现阶段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从劳动方式、经济体制、生产要素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等四个方面阻碍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缓慢或停滞又直接影响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进一步制约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站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上,采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生产方式理论全面研究和分析农业生产方式变革问题,不仅有利于保证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而且还对丰富和发展生产方式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对指导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第一章、第二章是理论部分。
     第一章学术界关于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研究的主要成果,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农业思想,其中包括小农生产方式及其改造理论、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理论、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理论进行了系统地归纳;其次,分别对我国经济学界对变革农业生产方式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理论研究成果和西方经济学关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成果进行了综述,进而比较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农业问题的异同之处,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都高度重视农业的地位和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研究对象也都集中在经济体制或制度变革方面,但在研究方法上却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对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农业生产方式理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生产方式一般理论,首先界定了生产方式的基本涵义,即生产的条件与形式,包括生产的技术条件、生产的社会条件和生产的社会形式,进而阐述了生产方式的基本特性和主要特征,即客观性、社会性和历史性,指出了生产方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指出了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对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发展规律的深入分析进行了归纳。二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小农生产方式理论,提出小农生产方式实质上就是一种小生产方式,它的落后性主要体现在它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导致了小农生活贫困,同时也成为了封建主义滋生的土壤,它必然被社会化的大农业所取代发展趋势。三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指出了它产生是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方式形成的重要后果,农业生产社会化和市场化、科学化的生产技术条件、企业化的组织形式、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关系是它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它的弊端。四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理论,首先指出了它的一般特征,即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自由人联合体”的生产组织形式、农业与工业统筹发展的基本特点;其次指出了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方式过渡的基本途径,即全面实行土地国有化和合作社经营;再次也指出了经济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即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对小农生产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本文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实证研究部分。
     第三章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历史沿革,首先,论述了我国农业的起源以及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转变过程,进而分析指出了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即精耕习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小农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封建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以封建地租与人身依附的封建关系。其次,对近代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论述,即传统耕作技术与家庭经营占绝对地位的生产技术条件、正在走向瓦解的农村自然经济体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及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酷剥削下的农村生产关系。再次,简要论述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业的主要特征以及传统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分析阐述了传统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即农业生产条件方面,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占主要地位,人民公社体制的全面确立;经济体制方面,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与国家农业计划经济体制;所有制形式方面,农村实行的是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与行政化的公有制形式;劳动形式方面,采取了完全以行政命令来指挥的农民集体劳动;生产关系方面,实行了“一大二公”、“政社合一”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
     第四章中国现阶段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实践和现实特征,论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变革实践,包括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推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农地产权制度和社会关系的变革等,分析提出了现阶段农业生产方式的现实特征,即农业机械化与传统耕作方式并存的技术条件、农户小生产方式的生产组织形式、低水平的农村市场化、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农民的个体劳动、劳动者自主管理与地方行政干预的管理体制以及劳动者自劳自得与地方劳役税费并存的分配格局,进一步明确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制约了生产技术进步、土地规模化经营、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向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以及集体土地所有制与农户使用权相分离抑制了农民经营和投资的积极性。
     第五章国外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模式的基本特征,比较研究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规模化、机械化、高技术化模式,以日本、以色列为代表的资源节约和资本密集型模式和以法国为代表的生产集约加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等三种不同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总结归纳了这三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即政府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推动作用、发展可持续、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现代农业、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等。
     本文第六章是对策建议部分。
     第六章中国现阶段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原则、目标与对策,首先提出我国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基本原则就是既要体现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又要创新其实现形式;其次明确了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目标模式,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劳动方式、市场化的农业经济体制、多样化的农业生产要素所有制结构和形成新型的农村生产关系;再次提出变革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launched, it has been thirty years. The problems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have not yet been solved, and even it is becoming one ofthe prominent problems to the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of Chinese economy and society.The problem about agriculture of the "Three issues about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Farmers" is a fundamental and core issue, moreover, this problem is a problem about mode ofproduction if we look at the nature of the problem about agriculture. It is because the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being hindering by the laggard mode of production in the fieldsof mode of labor, structure of economy, ownership of production factors and relations ofproduction.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directly impact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countryside and the increasing income of farmers, even restricts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urbanization. So based on the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using the Marxism founder’s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eory to comprehensively research and analyze the issues ofthe innovation of the mode of production will make sense to directing the Chinesedevelopment in socialism, developing the theory of the production mode and leading theinnovation of the production mode.
     Chapter1and2are the part about theory
     Chapter1is about the results and findings by the research in the innovation of the mode ofproduction. Firstly it systematically summaries the arguments and mind of agriculture by thefounder of Marxism including production by family and its transformation theory, The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griculture theory, Social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theory. Secondly it briefly states and compares the results and findings of the theories ofinnovating the mode of production and developing the modern agriculture by domesticeconomist with the results and findings in Microeconomics i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targues that the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economics pay high attention on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e and the feedback effect to agriculture by industry and their targets of study are mainly about the economic system andthe system change. However it has differences in nature as they have different methodologiesof study and different degree of attention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and economy.Chapter2is about Marxism founder'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eory. It contains threeparts: firstly it is regarding to the common theory of Marxism founder's production mode,which defines the production mode. Production mode is the conditions and modalities ofproduction including the technical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social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and social modality of production. It illustrates the basic and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ofproduction mode, which are objectivity, sociality, and historic significance. It points out theproduction mode plays and decisive role in social economy and also states the certain innerrelationship of the productivity, production mode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It concludesMarxism's analysis of the inner contradictions and the rule of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Secondly it discusses Marxism founder's production mode of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theory. It points out the small-scale peasant production mode is actually a mode ofsmall-scale production, which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ity and leads tosmall peasants' poverty and feudalism, therefore, it must be substituted by socializedlarge-scal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Marxism founder's productionmode of capitalism theory. It says this theory is caused by the emergence of the industrialproduction mode of capitalism. Socializ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cientific productionconditions,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capitalism's social relations are the fundamental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ory. It also states the advantages. The fourth part is Marxismfounder's socialis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eory. It firstly states the theory's commonfeatures, which are actually the basic features of social ownership of agricultural means ofproduction, forms of organization and production of the "commonwealth free mancommunity" and well planning of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It also illustrates the basic meanshow developed countries make the transition to the socialis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which means the comprehensively nationalized land and cooperation. It states thefundamental way to founding socialis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in poor countries,which is generally by transforming the small-scale peasant production mode by
     collectivization.
     Chapter3,4and5are the empirical research part of this paper.
     Chapter3is mainly about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of ourcountry. Firstly, it is intended to elaborate the origin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transformation process from primitive agriculture to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n throughfurther analysis, to indicat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mode and relations in ancient China, i.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iquecharacterized of intensive and meticulous farming, Separate management of small-scalepeasant economy and feudal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s well as feudal relationsbased on the feudal land rent and individuals. Secondly, it provides with the elaboration of the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and relations of modern China, i.e.production technique condition dominated by traditional farming technique and familymanagement, rural natural economic system and feudal land ownership that are demolishing,and the rural production relations brutally exploited by feudalism, imperialism and bureaucratcapitalism. Lastly, this thesis briefly elaborates the principal features of agriculture during thenational economy recovery period and the forming process of traditional socialism productionmode. By detailed analysis, the paper gives a full elaboration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traditional socialis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i.e. slow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 primary posi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ique and thefull-round establishment of people's commune system in term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condition; state monopoly over purchase and market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nationalagricultural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in terms of economic system; in respect of forms ofownership, singular pattern of ownership and administrative public ownership are adopted inthe rural area; in terms of labor form, farmers work collectively under administrative ordersonly; in the area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people's commune management and egalitariandistribution system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scale and high collectiveness" and"integration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with commune management" are adopted.Chapter4is about reform practice and featur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in reality atcurrent stage in China, expounding the reform practices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which involves carrying out household contract management system, agriculturemechanization, growth of rural market economy system as well as reform of farmlandproperty rights system and social relations etc.. This part presents with the features ofagriculture production mode at the current stage in reality, i.e. the technique condition ofcoexistence for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conventional farming, production organizationform of farmers' small-scale production activity, low-level rural marketization, collectivelandownership, farmers' individual labor, management system combined labourers'independent management with local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coexistence for self-sufficiency via self-working and local labor taxes, in such way, furtherpointing out the major problem existing at present is that household contract managementresponsibility system restricts the progress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scale management ofland,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and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hifting toindustrial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Moreover, the separation of collective landownershipfrom farmers' right of use restrains the farmers' activeness in management and investment.Chapter5,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tion mode patterns for modern agriculture inforeign countries, is intended to comparatively study the three different modern agriculturaldevelopment patterns--the mode with large scale, high mechanization and technologyrepresented by the USA, resource-saving and capital-intensive pattern represented by Japanand Israel, and synthesized mode combined intensive production with mechanical technique--and summarize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hree patterns, which include the importantpositive role of government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collaborative organization, sustainabledevelopment, modern agriculture of specialization, large scale, industrialization andmarketiz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systemetc..
     Chapter6is a part to provide with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Chapter6, the principles, objective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pushing forwardcomprehensively refor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at the current stage in China, bringsup first the viewpoint that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in carrying forward agriculturalproduction mode is to come up with innovative idea in realizing reform while embodying the substan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s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en, the objectivemodel for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in our country is clearly defined, thatis to construct modern agricultural way of working with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gricultural economy market system, diversified ownership structures of agriculturalproduction factors and novel rural production relations; at last, some main countermeasuresand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are proposed again.
引文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408页
    ②于金富:《生产方式变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经济学家》2007年第4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32页。
    ②马克思:《政治动态——欧洲缺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第347页。
    ①陈锡文、赵阳等:《中国农村制度变迁60年》。
    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8~29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713页。
    ④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2页。
    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2页。
    ②有关统计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
    ①许毅、柳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现实选择》,《地方财政研究》2005年第5期
    ②于金富:《生产方式变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经济学家》,2007年第4期
    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2页
    ①于金富:《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观点——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研究之三》,《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①王东宇:《变革农业生产方式——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理论界》2005年5月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7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96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72页。
    ②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工业国内市场形成的过程》,《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45页。
    ①文东升:《马克思主义关于小农生产方式改造理论研究综述》,《学术论坛》2005年第12期。
    ②文东升:《马克思主义关于小农生产方式改造理论研究综述》,《学术论坛》2005年第12期。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页。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2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91~892页。
    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9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99页注(33)。
    ③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92页。
    ④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42页。
    ⑤王思华:《政治经济学教程》,三联出版社,1950。
    ①王学文:《政治经济学教程绪论》,1949年10月9日——1950年1月3日《人民日报》。
    ②李平心:《论生产力性质》,《学术月刊》1959年第6期。
    ③吴易风:《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④胡世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中的生产方式》,《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⑤胡钧:《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再认识》,《经济学家》1997年第2期。
    ①陈瑞铭:《论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诸范畴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经济研究》1984年第12期。
    ②郭树清:《生产方式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
    ③吴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应研究生产方式》,《郑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④奚兆永:《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方式”》,《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
    ⑤马家驹:《生产方式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6期。
    ①马家驹:《生产方式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6期。
    ②马家驹:《生产方式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6期。
    ③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42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550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535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95页。
    ②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7~68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350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页。
    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06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993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72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77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79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72~273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465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483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994~996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994~996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994~996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994~996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996~997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579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30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167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403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424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88~289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498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499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563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89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270页。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31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31页。
    ①文东升:《小农生产方式及相关概念辨义——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语境》,《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3期。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30页。
    ③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工业国内市场形成的过程》,《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45页。
    ④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77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909页。
    ②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86~487页。
    ③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77页。
    ④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77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909页。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72页。
    ⑦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73页。
    ⑧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74页。
    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73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72页。
    ②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工业国内市场形成的过程》,《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45页。
    ③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工业国内市场形成的过程》,《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45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910页。
    ①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77~678页。
    ②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81页。
    ③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87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72~873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912页。
    ⑥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第235页。
    ①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00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408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69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77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796~798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697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696~6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第52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400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919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697页。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697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698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698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697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579~580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579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74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78页。
    ②马克思:《论土地国有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30页。
    ③马克思:《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0页。
    ④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46页。
    ⑤恩格斯:《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15页。
    ①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03页。
    ②恩格斯:《恩格斯致奥·倍倍儿(1886年1月20——23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75页。
    ③恩格斯:《恩格斯致奥·倍倍儿(1886年1月20——23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75页。
    ④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1861——1863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441页。
    ①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00页。
    ②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00页。
    ③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98~499页。
    ④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99~500页。
    ⑤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99页。
    ⑥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00页。
    ⑦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99页。
    ①谌中和:《先秦农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5期。
    ②李根蟠:《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
    ①黄也平:《原始农业生产方式对中国早期土葬形式的影响》,《华夏文化论坛》2008年第9月。
    ②孔令平:《关于农耕起源的几个问题》,《农业考古》1986年1期。
    ③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中国原始社会史》。
    ④李根蟠、黄祟岳、卢勋:《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
    ⑤李根蟠:《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83~85页
    ③李根蟠:《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
    ④樊志民:《先周考古与先周农业史研究》,《西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18卷第1期。
    ①李根蟠:《试论中国古代农业史的分期和特点》,《中国古代经济史诸问题》,1990年。
    ①冯开文、李军:《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2008,第16~17页。
    ②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③王家范:《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第154、160页。
    ④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77页。
    ①冯开文、李军:《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2008,第77页。
    ②李根蟠:《汉代农业集市及相关问题》《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4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
    ③冯开文、李军:《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2008,第79~80页。
    ④吴自牧:《梦梁录》卷16《米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
    ⑤冯开文、李军:《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2008,第80~81页。
    ①《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徐广说。
    ①于金富、剧乂文:《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第56~57页。
    ②冯开文、李军:《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2008,第58~59页。
    ①李文治:《中国农业史史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680、879~882页。
    ①郑林:《现代化与三元结构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与需求初探》《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
    ①1846年包世臣语:《安吴四种》卷26《答族子孟开书》。
    ②冯开文、李军:《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2008,第190页。
    ③马尔科姆·吉利斯:《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625页。
    ④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第2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①冯开文、李军:《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2008,第162页。
    ②秦兴洪:《中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23页。
    ①黄月波:《中外条约汇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24页。
    ②《上海房地产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房地产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543页。
    ③Rasmussen,O.D.Tientsin:《An Illustrated Outline History》,Tientsin Press,Ltd.1925,第35页。
    ④叶夏声:《国文初期革命纪略》,1948年,第21页。
    ⑤《新民丛报》第86号,第32页。
    ⑥《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7页。
    ①来源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页。
    ②祝平:《民国以来我国之土地问题》,《银行周报三十周年纪念刊》,第364~365页。
    ①蒋晓伟:《中国经济法制史》,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344页。
    ②宇赟:《试论土地革命时期几部土地法规的立法意义》,《延安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①宇赟:《延安时期土地法制的基本思想》,《延安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①王健青:《我国近代四次大的土地制度改革及启示》,《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
    ①匡珊吉:《四川军阀统治下的田赋附加和预征》,《四川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陶继侃:《中国田赋之积弊及其整理》,《经济周刊》总188期,1936年第10期。
    ①国家农委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38页。
    ②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农业经济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业生产合作资料汇编》(1949——1952,上册),科学出版社,第17~19、26页。
    ①许建文:《中国当代农业政策史稿》,中国农业出版社,第10页。
    ②李成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史稿》(1949——1952),财政出版社,第113页。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第713~714页。
    ②国家农委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197~202页。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第478页。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第229、240页。
    ①黄道霞等:《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第350~351页。
    ②黄道霞等:《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第350~351页。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第515页。
    ④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选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第241页。
    ①罗平汉:《农业合作化运动史》,福建人民出版社,第18~19页。
    ②罗平汉:《农业合作化运动史》,福建人民出版社,第298~299页。
    ①国家农委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献汇编》(上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727页。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26页。
    ②许建文:《中国当代农业政策史稿》,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46~147页。
    ①刘洋:《统购统销——建国初期统制经济思想的体现》,《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6期。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681页。
    ②林蕴晖等:《人民公社狂想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页。
    ③张乐天:《告别理性——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页。
    ①梅德平:《60年代调整后农村人民公社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100页。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页。
    ②中央党史研究室等:《中国新时期农村的变革》(中央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5页。
    ②黄道霞等:《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390页。
    ①中央党史研究室等:《中国新时期农村的变革》(中央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0页。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561,562页。
    ②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新的探索新的跨越——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农业机械化》,《中国农机化》2008年第6期。
    ①中央党史研究室等:《中国新时期农村的变革》(中央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①国家农委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993页。
    ①邓大才:《试论农村土地产权双权分离》,《东方论坛》1999年第2期。
    ①陈锡文、赵阳、陈剑波、罗丹著:《中国农村制度变迁60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343页。
    ①于金富、李影:《试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与按劳分配的一致性》,《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9期。
    ①“三提五统”,是指村级三项提留和五项乡统筹。村提留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按规定从农民生产收入中提取的用于村一级维持或扩大再生产、兴办公益事业和日常管理开支费用的总称,包括三项:即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乡统筹费,是指乡(镇)合作经济组织依法向所属单位(包括乡镇、村办企业、联户企业)和农户收取的,用于乡村两级办学(即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修建乡村道路等民办公助事业的款项。
    ②“两工”,是指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劳动积累工,是指由乡镇人民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村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植树造林,要求农民无偿承担的一种劳务,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种主要积累形式。农村劳动义务工,主要用于防汛、义务植树、公路建勤、修缮校舍等。按标准工日计算,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应承担五至十个义务工。
    ①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新的探索新的跨越——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农业机械化》,《中国农机化》2008年第6期。
    ①宋洪远等:《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和农业经济政策的演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①滕奎秀:《试谈美国农业的特点与成功经验》,《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年第9期。
    ②列宁:《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
    ③美国人口调查局:《人口调查报告:1900年第12次人口调查》第5卷,美国联邦调查局,1902,第248页。
    ④张新光:《农业资本演进的“美国式道路”及其发展》,《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4期,2008年7月。
    ⑤高林夏、杨晓燕、张进春:《基于中美两国农业发展历史谈中国现代农业》,《农业现代科技》2009年10期。
    ①高林夏、杨晓燕、张进春:《基于中美两国农业发展历史谈中国现代农业》,《农业现代科技》2009年10期。
    ②王皓年、商幸丰:《美国农业机械化给我们的启示》,《河南师大学报》1980年10月。
    ①高林夏、杨晓燕、张进春:《基于中美两国农业发展历史谈中国现代农业》,《农业现代科技》2009年10期。
    ①朱世俊:《以色列现代农业印象》,《中国农技推广》2000年3月。
    ①朱世俊:《以色列现代农业印象》,《中国农技推广》2000年3月。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697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919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696~697页。
    ④马克思:《论土地国有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30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697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74页。
    ①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①石仲泉:《真正地了解中国现实实际,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之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第6页。
    [1]马克思:《资本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
    [3]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选编组选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农业若干问题的部分论述》,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
    [4]于金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导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新探索》,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5]于金富、剧乂文:《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6]许兴亚:《〈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之一、之二)》,《河南大学学报》丛书、河南大学出版社,1985、1991年
    [7]许兴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经济问题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7月
    [8]张兴茂:《中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5月
    [9] A.G.肯伍德、A.L洛赫德:《国民经济的增长:1820—1990》,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李宗正等著:《西方农业经济思想》,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版
    [11][美]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译版
    [12][美]阿瑟·刘易斯著:《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译版
    [13][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译版
    [14][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经济增长与农业》,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译版
    [15][美]D·盖尔·约翰逊著,林毅夫、赵耀辉编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第1版
    [16]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17]李秉龙、薛兴利:《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版
    [18]沈志华:《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
    [19]沈铁军:《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0]迈耶:《发展经济的先驱理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1]刘易斯:《蹒跚前进中的世界经济中的的农业》,迈耶主编《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英文第7版
    [22]冯开文、李军:《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23]陈锡文、赵阳、陈剑波、罗丹:《中国农村制度变迁60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24]许建文:《中国当代农业政策史稿》,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25]姚开建:《经济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26]韩俊等著:《中国农村土地问题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27]黄小虎:《新时期中国土地管理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8]陈征、李建平、李建建、郭铁民:《〈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29]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3版
    [30][美]黄宗智:《中国的隐形农业革命》,法律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31]费孝通著,戴可景译:《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2]赵阳:《共有与私有: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3]于金富:《承包模式的战略转换》,《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5次会议,1990年10月
    [34]于金富:《完善农业经营制度关键在于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15次会议,2001年11月
    [35]于金富:《马克思的股份制理论与外国现阶段的公有制的基本形式》,《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2004年
    [36]于金富:《生产关系变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经济学家》2007年第4期
    [37]于金富、李影:《试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与按劳分配的一致性》,《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9期
    [38]于金富:《完善农业经营制度关键在于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
    [39]于金富、任佳宝:《坚持我国改革市场化与社会主义的统一》,《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
    [40]于金富:《公众股份制是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4期
    [41]于金富、王保海:《农民合作社是我国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的崭新形式》,《经济纵横》2011年第10期
    [42]于金富:《马克思恩格斯农业生产方式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0期
    [43]于金富:《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取向》,《经济纵横》2009年第7期
    [44]于金富、安帅领:《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一般形式》,《经济学家》2011年第8期
    [45]张舰、于金富:《深化农地产权改革建立现代农地产权制度》,《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4期
    [46]许兴亚:.《对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增长速度的初步探讨》,1978年9月,载《〈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之一)》,《河南大学学报丛书》1985年
    [47]许兴亚:《论生产关系的概念》,载《〈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之一)》,《河南大学学报丛书》1985年
    [48]许兴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与发展我国理论经济学》,《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49]许兴亚:《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学习论坛》2004年第10期
    [50]许兴亚、贾轶:《郑州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
    [51]许兴亚、陆立军:《首先要保持农、轻、重协调发展》,《中国经济问题》1984年第2期
    [52]张兴茂:《新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嬗变及其历史经验》,《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3]张兴茂:《“劳资两利”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
    [54]张兴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认识与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
    [55]张兴茂:《非公有制经济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改革·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12次会议,1998年10月
    [56]张兴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根本特色》,2010年第4期
    [57]张兴茂、王浩斌:《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基本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3期
    [58]谭崇台:《从发展经济学看我国农业问题》,2001年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15次会议
    [59]林毅夫:《西方农业发展基本理论述评》,《农业经济问题》1988年11期
    [60]郭熙保:《西方农业发展理论的两种观点述评》,《经济学动态》1995年第4期
    [61]李泉:《西方农业经济思想与理论演变及其启示》,《农业开发与装备》2010年第1期
    [62]安希伋:《西方农业经济学说史述评》,《农业经济》1983年第1期
    [63]聂希斌:《发展经济学的农业发展理论与我国农业》,《党校论坛》1991年第9期
    [64]张舰、于金富:《深化农地产权改革建立现代农地产权制度》,《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4期
    [65]许善达:《农业生产关系的现状和我们的对策》,《农业经济问题》1986年第4期
    [66]王友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1期
    [67]杜伟、黄善明等:《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股份化问题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国家科技成果
    [68]柳岩:《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述评》,《内蒙古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69]卢凤君、郑志安:《我国农业发展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方法》,《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70]刘家鹏:《中国“三农”问题研究观点综述》,《农业经济导刊》2003年11期
    [71]张永健:《“家庭生产方式”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研究》,《社会学研究》1992年06期
    [72]贾敏:《<诗经>中的农业生产方式浅探》,《学术交流》2007年02期
    [73]王东宇:《变革农业生产方式——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理论界》2005年05期
    [74]杨风信:《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农村经营管理》2010年07期
    [75]马西恒:《从发达地区看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6]屈炳祥:《从马克思对传统农业的评述看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经济学家》2009年04期
    [77]苏发金:《对转变城郊农业生产方式的探讨》,《北方经济》2006年19期
    [78]袁丰:《发展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发展》2010年07期
    [79]罗郁聪、潘天顺:《关于<资本论>中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经济研究》1982年08期
    [80]余伯流:《恩格斯的农民问题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法德农民问题〉读书笔记》,《求实》1985年第5期
    [81]沙健孙:《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经验》,《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5期
    [82]张晶:《恩格斯关于农民理论的理解——读〈法德农民问题〉》,《改革与开放》,2010年第14期
    [83]文东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我国小农生产方式的改造》,《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4]许经勇:《马克思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理论初探》,《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12期
    [85]张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构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9期
    [86]刘刚、贾娜、刘海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模式探索》,《前沿》2010年第12期
    [87]林子力:《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12期
    [88]文东升:《小农生产方式及相关概念辨义——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语境》,《生产力研究》第2009年第13期
    [89]柏振忠:《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与完善的路径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10年第5期
    [90]张囝囡:《美国农业保险制度演进研究》,辽宁大学博士论文
    [91]王霄鸣:《美国农业保护政策及其影响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92]杨世琦、孙小文、孙兆敏、杨改河:《现代农业发展特征透视》,《中国农学通报》2004年第4期
    [93]刘雨欣、费佐兰:《日本农业扶持政策体系及启示》,《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1期
    [94]吴志冲、季学明:《经济全球化中的有机农业与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的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04期
    [95]孙家驹:《可持续农业初探——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反思》,《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第三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
    [96]许毅、柳文:《论“三农”问题与农业生产方式革命》,《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03期
    [97]许建文、赵洋、王刚毅:《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农业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08期
    [98]林玉成:《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途径》,《长白学刊》2002年05期
    [99]杨德才:《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选择》,《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100]张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构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101]文东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小农生产方式改造的基本思想》,《理论月刊》2006年01期
    [102]文东升:《马克思主义关于小农生产方式改造理论研究综述》,《学术论坛》2005年12期
    [103]赵平之:《马克思主义小生产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年04期
    [104]谷树忠、王兴杰、鲁金萍;、王亦宁、张新华:《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效应与创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年01期
    [105]易可君:《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岭南学刊》1995年06期
    [106]许锦英、卢进:《农机服务产业化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业技术经济》2000年02期
    [107]陈占荣:《农业标准化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途径》,《内蒙古技术监督》1997年05期
    [108]徐建农:《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乡镇经济》2002年06期
    [109]高前善:《农业规模经济、农业生产方式与我国农地狭小经营的根源与出路》,《生产力研究》2007年02期
    [110]陶然、徐志刚:《城市化、农地制度与迁移人口社会保障——一个转轨中发展的大国视角与政策选择》,《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111]朱勇:《农业生产方式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02期
    [112]夏若江:《农业市场化是农业生产方式和要素配置方式的变革》,《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05期
    [113]唐林生:《社会主义农业道路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114]刘诗白:《试论农业家庭生产方式》,《经济研究》1985年08期
    [115]彭富明:《土地股份合作制: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重大突破》,《特区经济》2009年06期
    [116]刘勇:《西方农业合作社理论文献综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8JA790047)
    [117]郭晓园、张岩:《土地流转模式探析》,《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4期
    [118]张晟南:《我国农村改革中土地流转模式探索》,《国土资源》2008年10期
    [119]乐小芳:《我国农村生产方式的特征及其对农村环境影响分析》,《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年01期
    [120]许有伦:《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研究》,《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21]吴咏虹:《我国西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制约因素与对策选择》,《农村经济》2001年06期
    [122]吴旻、王征兵、郑少锋:《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产方式的选择》,《西北农业学报》2005年05期
    [123]谌中和:《先秦农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124]杨曙辉、宋天庆、陈怀军、欧阳作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与技术体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年01期
    [125]文东升:《小农生产方式及相关概念辨义——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语境》,《生产力研究》2009年13期
    [126]李毅:《新时期下泰国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南阳问题研究》1998年04期
    [127]李远东:《中国农业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的实现途径——农场制》,《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128]罗霖、罗有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途径》,《农村经济与科技》1998年08期
    [129]李智勇:《当代中国农业发展模式新探》,《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30]尤月:《发达国家农业典型发展模式分析及经验借鉴》,《特区经济》2010年第9期
    [131]时泽远、吴普特、祖伟、李苏楠:《以色列农业成功之路——高效实用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国农技推广》1998年第4期
    [132]李丹:《以色列农业的启示》,《农村经济》1999年第1期
    [133]蔡方柏:《法国农业跨越式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34]彭德文、张维忠:《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回顾与前瞻》,《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S2期
    [135]赵平之:《马克思主义小生产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年第4期
    [136]夏若江:《农业市场化是农业生产方式和要素配置方式的变革》,《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第5期
    [137]郑庆平:《论中国近代的农业经营形式》,《经济问题探索》1987年第3期
    [138]高前善:《农业规模经济、农业生产方式与我国农地狭小经营的根源与出路》,《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2期
    [139]金丽馥、石宏伟、李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发展的若干理论》,《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
    [140]黄建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及其在苏中两国的实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41]吴浩:《马克思关于农业发展两条道路的思想》,《古今农业》2006年第3期
    [142]杨守宝:《论马克思关于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和转移理论》,《甘肃农业》2005年第12期
    [143]樊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农业思想的解析》,《学术交流》2007年第5期
    [144]许经勇:《马克思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理论初探》,《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12期
    [145]徐琼辉:《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基础地位思想》,《怀化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46]李远东:《中国农业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的实现途径——农场制》,《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47]向东梅:《农业生产组织结构的类型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选择》,《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48]吴炜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现代化——关于现代农业的内涵和模式的探讨》,《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149]罗郁聪、潘天顺:《关于《资本论》中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经济研究》1982年第8期
    [150]许建文:《论邓小平的农业发展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
    [151]许建文:《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业经济体制观》,《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52]许建文、赵洋、王刚毅:《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农业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8期
    [153]许建文:《论毛泽东的农业改造观》,《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54]曾贤贵、蒋志强、陈运遂、黎万和、许建文:《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2期
    [155] Agricultural Cooperativization in China Editorial Office.“Chronicle of Events in AgriculturalCooperativization in Mondern China Ⅰ.”Zhongguo nongye hezuoshi ziliao(Historical Material ofAgricultural Cooperativization in China),vol,1,1987.(a)
    [156] Bryan Lohmar,Fred Gale,Francis Tuan, and Jim Hansen:“China’s Ongoing 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 Challenges Remain After30Year of Reform”,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Agricultural,Economic Researchi Service,“Economic Information Bulletin”,Number51April2009
    [157] Gale,F.,and B.Lohmar:“China:En Route to a New Role in Global Agriculture”,AgriculturalOutlook,pp.31—34,May2002.Lohmar,B.,and F.Gale:“Who Will China Feed?”Amber Waves6(3):10—15,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June2008.
    [158] OECD(2005):Eonomic Survey of China2005,Published on?16September2005
    [159] Word Bank(2005):“China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Product and Factor Markets Economic Benefits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Report No31973-CHA, Poverty Reduction and EconomicManagement Unit,East Asia and Pacific Region,World Bank.